
全球化的发展及其特点.docx
20页第 1 节 全球化的发展及其特点何谓“全球化” (Globalization)?现在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全球化是指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 ”11985 年,提奥多尔·拉维特(Theodre Levitt)在《市场全球化》一文中首次提出“全球化”这一概念这一术语首先在国际经济学、国际政治学、文化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中得到广泛使用,随后迅速占领诸多学术领域,并跨越学术范畴成为社会生活的常用语虽然全球化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但全球化作为世界范围内不可逆转的社会变迁进程距今至少 500 年,任何国家、民族都难以置身其外中国社会也正是在全球化的推动下才开始其艰难转型的进程美国著名学者罗兰·罗伯森(Roland Robertson)认为,虽然从时间上看全球化发生于现代性和资本主义之前,并不是新近才有的,然而,现代性构成了全球化的内在动力,正是由于它的驱动,使全球化这一进程在当代阶段上升到意识的层面罗伯森将全球化进程描述为以下五个不同阶段 2(1)萌芽阶段(15 世纪初延续至 18 世纪中期,发生于欧洲) 。
这一阶段民族国家的共同体开始形成,中世纪“跨民族”体系式微天主教会范围在日趋扩大,个人概念和人道思想得以强化,地球日心说和近代地理学出现2)开端阶段(18 世纪中期至 19 世纪 70 年代,主要在欧洲) 在这一阶段,单一的、同质性的国家观念闪现,形式化的国际关系概念以及标准化的享有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个人概念和较具体的关于人类的概念逐步成型各种与国际和跨国调节有关的法律公约和机构增加,国际展览会开始举办 “国际社会”接纳非欧洲社会逐渐出现,民族——国际主义问题成为主题1 黄炼:《全球化学术探讨》 ,载《社会科学动态》 ,1999 年第 12 期2 [美]罗兰·罗伯森著,梁光严译:《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252 -264 页3)起飞阶段(19 世纪 70 年代延续到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 该阶段承接前一时期日益全球化的倾向,并逐渐呈现以下四个显著特征:一是民族国家社会关于“可接受”的民族国家社会的“正确轮廓”的观念越来越带有全球性,对民族国家认同和个人认同的思想逐渐成为主题;二是“现代性”问题开始进入人们讨论的视野;三是全球交往形式不仅数量非常迅速地增多,而且速度也非常迅猛地提高;四是全球性的竞赛如奥林匹克运动会和诺贝尔奖也形成一定规模,世界时间的实行和接近在全球范围采用阳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4)交锋阶段(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后期) 在此阶段,开始出现围绕起飞时期结束时确定的主导性全球化过程的脆弱条件展开的争论与战争现代性观念在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出现激烈冲突,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高度冷战局面人们因对大屠杀和原子弹的使用而开始关注人类的本性和前途问题联合国成立,民族独立运动广泛开展,第三世界在这一时期形成5)不确定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开始至今) 在这一阶段,全球意识进一步增强,开始重视“后物质主义”价值冷战终结后, “权利”问题明显突出起来,核武器和热核武器的获得范围在不断扩大全球性机构和运动数量增加的同时,全球交往手段更加多样人的观念由于参揉了性别(gender) 、性(sexual)和种族(race)的考虑而变得复杂国际体系更加不固定,两极对立结束,人权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人们对世界公民社会和世界公民的兴趣日益高涨逆全球化(再全球化)的运动出现,应对地球环境恶化等问题的组织和活动频繁所有这些都加剧了全球化的不确定性尽 管 从 历 史 的 分 期 上 讲 以 上 的 划 分 具 有 合 理 性 , 但 仍 旧 没 有 完 全 摆 脱 怀 疑论 和 极 端 全 球 主 义 者 在 经 济 主 义 的 理 想 类 型 和 “一 个 ”世 界 模 式 上 的 分 歧 。
戴维 ·赫 尔 德 指 出 , 全 球 化 最 好 不 要 仅 仅 理 解 为 一 组 进 程 或 简 单 的 线 性 发 展 逻 辑 ,它 也 不 是 一 个 世 界 社 会 或 者 世 界 共 同 体 , 相 反 它 反 映 出 区 际 交 往 和 交 换 网 络 与系 统 结 构 他 根 据 广 度 、 强 度 、 速 度 以 及 影 响 这 些 基 本 的 时 空 维 度 , 勾 画 出 了全 球 化 的 历 史 形 态 图 6-2 和 图 6-3 表 明 了 这 四 种 维 度 之 间 的 关 系 其 中 高 广度 是 指 区 际 /洲 际 的 网 络 和 流 动 , 而 低 广 度 是 指 本 土 化 的 网 络 和 交 易 图 6-4 是这 些 维 度 可 能 存 在 有 不 同 的 组 合 形 式 如 图 5 所 示 , 在 这 些 潜 在 的 形 态 中 有 四种 比 较 特 殊 , 因 为 它 们 最 极 端 的 状 况 结 合 在 一 起 , 代 表 了 分 类 的 外 限 因 此 ,它 们 构 成 了 基 于 时 空 维 度 的 全 球 化 类 型 学 , 说 明 全 球 化 没 有 固 定 的 形 态 。
3图 6-1 全球化 1 的时空维度 图 6-2 全球化 2 的时空维度图 6-3 全球化的逻辑类型 图 6-4 全球化的类型学1、 类 型 1: 密 集 的 全 球 化 这 种 类 型 描 述 的 是 在 从 经 济 到 文 化 的 所 有 社 会生 活 领 域 或 层 面 上 , 全 球 网 络 不 断 扩 展 , 并 且 具 有 高 强 度 、 高 速 度 和 高 度 影 响 19 世 纪 晚 期 的 全 球 帝 国 接 近 这 种 类 型 2、 类 型 2: 散 状 的 全 球 化 这 种 类 型 表 示 的 是 具 有 高 广 度 、 高 强 度 、 高 速度 , 但 影 响 程 度 较 低 的 全 球 网 络 态 势 由 于 其 影 响 受 到 了 很 大 的 消 解 和 调 节 ,3 [英]戴维·赫尔德等著,杨雪冬等译:《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0-36 页它 被 视 为 分 散 的 全 球 化 虽 然 它 在 历 史 上 没 有 对 应 的 时 期 , 但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当 代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诸 多 关 键 地 方 都 体 现 了 这 类 形 态 的 特 征 。
3、 类 型 3: 扩 张 的 全 球 化 该 类 型 是 全 球 联 系 虽 具 有 较 强 度 、 低 速 度 , 但有 高 广 度 和 高 度 的 影 响 , 因 为 其 特 征 是 体 现 在 扩 展 和 影 响 上 , 而 不 是 流 动 的 速度 上 在 现 代 早 期 西 方 帝 国 主 义 的 扩 张 时 期 最 适 合 这 类 模 式 4、 类 型 4: 稀 疏 的 全 球 化 因 为 全 球 网 络 的 高 广 度 并 没 有 伴 随 着 高 强 度 、高 速 度 或 者 高 度 影 响 , 后 者 还 是 处 在 低 度 的 状 态 把 欧 洲 与 中 国 和 东 方 联 系 在一 起 的 早 期 丝 绸 贸 易 和 奢 侈 品 贸 易 与 该 类 型 想 类 似 戴维·赫尔德的分析方法没有把全球化揉碎成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不同的过程,按照不同的历史事件标尺丈量着通过他的类型学研究,我们可以从前现代时期(稀疏全球化)——西方扩张的现代早期(扩张的全球化)——现代工业时代(密集的全球化)——1945 年后至今的当代(散状的全球化) 4的演变逻辑中把脉当前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偶然性。
比较观之,当代全球化发展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全球化的速度加快一是全球化进程与国际经济发展的互动性增强美国“新经济”经过 21 世纪初的短暂调整,已经走向复苏,并向纵深发展;日本在度过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长达 10 多年的不景气后,伴随结构的调整也重新走上增长的轨道;欧洲经济也于 2004 年逐渐走出衰退的边缘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复苏,都与全球化过程中对于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有效挖掘有着密切联系中国经济在本世纪前 20 年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时期,按照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还是处于强劲增长阶段,这势必加速经济资源在国际市场上配置的速度二是随着 WTO 组织扩大及贸易规则的不断充实与完善,各成员之间资源支配的自主权受到约束三是技术进步加快所引起的各国之间的技术4 全球化最主要的进程是在几个世纪的时间,缓慢并且不均匀地展开的,而且难以或者不可能辨认出任何单一的起点不同的历史时期之间既有有趣的联系性,也有断裂、中止甚至倒退,不同时期的全球化进程沿着不同轨迹和频率进行着所以,我们只有结合具体的国家在时间和空间的立体维度中去研究当代全球化的新特征差距拉大一方面,这使得技术差距强化了各国生产及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引起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的社会物质财富(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增加,反过来强化了各国之间技术及产品溢出及吸入的要求。
四是信息网络的扩张,提高了各国市场的透明度,同时构建了经济交流的“信息高速公路” 52、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增强当代全球化具备“开放社会”的特征,所以开放社会成为全球化的重要维度我们宁可看透全球化面临的不足和缺陷,也不要把它想象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东西全球化将变成一个危险的“乌托邦” ,套用F·荷尔德林所说的“试图将全球化变成天堂,它也可能变成人间的地狱 ”6进入新世纪,接连出现了诸如“9·11”恐怖袭击、朝鲜核危机、美英对伊战争及肆虐全球的 SARS 病毒等,再次告诫我们全球化深入发展带给世界空前的物质繁荣和社会进步,同时也埋下了各种风险的种子3、一体化与分裂化角力全球化是一个合理的悖论,即包含有一体化的趋势,又有分裂化的倾向;既有单一化,又有多样化;既是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 7“欧盟”控制的欧元区持续东扩,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增大, “10+1”、 “10+3”模式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多哈、坎昆、APEC、博鳌亚洲论坛等经济合作机制,使得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得到较好的融合但深度的国际分工也导致各国利润流向发达国家21 世纪初,发达国家“新经济”崛起推动了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重新“洗牌” ,从而出现国际竞争优势“裂变”的格局,例如美国的 IT 产业、日本的制造业、印度的软件产业、和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新型工业化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以后,我国更加迅速地融入国际社会之中尤其是加入了 WTO 之后,我国更广泛和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并逐步使5 赵子文:《21 世纪全球化进程和中国的历史机遇》 ,载《国际商务研究》2005 年第 1 期6 武术杰、王宏军:《全球化的两个维度:风险社会与开放社会》 ,载《湖北社会科学》2003 年第 12 期7 [英]保罗·赫斯特、格雷厄姆·汤普森:《质疑全球化:国际经济与治理的可能性》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有助于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政府管理、治理方式的转型然而,与此同时,全球化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风险第 2 节 全球化的影响及其社会风险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曾指出, “全球化是人类遭遇的新命运,是世界历史正在经历的又一次转型全球化首先是人类共同命运的意识崛起,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已经被纳入一个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风险共同体’ ” 8贝克的判断是准确的自 20 世纪下半叶始,隐藏在传统现代化模式中的体制性缺陷和弊病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