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园本课程研究.docx
6页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园本课程研究 杜京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忙于工作,无暇陪伴幼儿,只是用、iPad、电视等电子产品来打发幼儿幼儿常常待在房间里,没有条件也没有兴趣去接触大自然,与大自然渐行渐远,逐渐患上了自然缺失症本文主要探究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园本课程开发,旨在让幼儿自主探索大自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学习知识、体验乐趣,发展道德、审美、情感、智力等,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及演变早期的自然教育思想可追溯至公元前,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效法自然,合理的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进程的教育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自然教育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要求解放人的思想,发展个性和才能,追求德、智、体和谐发展,在教育内容上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在教育方法上提倡直观的循序渐进的教育这种“客观自然”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18世纪开始转向“主观自然”,自然教育开始重视人的价值和主体意识法国教育家卢梭就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的老师也应该是大自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则逐步将自然教育的“内发论”衍生为一种“儿童本位论”。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进一步提出了“自然适应性”原则,他将卢梭关于自然教育的法则分成了三个具体的原则,即内在发展的原则、自然适应性原则和自动的原则从上述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及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自然教育思想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尊重儿童的特性与个性,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二是允许儿童在自然环境中自主探索、游戏和学习,以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提升幼儿的审美体验,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二、以自然教育思想引领园本课程的缘由(一)幼儿的自然缺失症“自然缺失症”源于美国学者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2005年在其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的一种现象,泛指那些完全脱离了自然环境在城市中成长的儿童的一种现象这些儿童日益被剥夺了与自然接触和在户外自由玩耍的经验,逐渐与自然环境相隔阂、背离为什么儿童会患上自然缺失症呢?究其根本,主要是家长大多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带孩子到户外进行活动,孩子独立外出体验大自然的机会减少同时,社区和城市中可接触的自然景观较少,很多自然环境中也设立了大量关于保护自然植被的告示牌,导致幼儿无法与自然亲密互动此外,随着电视、电脑、、iPad等电子设备的运用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花费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过长,不愿意去户外接触大自然。
由于没有与自然亲密接触,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幼儿的感觉和知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其道德、审美、情感、智力等方面的成长也会有所缺失二)自然园本课程实施条件我园位于城乡接合部,园内不仅有大量植被覆盖,还有一片植物园,种有树木类、爬藤类、花卉类、水果类、蔬菜类、水生植物类等植被这些绿色植物给幼儿园实施自然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让幼儿可以自由、自主、愉快地进行探究和体验此外,我园家长大部分是农村拆迁后迁移过来的居民,大多对种植有着一定的经验基础,对何时播种、不同季节播种何种植物、种植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困难等都较为熟悉农村幼儿家长本身对植物有着深厚的情感,在经验与情感上也会更加支持幼儿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结合本园大量植物以及家长的种植经验传授,幼儿对种植活动充满了期待,对探究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爱大自然中的各类动植物,并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与经验三)园所文化发展需要园所文化是幼儿园教职工的共同认识,也是幼儿园发展的灵魂,可以激发和凝聚幼儿园教职工的内在动力,折射出幼儿园在發展进程中崇尚及追求的目标现阶段,我园缺少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可是,什么样的特色文化课程适合乡镇幼儿园呢?什么样的特色文化课程能够调动起教师、幼儿和家长的积极性?什么样的特色文化课程能够同时促进幼儿五大领域发展呢?……考虑到幼儿园地理位置,结合多数幼儿家长有务农经验以及园内教师业务水平等因素,我园决定创设种植园地域文化课程,在不断探索中总结出有效的指导策略。
我们通过指导幼儿观察不同植物形态的变化,开展了一系列种植园活动,帮助幼儿了解了花卉类、树木类、农作物类植物的生长状况,促进了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种植园课程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我园园本课程资源,还促进了幼儿观察力、探索力、创造力的提升,更加凸显了我园的办园理念:打造花园式幼儿园,让幼儿在自然中自由探索三、自然教育理念下园本课程开发策略(一)理念引领,提高认识为了强化种植园课程在园本课程中的地位,帮助教师更正自身错误观念,我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自然教育思想以及种植园相关课程的文章,明确了种植园课程的任务和目标,深入挖掘种植园课程的功能,使全体教师清晰地认识到种植园课程的意义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认真观察不同植物的形态变化,不断培养幼儿爱惜粮食的良好习惯,增强其保护环境的意识,促使幼儿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二)规划调整,促进发展由于原来的种植园地规划混乱,植物品种稀少,种植活动开展不充实,我园于2019年对种植园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装修,使种植园更加富有童趣新的种植园地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展示区、种植区、菌菇区、水生植物区,每个区域都匹配相应的班级孩子们可以自主在本班种植区开展种植和观察活动,除了观察植物以外,还可以观察蝴蝶、青蛙、蜗牛、蚯蚓等。
本学期开学前,我园教师在进行课程审议时将种植活动课程纳入学期计划中,做好了时间安排及各项研究活动的开展计划各年级组组长再分别对本年级组学期计划中种植活动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包括时间、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安排教研室主任每周组织一场教研会议,进行实质性研究在讨论和研究过程中,教师们可以自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开展多样化的研究活动,做好研究记录,形成典型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认真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变化,了解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状况,促进了多领域学习与发展首先,教师给幼儿提供了宽松、自由的探索环境,允许幼儿自主观察、触摸、品尝和探究各类植物其次,在幼儿探究过程中,教师指导幼儿认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外部形态变化,并学习用作品、语言、标本等形式进行展现,促进了幼儿多领域发展最后,教师依据自己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包括教育随笔、观察记录、录像、录音、照片、专题讨论、文件资料等,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三)科研兴园,课题探究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园种植园课程获准立项为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园教师通过翔实的案例和具体的做法,切实地感受到了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并能够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
在科学的理论引领下,教师尽可能多地给幼儿提供科学探索的机会,同时做好观察与反思,不断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逐渐走上了“科研兴园”之路四、自然教育理念下园本课程开发的反思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幼儿园开始主动追求办学特色,期望达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我园刚刚开始走上园本特色文化课程探索之路,未来的路还有很长,还有很多困难和机遇等待着我们,我们要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在创建园本文化课程的过程中,只要领导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教师具有钻研的精神,孩子具有活动的热情,这样创设出来的课程一定富有强大的生命力,也一定是可行的乡镇幼儿园的硬件设施虽然没有城市幼儿园完备,但对自然教育思想的探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家长优势和幼儿优势幼儿园要因地制宜,创设符合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我们需要在正确的理念指引下积极开展种植活动和教研活动,詳细分析活动过程,不断总结活动经验,认真反思活动不足,始终树立“科研兴园”“特色文化建园”的理念,让自然教育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让幼儿主动探索大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PReference[1]刘黎明.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其特征[J].武陵学刊,2011(3).[2]文敬芳.试论自然教育与儿童中心主义[J].学前教育研究,1994(3).[3][德]福禄贝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皮军功.自然教育: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5][美]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M].王西敏,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本文系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指导幼儿观察农村植物形态变化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0-L-041。
3566500338254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