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doc
7页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长相思》——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学校:辽宁省 本溪市 三十九中学 小学部姓名:真 贞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一、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二、 收集有关的词二、 教学课题使学生通过对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1、朗读中理解本课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读出词的韵味来2、感悟词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三、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授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课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这首词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作者纳兰性德写景、叙事于一体,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教学重点:1、使学生通过对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通过朗读,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3、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授课之前利用百度在网上搜索这首词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纳兰性德的简介、生平、作品,以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跟课文有关的图片资料,做成PPT课件给同学们演示,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四、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回忆古诗词,语言描绘等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2、读悟教学法在反复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教学中,我按照我校的“激、导、探、创、评”五步教学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探知的欲望,提高学生创新及评价的能力五、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学1、上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的前两首《泊船瓜洲》和《秋思》,谁能把这两首诗背诵一下?2、在《泊船瓜洲》的作者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两岸的春风;而到了《秋思》的作者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第三首《长相思》的作者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二、定标导向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的最后一首词《长相思》板书】(课题及作者) 5 古诗词三首 长相思 纳兰性德三、主动探知1、我们学习前面两首古诗时,运用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读古诗、知作者、解诗句、展想象、悟诗情) 这节课,我们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这首《长相思》课件展示词《长相思》)2、看屏幕,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活动】学生看屏幕,自由朗读 【教师活动】教师可做适当指导3、指名朗读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断句)教师范读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朗读,齐读4、你了解这首词的作者纳兰性德吗?谁来介绍他? 【百度百科】纳兰性德简介 【百度文库】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词意 学习上阕: 【教师点拨】(1)谁来读读这首词的上阕?(2)“山一程,水一程”你怎么理解的?(翻过了一座座山,趟过了一条条河) 为什么用“山一程,水一程”而不用“山一座,水一条”呢?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 (远离故乡,跋山涉水,行军非常艰难)(3)“身向榆关那畔行”“榆关”指哪里?“那畔”什么意思? 通过这句话,我们知道作者“身”在哪里?【板书】身在征途(4)“千帐灯”说明什么?(说明此行队伍庞大)(5)谁再来读读这首词的上阕,这句词写了什么?(6)在上阕中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板书】叙事(7)读了这句词,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我看到了将士们翻山越岭的画面。
——我看到了将士们辗转反侧的画面——我看到了将士们眺望家乡的画面——我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我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学习下阕: 【教师点拨】(1)过渡:作者在这样一个夜晚,会想到什么呢? (想到家乡,想到家乡的亲人,想到家乡的温暖)(2)作者是怎样写的?谁来朗读下阕3)“风一更,雪一更”你是怎么理解的?(一阵风,一阵雪) “更”字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每更为现在的两小时 作者用“更”字要表达什么呢?(风雪很大,风雪交加,天气变得更恶劣了)(4)“聒碎乡心梦不成”“聒”什么意思?(声音嘈杂) 什么声音这么嘈杂? 这是什么描写?(环境描写) 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板书】写景(5)通过这句词我们知道作者的“心”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6)“故园无此声” 作者为什么会想到故园? (帐外风雪交加,作者孤独、寒冷,自然会想到故园)(7)他会想到故园的什么?(故园的温暖、宁静、祥和)(8)谁来再读词的下阕,这句词写了什么?7、对比引读在故园,春暖花开的时候,作者去郊外踏青,放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在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作者和家人围坐在庭院里,数着天上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在故园,当朋友相聚时,作者和朋友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8、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一颗心? (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痛苦、伤感……)9、写出了作者的——【板书】思乡之情10、你能把你内心的感受读出来吗?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活动】教师适当点拨,激发学生感情11、总结板书12、【课堂延伸】这次出行,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百度搜索】在豆丁网中关于纳兰性德的《菩萨蛮》 【百度搜索】脍炙人口的词 古诗词三首身在征途 (叙事)长相思 思乡之情纳兰性德 心系故园 (写景)六、 教学反思《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 教学本课时,我遵循语文课程的特点,努力做到三维目标整合,课程资源整合,教学方式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以读为本古诗词之美首先在于它的音律美,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所以学古诗词必先朗诵《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读出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情景”。
二、想象感悟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我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在“故园”想象中,我提示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三、拓展文本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我进行了文本的拓展──“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这是词人的自问,也是学生在老师点拨下生成问题的概括,更是教者在师生与词人对话过程中的拓展学生模拟词人的“家人”、“朋友”,以及词人自己一次次叩问──“问君何事轻离别?”再次将学生引入“故园”情景的追思中,“故园”的感悟步步加深,“乡愁”越来越浓在一次次地反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