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民窑颜色釉瓷.docx
12页明代民常颜色釉瓷之甜日釉汤伟健白釉瓷器是以含铁虽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的作为我国传统产品之一,它生产H大,延续时间长'据文物考古工作者发现,早在东汉墓葬里,已出现早期白瓷,后经北齐,随物唐以降,白瓷烧制日臻成熟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张富康先生等专家研究表明:“景德镇瓷器在明清以前都用一种瓷石配胎,釉釉灰(氧化钙)用虽多,烧成温度低(1150C——1200C),因而,胎釉质虽达不到优质硕质瓷的标准元代开始逐渐在胎的配方加入少虽高岭土(即二元配方);明清时期高岭土加入虽愈来愈多,釉的配方也作了相应的改变,减少釉灰(氧化钙)用虽,而代之以含有少虽钾石作为助熔剂的高碱——石灰釉这种改良配方的实施,提高了瓷胎的烧成温度,物瓷器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得到改善其目的是避免了瓷釉泛青,以追求釉的纯白外观效果清《南窑笔记》谓:“灰(即釉灰——石灰石加草木灰的混合物)多则釉青,灰少则釉白而元代窑工为官府订烧的枢府釉白瓷,就是一种由青白瓷向甜白瓷过渡的间产品那么明代白釉瓷器,就是景德镇窑工在社会生产实践,掌握了釉的青与白,除了着色物质铁对之影响外,还和釉的助熔剂原料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永乐甜白釉瓷器,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明初受蒙元贵族“国俗尚白”遗风的影响,作为宫廷祭器的主要品种,白釉瓷器的烧制,在明代始终未间断过从史料显示,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物“礼部奏……命拟凡祭器皆用瓷”宣德元年(1426年)九月,命饶州烧奉先殿白瓷祭器;正统六年(1441年)五月乂命江西烧“金龙、金凤白瓷罐等”;天顺年间亦曾大虽烧造“素白龙凤碗碟”;嘉靖九年(1530年)乂规定月坛的供器全为白瓷,特别是万历时期,优质纯白薄胎瓷器,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而明初洪武民窑的白釉瓷器,仍保留着元代的物特征胎体厚重,胎色洁白,胎土淘炼较元代精细;釉色有白泛青的卵白色,也有白色,说明釉的配制尚在转变期所见器物大多为盘碗类圆器,琢器见甚少这类器物的底部都较厚重,无釉,砂底,烧成后往往留有褐色斑点痕,或火石红痕;胎釉结合处修削不太整齐盘碗圈足较之元代稍大,多为外敛内斜削式,足端较窄且平切;或为多见的圆涡形厚底足,底足心留有明显的乳状突起装饰以素白釉与白釉印花为多见尤其是印花纹饰,虽不如洪武官窑印花纹饰精细,但与元代枢府釉物上的印花相比,却乂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元代龙纹头小,颈细、身体修长,四肢瘦而矫键在盘碗类器物上,往往纹饰只占盘碗内壁的间部分。
而洪武龙纹,头渐大呈长方形,颈细,身体变得粗壮,四肢变大,键壮而有力,在盘碗类器物上,往往纹饰占有盘碗内壁的大部分空间,除了云龙纹外,还有缠枝花卉、缠枝菊花、冀龙等纹饰随着景德镇制瓷工匠对胎釉配制等诸多工艺改进以后,永乐白釉瓷器的诞生,成为划时代的里程碑万历十七年(1589年)王世懋的《窥天外乘》谓:“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鬓眼甜白为常以时势评论的角度,谈及后人对永、宣白釉瓷器的珍爱同时有一点也颇为重要《明太宗实录》永乐四年十月丁未条记:“回回结牙思进玉碗,上不受,命礼部赐钞遣还谓尚书郑赐曰:“朕朝夕所用国瓷器,洁素莹然,甚适於心,不必此也况此物今府库亦有之,但朕自不用可见帝王的喜好与精美瓷器的产生和发展不无关系而永乐民间窑白釉瓷器,从总体上可分为:甜白釉和高白釉所谓甜白釉是指:色调凝重,温润肥腴,给人以一种柔和甜美感觉的釉;而高白釉是指:洁白光亮,莹润如玉的釉色永乐民间窑白釉器型,仍以碗盘等圆器为主,同时出现了高足杯碗以撇口深腹为多见,口沿出现了浅褐酱色假芒口(檀香口),底足为外敛内收式小圈足;足端有平切和斜削之分;底面采用细砂底,荡釉和刷釉三种处理方式盘大多为撇口(折沿、花口或菱口形少见)。
为减少底部厚度,盘心留有修坯后的台阶式旋纹物,底足明显变大,直径与口径已相距不远,底面有砂底和荡釉两种高足靶杯整体造型仍留有元代遗风,足柄呈竹节形,外撇、内空,留有胎接时的乳突,足端露胎,见有火石红或黑褐色斑痕上述器常见有厚胎、薄胎两种,薄胎主要是碗、盘、酒杯等小件器,能达到光照见影,其器可以薄到半脱胎的程度但同类器也有厚胎的,而大件器则很少见到白釉瓷器装饰,除了一物部分为光素无花纹外,有一部分采用印花装饰和印花加青花装饰的器物其造型均为碗、盘、酒杯和高足杯白釉印花瓷器,一般胎体较薄,制作精美,迎光透视可以看见透明的白釉下各种缠枝花卉、云气、海马等纹饰,也可用手去感受凹凸不平的釉面纹饰白釉印花加青花装饰的器物,在器壁上印有各种纹饰,而口沿、器心却用青花料绘以旋纹以及吉祥喻意的图案:葡萄、花卉、月锦、寿、福字等这种明暗色差的鲜明对照和明暗图案的相映成趣,相映生辉,是民窑技工独具匠心,在仅有的空间内,创造出一种艺术的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令人心旷神怡不足之处在于:碗盘的器型,往往有许多不够规整,尤其薄胎盘更为突出,其不仅出现盘口不够圆,盘心面还有高低不平的现象这种现象民窑存在,官窑的器物上也有类同。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为了追求器物的精美,修坯时往往将口沿、器壁乃至底面都修的较薄,因而在高温产生变形;二是瓷胎掺和高岭比例不当所致宣德白瓷的生产基本上承袭了永乐的工艺水准,器物特征与永乐相似仍以生活器皿的盘碗为主,同时出现了高足碗以及盖罐、大盘一类大器器物分薄胎和厚胎两种薄胎以碗多见,厚胎既有盘碗,也有大尺寸盘和盖罐等而釉色洁白“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乂恰好印证了民间窑白瓷的特征:一为甜白釉色,一为白微泛青的釉色装饰工艺方面除保留素面无花纹、印花、印花加青花外,增加了白釉刻花、白釉刻花加青花的品种而后者装饰手法,乂均在碗盘上来展现碗的造型仍以撇口深腹碗为主,碗壁稍厚,纹饰采用双勾浅刻在碗的外壁,而盘则刻在内心纹饰则以花卉、麒麟等多见,为同时期青花器物上常用的纹饰;和胎釉的白色相比,暗刻纹饰线条内的釉色,往往微带青色底足仍采用外敛内收式圈足,圈足较永乐时期稍大;而细砂底和刷釉方法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荡釉方法的普遍使用,一改过去工艺粗糙的感觉,足内或底面变得均匀光洁,足墙转折处的釉色,因积釉较厚呈较浅的青亮色白釉高足杯、高足碗,均以竹节柄为主,柄空,有施釉和不施釉两种值得提示的是:宣德时期的工匠,已注意到薄胎修坯处理不当,会产生变形的弊端。
因此,在修坯时,有意识地将口沿至底面,由薄逐渐至厚,从而使器物的成品率大大提高继永乐、宣德之后,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即物公元1436年〜1464年),由于外忧内患,政治上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社会经济衰败景德镇瓷业生产形成了低落时期加之,这三朝不见具年号款器,因而,对于研究三朝瓷器至今未有明确的坐标为此,国内外古陶瓷研究界把这一时间称之为“空白期”从文献上看,正统三年、正统六年、正统十二年、景泰五年、天顺三年等都有禁止民窑烧造和官窑订烧的记录,证明在这段“空白期”内,不论官窑与民窑都仍在烧造瓷器,并无“空白”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都有不少正统、景泰、天顺纪年墓葬出土的瓷器以碗、盘、碟、高足杯、罐、瓶等日用生活器皿为主,胎质有精粗之分却基本都是民窑器,品种有青花、白花、青白瓷等而有确切记年的白釉瓷器为江西新建县“正统十四年”宁献王朱权墓出土的白釉盖罐六件再结合扬州市区出土的盘碗等瓷器,大概可归纳为:胎釉制作都不太精细,一般底足修得不够规整盘碗造型与前代相比,虽变化不太大,但底面旋削不平,底足有跳刀痕和缩釉点至晚期圈足渐大,足壁变窄变深,由外敛内收式,变成外敛内直壁式琢器的瓶、罐胎体较厚重,器口正统朝与宣德朝直颈形状相同,至景泰、天顺时多物呈下阔上敛式,底部无釉,圈足早期宽厚而浅,晚期圈足略高,有火石红和粘砂现象。
探索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器的总体风格,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有段精辟的阐述:“正统瓷器的风格应当在较大程度上接近於宣德晚期;天顺瓷器则更相似于成化一朝;居其间的景泰时期的器物风格特征则在二者物之间其理论在社会实践,得到印证,是千真万确的成化时期的白釉瓷,应该说是继永乐白釉瓷之后的乂一个高峰其不但胎质细腻纯净,绝大部分胎体轻盈,修胎规整而且制作工艺也超过了永乐宣德笔者在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看到带“大明成化年制”款的卧足小酒杯,其薄的程度达到了几乎脱胎的地步,盈盈一握可见于上罗纹,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这充分体现了对特殊烧制的白瓷在质虽上更着意追求完美然这在民窑薄胎白瓷中是见不到的此外还有厚胎白瓷,虽未玲珑剔透,但也洁白如玉,在迎光透视下,胎体多略带肉红色成化瓷器的釉面以细润若脂而著称早期有一种高白釉,景德镇人自豪的称之为“猪油白”其釉不仅肥厚滋润,而且光洁无瑕,如脂似玉尤其与浓艳的青花纹饰相匹配,既因色差强烈显得青花更加浓郁,同时乂反衬出白釉更加如霜若雪晚期后,由于釉料的配制发生变化,上述所描绘的现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乐平陂塘青(平等青)的使用与略带淡淡青色的白釉,形成了成化时期独有的幽雅青花瓷和白釉瓷。
成化时期的民窑白釉瓷造型与官窑器一样,讲究轻盈纤巧,所见日常生活用品的盘、碗、杯、碟、瓶、罐,都比前朝制作精细规整盘以侈口多见,器型线条柔和圆浑,通体施白釉,盘内已不见因减少厚度而留下的台阶式弦纹,底面施釉平整,圈足呈外敛内直壁式碗有:卧足浅碗、直口碗、撇口碗、侈口墩式碗等撇口碗乂有外敛内直壁式、平切小圈足和外敛内直壁式浅圈足碗而成化高足杯的造型独具特色,已完全摆脱了明早朝受元代遗风的影响,自成体系;有八方竹节高足杯、六方竹节高足杯、四方竹节高足杯和竹节高足杯高足杯造型大多撇口,腹微敛,与永宣朝高足杯相比,下承竹节柄较纤细外卷,显得格外优雅笔者在翻阅资料时无意还惊喜地发现,成化官器斗彩花卉竹节高足杯与自己收藏的民窑高足杯的足径完全一致,都是3.8厘米由此可以想象,明代官窑与民窑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些器物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此外,成化民窑瓷器出现了底面书年号款和干支年款的现象1996年南京艺术品拍卖会上,有一对白釉刻暗花海水青花皓、检、鲤、簸四鱼的撇口碗;一只碗底为双蓝圈“大明成化年制”楷书款,一只碗底为双蓝圈“甲辰年制”楷书款两只碗造型、纹饰、尺寸均完全一致,高6.5厘米,口径14.5厘米。
惟一不同的是落款有异经查甲辰为成化二十年(1484年)另在扬州市荷花池基建工地上,出土了青花三秋图纹碗残件,其底面落双蓝圈“大明成化年制”楷书款有此可知,在明成化晚期,民窑器也有书年号款和干支年号款的习惯,而且都采用“年造”写法所不同的是受官窑器影响,书青花双圈形制多见;而官窑双方框形制,却未曾发现弘治时期从史料记载看,几次停工役,官窑瓷烧造数虽有限,因而传世品不多但从出土和传世的民窑瓷器看,白釉、青花瓷烧造虽仍为大宗弘治瓷器基本上是沿袭了成化瓷器的传统风貌,胎质洁白细腻,釉面肥厚滋润早期继承成化釉面,润白光亮,晚期釉面出现了白闪灰、闪青,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嘉靖时期其实民窑器物仍以生活用品的盘、碗、罐等为主,尤其是盘碗在造型、工艺处理上与成化相物比稍有变化盘类在修坯的过程将盘壁、盘底削得较薄,加之圈足较大,因而开始出现盘腹部下垂,盘底下塌现象碗类出现一种折沿深腹墩式碗,其造型是在侈口深腹碗或侈口墩式碗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由于碗壁几近垂直,腹部过于丰满,因而显得碗格外敦厚古拙圈足仍为外敛内直壁式,足壁过窄,而不够规整,圈足有浅和挖足过肩两种足内施釉虽采用荡釉方法,但早期仍有许多釉面存在缩釉点,到晚期底面釉变得光洁细润,白釉也逐渐转变为青灰色和青亮色。
至此,盘、碗、瓶、罐等器,出现一器物上两种釉色的独特现象受成化民窑写款的影响,弘治民窑也采纳了这一做法,在器物上书写干支年号款,如在碗底写“壬子年造”、“癸丑年造”;吉祥款:“福、寿、禄、贵、太平”,在碗内写“金玉满堂”等,也有写姓氏款的,如:“王、吉、正”等在器物上暑干支年号款,为民窑器的甄别鉴定,提供了准确的依据,而吉祥诺的出现乂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