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翻译及赏析.docx
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翻译及赏析 《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翻译及赏析 《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为唐朝文学家张籍其古诗全文如下: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前言】 《野老歌》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乐府诗此诗写一个农家老夫在高额的苛捐杂税的重压之下,最终过着依靠拾橡实填饱肚皮的生活,表现了农民在租税剥削下的凄惨生活,并与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对比,反映了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全诗语言朴实,感情沉郁,运用对比手法,揭露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 【注释】 ⑴野老歌:一作“山农词〞 ⑵农:一作“翁〞 ⑶官仓:指各地官员税收,此指 ⑷橡实:橡树的果实,荒年可充饥 ⑸西江:今江西省九江市一带,是商业繁盛的.地方唐时属江南西道,故称西江斛:量器;是容量单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翻译】 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贫瘠的山田来维持生活。
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终腐烂变质,化为泥土老农在残酷的剥削之下,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为了生存,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都天天吃肉 【鉴赏】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八十二下面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张籍是新乐府运动的健将之一,“风雅比兴外,未尝着空文〞〔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其乐府诗之精神与元、白相通;而具体手法略有差异白居易的讽谕诗往往“意激而言质〞,篇幅亦长,故不免有尽、露之疵累而张籍的乐府,如这首《野老歌》作法就不同 诗共八句,很短,但韵脚屡换诗意可按韵的转换分为三层前四句开门见山,写山农终年辛劳而不得食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山〞字两见,强调这是一位山农〔诗题一作《山农词》〕山地贫瘠,广种薄收,“三四亩〞收成不会许多而深山为农,本有贫困而思逃租之意但安史乱后的唐王朝处在多事之秋,财政困难,封建剥削无孔不入纵使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苗疏〞意味收成少,收成少而“税多〞,必定产生劳动者“不得食〞的不合理现象。
如仅仅写到粮食“输入官仓〞那样一种司空见惯的事实为止,深度还不够,而“化为土〞三字的写出,方才揭示出一种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是老农终年做牛马,使土地长出粮食;一方面是官家不劳而获,且轻易把粮食“化为土〞,这事实上构成一种鲜亮的对比关系好在不但表现出老农被剥夺的苦痛,而且表现出他眼见心血被践踏的痛心所以,虽然只道事实,语极平易,读来至为沉痛,字字饱含血泪 五、六句写老农迫于生计不得不采野果充饥,仍是直陈其事:“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可是,这是多么发人深思的事实:辛苦一年到头,赢得的是“空室〞——一无全部,真叫人“何以卒岁〞!冬来农闲,辛苦一年的农具可以傍墙休息,可辛苦一年的人却不得休息粮食难收,却“收橡实〞两句内涵尚未尽于此,“呼儿登山〞四字又示意出老农年老羸弱,不得不叫儿子一齐出动,上山采野果橡实乃橡树子,状似栗,可以充饥写“呼儿登山收橡实〞,又确有山居生活气息,使人想到杜甫“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深谷里〞〔《干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的名句,没有生活体验或对生活的深入观看,难以写出 老农之事,叙犹未已,结尾两句却旁骛一笔,牵入一“西江贾客〞桂、黔、郁三江之水在广西苍梧县合流,东流为西江,亦称上江。
西江贾客〞当指广西做珠宝生意的商人,故诗中言“珠百斛〞其地其人与山农野老似全不相干,诗中又没有叙写的语言相联络,跳动性极显然而,一边是老小登山攀摘野果,极度贫困;一边是“船中养犬长食肉〞,极度奢侈,又构成一种鲜亮对比人不如狗,又揭示出一种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豢养于船中的狗与猎犬家犬不同,纯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这形象本身也能引起意味深长的联想《估客乐》一诗结尾“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手法与此略同,但有议论抒情成分,而此诗连这等字面也没有,因此更见含蓄 全诗好像只摆一摆事实就不了了之,像一个没有说完的故事,与“卒章显其志〞的作法完全相反,但读来发人深思,诗人的思想倾向十分鲜亮,揭露现实极其深刻其主要的手法就在于形象的对比诗中两次对比,前者较隐,后者较显,运用富于改变人物选择为一老者,尤见封建剥削之残酷,及世道之不合理,也愈有典型性篇幅不长而韵脚屡换,给人活泼圆转的印象;至如语言平易近人,又颇有白诗的好处 【《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翻译及赏析】 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