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住区规划》课件.ppt
82页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概念与沿革,整体布局,规划要点,技术要点,内容提要,居住区规划的整体布局,居住区规划概述,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居住区规划主要技术指标,一. 居住区规划概述,一. 居住区规划概述,我国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简要演进历程,我国最早的居住环境组织形式,:,周代,,出现一些规模较小的单一的组织形式,被称为,“,里,”,里坊制,:秦汉时期出现了面积约为,1,平方里(约,17,公顷)的,“,闾里,”,;三国时期,曹魏邺城的居住单元称为,“,里,”,,面积约,30,公顷,左右,发展到唐代的“坊”,面积有了进一步的扩大里坊制的居住组织形式与早期运用,井田制路网,的规划理念是分不开的街巷制,:北宋时期,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里坊的组织形式被,商业街和坊巷的形式,所替代,住宅直接面向街巷,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一. 居住区规划概述,我国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进历程,一. 居住区规划概述,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概念,以,小学的服务半径,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并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
50年代出引入我国,并在上海曹阳新村的建设中得到体现50年代末按照苏联的,小区理论,先后建设了不少居住小区,并且一直延用至今,影响深远,并不断发展完善近年来在国家建设部门的指导下,我国居住区组织结构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我国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简要演进历程,一. 居住区规划概述,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社区,——,,,社区概念最早是由费孝通引入我国的,但社区真正得到关注和发展还是近些年的事情社区的含义很丰富,简单地讲,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的社区形成的四个条件:,①有一定社会关系;②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③有比较完整的公共服务设施;④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一. 居住区规划概述,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基本可以在居住区内得到解决,居住区实际已具备,小型城市,的功能一. 居住区规划概述,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限,(如河流等)划分,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物质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类型城市用地中,居住用地占,20~32%,,人均用地指标为,18~28㎡/,人,规模,:以,人口,和,用地,规模来表示,主要以,人口规模,为依据划分为三个等级居住区,小区,组团,户数(户),10000~16000,3000~5000,300~1000,人口(人),30000~50000,10000~15000,1000~3000,一. 居住区规划概述,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住宅用地,——,包括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包括宅旁绿地、宅间小路、家务院等)公建用地,——,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配建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道路用地,——,居住区内除,宅间小路和公建专用车道,以外的各级车行道、停车场、回车场等包括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除公建专属外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公共绿地,——,满足规定,日照要求,、适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
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的小游园、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一. 居住区规划概述,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住宅用地(R01),50~60,55~65,70~80,公建用地(R02),15~25,12~22,6~12,道路用地(R03),10~18,9~17,7~15,公共绿地(R04),7.5~18,5~15,3~6,居住区用地(R),100,100,100,一. 居住区规划概述,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通过指标,平衡,和,控制,居住区用地,是衡量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和经济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居住区的,环境水平,,可以作为规划设计方案评定和建设管理机构审定方案的依据之一一. 居住区规划概述,二. 居住区规划整体布局,1.片块式布局,二. 居住区规划整体布局,,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2. 轴线式布局,二. 居住区规划整体布局,,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感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
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将一定空间要素围绕占主导地位的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顺应自然地形布置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二. 居住区规划整体布局,3. 向心式布局,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围合式布局可有宽敞的绿地和舒展的空间,日照、通风和视觉环境相对较好,但要注意控制,适当的建筑层数,二. 居住区规划整体布局,4. 围合式布局,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2.公建用地规划设计要点,,3.道路用地规划设计要点,,4.公共绿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住宅群体空间组织形式,,,◇ 行列式,,◇ 周边式,,◇ 点群式,,住宅设计的技术要求,,行列式——,,日照通风条件较优越,利于管线敷设和工业化施工;但形式单调,识别性差,易产生,穿越交通,。
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群体布局方式,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周边式——,,具有,内向集中空间,,便于绿化、利于邻里交往、节约用地、防风防寒;但,东西向比例较大,,转角单元空间较差,有漩涡风、噪音及干扰较大、对地形的适应性差等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群体布局方式,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点群式,——,,,日照,和,通风,条件较好,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强,可利用,边角余地,,缺点是,外墙面积大,,太阳辐射较大,视线干扰较大,识别性较差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群体布局方式,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住宅间距,正面间距:按照不同方位日照间距折减系数计算方位,0°,~,15°(含),15°,~,30°(含),30°,~,45°(含),45°,~,60°(含),>60°,折减值,1.00L,0.90L,0.80L,0.90L,0.95L,正南向为,0,°,,表中方位为正南向偏东、偏西的方位角,L,为当地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仅适用于无其他日照遮挡的,平行布置的条式住宅,之间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技术要求,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侧面间距,,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 与各种层数(低层、多层、高层)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觉卫生,因素,适当加大间距。
▲多层条式住宅间距,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技术要求,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日照间距,:在住宅群体组合中,为保证每户都能获得规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而要求,住宅长轴外墙,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日照间距系数=L/(H1+H2-h),,L—前后两排房屋外墙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1—遮挡房屋建筑高度(从室外地坪至坡屋顶檐口或女儿墙上沿),,H2—室外地坪高度,,h—北侧房屋一层窗台上沿设计高度,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技术要求,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满窗日照,2,小时,的标准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满窗日照,1,小时,的标准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技术要求,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日照间距,建筑气候区划,Ⅰ、Ⅱ、Ⅲ、Ⅶ,,气候区,,Ⅳ气候区,,Ⅴ、Ⅵ气候区,,大城市,小城市,大城市,小城市,,日照标准日,大寒日,,,冬至日,,日照时数,(h),≥2,≥3,,≥1,,有效日照时间带(h),8~16,,,9~15,,日照时间计算起点,底层窗台面,,,,,※,底层窗台面是指,距室内地坪0.9m高的外墙位置。
※,天津地区属于第Ⅱ气候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7.5°,,按照日照标准计算,天津地区的日照间距系数为,1.68,~,1.80,,现行标准为,新区建设1.50,,,旧区改建1.30,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技术要求,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日照间距,居住区公建配建的主要项目及规模,,公建布置形式,,◇沿街布置,,◇成片布置,,◇混合布置,,◇集约布置,,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2.公建用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居住区公建按照功能性质可以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等,八类,公建的配套建设最主要的是要与其所服务的,人口规模,相对应,才可能既方便居民使用又发挥各配建项目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千人指标,——,即,居民每千人,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千户指标,——,即,每千户居民家庭,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千户指标可以避免千人指标因户均人口变化弹性较大的不足但对于人口流动性较大的地区则不如千人指标更加合理2.公建用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公建配建主要项目及规模,沿街布置,——,,街道具有购物、交通和人际交往等多种功能。
街道空间的限定元素主要是,各类公共建筑,,通过空间的层次限定,功能组织,景观塑造等创造良好的街道交往空间沿街布置的形式可分为双侧布置、单侧布置以及步行街等2.公建用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公建布置形式,成片布置,——,,这是一种在干道临接的地块内,以建筑组合体或群体联合布置公共设施的一种形式它易于,形成独立的步行区,,方便使用,便于管理,但交通流线比步行街复杂2.公建用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公建布置形式,,混合布置,——,分散和集中布置相结合,综合体现两者的特点2.公建用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公建布置形式,,各级公共设施的平均服务半径:,,,※居住区级——不大于,800,~,1000m,,,※居住小区级——不大于,400,~,500m,,,※组团级——不大于,150,~,200m,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2.公建用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公共设施服务半径,,中小学主教学用房外墙面与铁路线的间距不应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270,辆,/h,的道路间距不应小于,80m,。
托儿所、幼儿园服务半径以,500m,为宜小学的服务半径通常为,500,~,1000m,中学的服务半径通常为,1000,~,1500m,2.公建用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公共设施服务半径,路网布置的基本形式,,道路等级与人车组织,,停车设施与无障碍设计,,出入口,,道路与建、构筑物的关系,,3.道路用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贯通式,:主要道路贯穿整个地段3.道路用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路网布置基本形式,环通式,:适于较方正的地块,道路的可达性好3.道路用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路网布置基本形式,尽端式,:,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应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x12m,的回车场3.道路用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路网布置基本形式,道路组织形式,:人车混流,(车流量小的基层道路)、,人车分流和局部分流居住区一级道路,——,整个居住区的主干道,是居住区与城市道路网相衔接的中介性道路,在大城市它可视为城市的支路,在中小城市可作为城市次干道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m,。
居住区二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干道,对居住小区来说则是小区的主路,沟通小区内外关系路面宽度宜为,6,~,9m,3.道路用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道路等级与人车组织,居住区三级道路,——,是居住小区的支路,对居住组团来说是主路,用以沟通组团内外关系路面宽度按单车道加上行人的正常通道计算,一般为,3,~,5m,宅间小路,——,是进出住宅及庭院空间的最末一级道路路面宽度为,2.5,~,3m,,最低极限宽度为,2m,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3.道路用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道路等级与人车组织,,机动车行道——单车道宽,3,~,3.5m,,双车道宽,6,~,6.5m,非机动车道——自行车单车道宽,1.5m,,双车道宽,2.5m,人行道——设于车行道两侧或一侧的人行道最小宽度为,1m,步行出行适宜距离为,300,~,500m,,自行车出行舒适距离为,2,~,3km,3.道路用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道路等级与人车组织,停车方式,——,,平行式、斜列式、 (,30°、45°、60°,)和垂直式 3.道路用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停车设施与无障碍设计,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
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不宜超过,10,%,车位数大于,50,个,时,应设置,2,个,出入口,大于,500,个时,应设,3,~,4,个,出入口,出入口净间距大于,10m,停车库出入口应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10m,无障碍设计,——,室外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人行道上设置盲道宽度为,0.3,~,0.6m,3.道路用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停车设施与无障碍设计,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主要车行道至少要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x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居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3.道路用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居住(小)区出入口,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的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0,,3.0,,2.0,,,多层,3.0,,3.0,,2.0,,有出入口,,—,,5.0,,2.5,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0,,2.0,,1.5,,,多层,2.0,,2.0,,1.5,围墙面向道路,,1.5,,1.5,,1.5,,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最小距离(m),3.道路用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1.绿地布置的基本形式,,2.各级公共中心绿地,,3.居住区绿地规划的相关控制指标,,4.公共绿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盖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
规则式,,自由式,,混合式,4.公共绿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绿地布置的基本形式,规则式,——,,布置形式较规则严整,多以,轴线,组织景物,布局对称均衡,园路多用直线或几何规则线型,各构成因素均采取规则,几何型,和,图案型,4.公共绿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绿地布置的基本形式,自由式,——,,以效仿,自然景观,见常,各种构成要素多采用曲折自然形式,不求对称规整,但求自然生动,适于地形变化较大的用地4.公共绿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绿地布置的基本形式,,,混合式,——,,两者结合,既能和四周环境相协调,又能在整体上产生韵律和节奏,对地形和位置的适应较灵活4.公共绿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绿地布置的基本形式,居住区,——,公园,:用地规模不小于,1ha,,一般为,1,~,2ha,;,,居住小区,——,小游园,:用地规模不小于,0.4ha,,一般为,0.4,~,0.6ha,,步行,10,分钟,左右;,,居住组团,——,组团绿地,:就近布置但不干扰周围居民生活的基本要求,用地规模不小于,0.04ha,,其中院落式组团绿地不小于,0.05,~,0.2ha,,服务半径步行,3,分钟,左右(,约,200m,)。
4.公共绿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各级公共中心绿地,居住区公共绿地至少有一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日照阴影范围之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同时应满足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少于,400㎡,的要求宅间绿地,:,在居住用地内,住宅建筑之间的绿化用地通常以,封闭式观赏绿地,为主宽度应在,20m,以上,建筑基础绿地,:,在居住区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散水以外,用于建筑基础美化和防护的绿化用地4.公共绿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各级公共中心绿地,中心核心景观,——,主题景园,:为全区居民服务的景观区,属,主题性要素,,通常有大面积绿地和广场或水景,规模约,5000,㎡,左右组团级景观,——,副主题景园,:与中央景园风格和内容关联配套,并具有与主题风格呼应及引申意义的,次主题要素,,一般有相应级别成规模的绿地和活动场地,(,1000,~,1500,㎡,),节点性景观,:一般是游离于主题性和次主题性景园之外,独立构成要素,,功能或形式上可以是纯观赏型景点,(,如花坛,),,也可以是置于景园中的小型体育类健体设施,(,如轮滑场,),,也可以是为某一类居民群体服务的设施,(,如儿童游戏园,),等。
4.公共绿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各级公共中心绿地,绿地率,=,(绿化用地总面积,÷,地块总面积),×100%,,绿化用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不包括屋顶、晒台和垂直布置的人工绿地公共绿地率,=,(公共绿地总面积,÷,地块总面积),×100%,,公共绿地内,占地面积不大于,1%,的雕塑、亭榭、水池等绿化小品建筑可视为绿地4.公共绿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绿地规划的相关控制指标,绿化覆盖率,=,(所有绿化植物覆盖的投影面积,÷,地块总面积),×100%,,包括,屋顶、晒台人工绿地和树冠覆盖的其他用地面积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公共绿地率,4.公共绿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绿地规划的相关控制指标,绿地率指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人均公共绿地指标,:组团不小于,0.5㎡/,人,,居住小区不小于,1㎡/,人,,居住区不小于,1.5㎡/,人,旧区改建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公共绿地用地指标,:公共绿地在居住区中占到,7.5~15%,,居住小区中是,5~12%,,组团中是,3~8%,。
此外,居住区内如以,高层,住宅楼为主,则绿地设计应考虑,鸟瞰效果,4.公共绿地规划设计要点,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绿地规划的相关控制指标,四. 居住区规划其他技术要点,管线综合,,用地面积与征地面积,,居住区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四. 居住区其他技术要点要点,各种管线的埋设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离建筑物的水平排序,由近及远宜为:,电力管线或电信管线、煤气管、热力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各类管线的垂直排序,由浅入深宜为:,电信管线、热力管、小于10kV电力电缆、大于10kV电力电缆、煤气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1.管线综合,四. 居住区规划其他技术要点,,■,对于无供热管线的小区级道路可按如图所示布置市政管线1.管线综合,四. 居住区规划其他技术要点,电力电缆与电信管缆宜远离,并按照电力电缆在道路,东侧或南侧,、电信管缆在道路,西侧或北侧,的原则布置;,,管线之间遇到矛盾时,应按下列原则处理:,(1),临时管线避让永久管线;,(2),小管线避让大管线;,(3),压力管线避让重力自流管线;,(4),可弯曲管线避让不可弯曲管线1.管线综合,四. 居住区规划其他技术要点,用地面积,——,是规划,用地红线,围合的面积,是确定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容量所依据的面积。
征地面积,——,是土地部门为了征地划定的,征地红线,围合而成用地面积小于征地面积居住区规划指标中的净密度与住宅用地面积相对应,毛密度则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相对应2.,用地面积与征地面积,四. 居住区规划其他技术要点,居住区技术经济指标分为,必要指标,和,选用指标,两类,必要指标包括居住区规划总面积、平均层数、人口毛密度、住宅建筑套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包括反映,居住区规模,的各类用地面积、居住户数、总建筑面积等,和反映居住区,环境质量,的容积率、绿地率等3.,居住区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四. 居住区规划其他技术要点,居住区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居住区中绿地面积的计算规定:,,■,宅旁绿地边界对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距房屋墙脚,1.5m,图一),,■,院落式组团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边,1.0m,,距房屋墙脚,1.5m,图二),,■,开敞式院落组团绿地,至少有一个面面向小区路,或向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小于,10m,的组团级主路敞开图三),居住区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图一,图三,图二,四. 居住区规划其他技术要点,居住区中绿地面积的计算规定:,,■,宅旁绿地边界对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距房屋墙脚,1.5m,。
图一),,■,院落式组团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边,1.0m,,距房屋墙脚,1.5m,图二),,■,开敞式院落组团绿地,至少有一个面面向小区路,或向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小于,10m,的组团级主路敞开图三),居住区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图一,图三,图二,四. 居住区规划其他技术要点,。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