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大行政专科论文(2).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116660351
  • 上传时间:2019-11-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摘要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舆论作用及其影响不断扩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行政权也在不断的扩大,公权力的扩大易乱用,滥用,而易滋生腐败,传统的监督方式因其自身的特点,难以积极地发挥已有的机能,而舆论监督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方式而成为对现代政府实行监督使其规范行政的一种必然的监督方式舆论监督成为当前社会监督的主要手段,但在当前社会发展中,舆论监督的开展难度明显增大,舆论监督还存在诸多问题,进一步改善我国现有的舆论监督状况十分重要关键词:舆论监督,媒体监督,政府行政,行政权目 录一、舆论监督的定义……………………………………………………………………1二、舆论监督的依据及其在政府行政中实施的原因…………………………………1(一)从政府官员个人的角度分析……………………………………………………2(二)从政府机构的角度分析…………………………………………………………5(三)从方式的选择分析………………………………………………………………5三、舆论监督的优势……………………………………………………………………6(一)公开性……………………………………………………………………………6(二)广泛性……………………………………………………………………………6(三)及时性……………………………………………………………………………6(四)威慑力……………………………………………………………………………6四、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完善…………………………………………………7(一)分析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7(二)进一步改善我国现有的舆论监督状况…………………………………………8五、结语…………………………………………………………………………………9参考文献…………………………………………………………………………………96 论舆论监督对政府行政权的影响舆论监督,本意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形的一种客观效果。

      这种监督是一种自在的、无形的精神性力量,监督渠道多样,利用传播媒介发表各种意见或言论,对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生活实行监督的权利,舆论是以传播为方式为载体的在各种传播方式中,新闻传播工具在反映舆论和形成、引导舆论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通过大众传播工具,才能把舆论凝聚起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方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舆论监督属于新闻自由的范畴,新闻工作者通过行使新闻监督的自由权利,才能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舆论监督作用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一、舆论监督的定义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它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能够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我国,舆论监督与其本来意义有着较大差别,它指的实际上只是“传媒监督”传媒监督的对象主要是党政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其意见表达的方式是媒介对党政工作中存在的缺点给以批评性的报道舆论监督”成了“传媒监督”,在此有必要强调的是,二者实质上是存在差别的:舆论监督是自然存在的公众集合意见造成的某种效果,而传媒监督就带有媒体自身的主观意图,以及媒体背后政治、经济因素对其的控制。

      大众传媒在理论上应代表舆论,但是否真正代表舆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从理论上说,我国传媒所有权和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舆论监督的特殊性而传媒监督只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传媒作为公民知晓信息和发表意见的公开平台,代行公民舆论监督的职责,但是传媒批评的权利也往往变成了一种特权总体而言,舆论监督在我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权力的延伸 二、舆论监督的论依据及其在政府行政中实施的原因我国的舆论监督是有法律上的依据的: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一条规定的是一般的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舆论监督的前提,但言论自由不等于就有批评政府的权利,所以我国宪法第45条进而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享有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由此两条我们可知,我国公民的舆论监督权是有法律保障的这也足见我国宪法中民主性原则的体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建国理论基础,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里,人民是社会的主人,政府机关极其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是其工作宗旨,其必须对人民负责,人民是主人,有权对仆人的行为加以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契约论的延伸和发展。

      因而,可以说 舆论监督不管是从法律还是理论的角度都是有依据的在一个民主社会里批评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的权利,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民主真伪和测量政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在政府行政过程中我们为什么要对其机构或其官员进行这种监督呢?(一)从政府官员个人的角度分析对于掌握公权力的人来说,阻止他滥用权力侵害公共利益的方式之一就是建立起能够有效的监督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德性是有等级之分的(如柏拉图认为:有人为金质铸成,有人为银质铸成,有人为铜或铁质铸成),在这种认识下,教化成为等级高者对低者的正当权力,等级低者对等级高者的监督无从谈起但近代这种观点被否定,一切人出生时的道德品质上是没有差别,任何人在环境发生变化时都可能做出不正当行为的可能性的观念开始普及这种平等的德性观意义在于让人们认识到:掌权者同普通人一样,在面临诱惑时,有可能触犯法律,侵犯公共利益,人们不会因为担任了公职就自然变得神圣起来,相反职权却有腐蚀作用; 2、除一些例外的情况,普通公民被认为是有能力评判某事某物的道德意义的监督公共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必要的,这种监督能够保证及时发现决策行为不当之处,并提供替代性建议被采纳的渠道。

      二)从政府机构的角度分析很多人认为一个掌权者容易腐败,易做出错误的决定,而作为一群掌权者组成的一个机构则不会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可知人的根本性质在于有限的利他主义、有限的理性以及自我利益的追求,一个机构是由一群人组成的也是存在基于基本人性而随之而来的蜕变腐败的,在现实中,存在着一些政府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侵犯别的政府机构的利益的现象,如一些机构的越权以及滥用权力的行为; 还存在着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的利益而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一个政府再大,他能掌握的为正确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也是有限的,也可能做出不当的决策,更何况是在这个领导拥有决定权的政府机构里所以,作为一个群体人员组成的机构里,也是会做出不当行为的,包括违法行为(我国刑法中的单位犯罪也是基于此而加增的)三)从方式的选择上分析当然对政府的监督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在现代社会里,舆论监督这种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舆论监督由于自身的特点,可弥补其他法定监督的不足法定监督机构有效地履行责任,有赖于发现和掌握有关官员违法犯罪的充分信息社会信息具有分散性,一个监督机构无论主动和积极,都不会收集尽全部的社会信息,况且其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而实践中,公民或媒体的揭露提供了大量的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违法的犯罪线索。

      与别的监督机制不同,舆论监督不仅舆论监督官员的公务行为,而且还监督官员的私人行为,包括其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质,以而通过公共选举机制发挥这种监督的作用;而舆论监督对政府机构的行为,不仅作出合法性判断,而且作出合理性监督,行政权中很多法律规范是缺乏的,存在很多自由裁量的余地,而对这,舆论监督的合理性弥补了其他监督的缺陷,因而这种监督的宽广性是其他监督方式是无法方式无法代替的 三、舆论监督的优势 (一)公开性 其他监督形式总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与其他监督形式不同,舆论监督的最大特点就是公开性,也是其力量所在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舆论监督使得每个舆论监督者地位平等,意见自由,相互之间的意见和建议相互交融舆论监督有较多的可分析、可评论的空间当然,舆论监督的评判功能发挥的好坏,取决于民众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但无论如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舆论监督的评判功能将越来越发挥其独特作用二)广泛性 监督主体存在于各种社会阶层、群体、组织乃至全体公民之中同样,监督客体包括党和国家的一切政务、一切有关公共利益的事务,乃至整个社会思想、风尚等舆论监督不受地域、行业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上,很少有社会事物能躲过广大民众的眼睛。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大众传媒构建的巨大信息传播网络显然,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这些大众传媒的监督功能,那么,人民监督就会容易得多,广泛得多三)及时性 一切新闻媒体都必须奉行及时、真实法则舆论监督能够直接、快速、及时地反映各种重要的监督信息,无需经过多环节多层次,既快捷、廉价又便于操作,新闻媒体传播新闻舆论信息速度之快,是其它任何形式的传播都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今天网络化、信息化的年代,网络监督强大力量是传统媒体都无可比拟的一个毫不起眼的论坛帖子,在网民的不断转发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产生难以估计的蝴蝶效应四)威慑力人们普遍认为舆论监督具有十分强大的权威性、影响力和公信力,往往对被监督者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一方面,舆论监督自身可以揭露和抑制社会丑恶现象;另一方面,舆论监督还可以转化为其他监督形式,如通过暴露违法犯罪问题,可将舆论监督转化为法律监督,转化为监督机关的监督,由个别监督转化为普遍监督,等等四、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完善(一)分析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舆论监督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就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而言,舆论监督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督主体的监督意识不强 从舆论监督的定义不难看出,舆论监督的实施主要依靠两大主体,即公众和媒体。

      公众作为舆论监督最主要的主体,是舆论话题的发现者与提供者,同时公众需要通过媒体实现舆论监督首先,在我国,公众的监督意识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较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有很大差距有些国家,"民主、自由、平等、团结"作为国民的基本价值理念,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舆论监督也不例外民主在舆论监督方面的具体体现为民众广泛的政治参与;平等则意味着被监督者不论其职位高低、社会地位高低,都被置于监督的范围从总体上讲,由于受文化教育水准的限制,国民整体素质不高,人们的各种意识和能力还不强公众的着眼点在于“独善其身”而不是“兼济天下”2、舆论监督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任何对权力的监督机制,要想顺利地实现,都需要有健全的法律作后盾,舆论监督也是一样但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较完善的舆论监督法律法规,舆论监督应担负的权利和责任、公民隐私的保护、国家信息的安全以及关于新闻诉讼等都没有明确的法律来规范现有的法律大都比较抽象,且各地地方法规不一,操作难度大由于缺乏相关法律保障,社会也没有形成良好的监督环境,使得行驶正当监督权和人身安全都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以至于公众和媒体的监督权行使受到限制二)进一步改善我国现有的舆论监督状况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民主治国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途经。

      因此,舆论监督做得好,就会有力加快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反之,将会极大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前进方向因此,进一步改善我国现有的舆论监督状况十分重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山东省德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江苏省淮安市2025年中考语文试卷.docx 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山东省昌邑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6届高三摸底大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2025年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x 2025年四川省资阳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docx 福建省漳州市2026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2026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年级阶段训练8月阶段考语文试题.doc 2025届甘肃省兰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doc 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docx 2025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语文真题.doc 重庆市高202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及进度表.docx 2024年北京市通州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doc 山东省日照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2024年北京市房山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202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山东省日照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1.7 0的认识和加、减法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4版新教材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分层作业系列人教版.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