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定冠修复150例合并症分析【临床医学论文】.doc
4页临床医学论文-固定冠修复 150 例合并症分析【关键词】 固定义齿;口腔修复;并发症[关键词] 固定义齿;口腔修复;并发症固定冠由于舒适、耐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金属烤瓷冠修复,由于其具有的金属全冠的强度和烤瓷全冠的美观、耐磨性好、色泽逼真、舒适、经久耐用等特点,而且修复后自然,甚至可以以假乱真,临床上越来越被患者接受随着固定冠修复的增多,尤其是金属烤瓷冠的广泛开展,修复后出现的问题也不断增多笔者对近 5 年来固定修复后出现的并发症150 例进行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收集 2000 年 3 月至 2005 年 12 月固定冠修复后并发症 150 例,共 230 颗其中我院修复 21 例,外院修复 209 例,见表 1表 1 50 例固定冠修复后并发症临床统计(略)2 临床表现收集 230 颗出现并发症的固定冠修复牙,常见合并症有以下几种2.1 急、慢性龈炎 急性龈炎表现为牙龈急性出血,牙龈红肿,漱口或刷牙时易出血,慢性龈炎表现为牙龈增生2.2 颈缘间隙 固定冠与龈边缘有一台阶,可见固定冠颈缘有一黑线,基牙颈部外露2.3 牙龈变色 烤瓷冠修复部位的牙龈呈黑色,相邻牙牙龈颜色正常。
2.4 崩瓷 烤瓷冠成片状或大部分瓷脱落,以后牙多见,亦有切牙或功能牙尖少量崩瓷2.5 基牙急性牙髓炎 出现在基牙为活髓牙时,表现急性牙髓炎症状2.6 美观效果差前牙常表现为 烤瓷牙与原有牙颜色偏差过大,可明显看出是假牙修复烤瓷牙外形与正常牙有较大的差异或烤瓷牙与同名牙形态差别较大修复后烤瓷牙呈现前突或较厚重与相邻牙形成落差,失去正常牙弓曲度,后牙则表现为较笨拙,无正常的牙尖和窝, 面呈水平状2.7 烤瓷牙脱落 烤瓷牙整体脱落,可于修复后短时间内脱落,亦可经重新粘接后多次脱落2.8 叩痛、咬 痛 修复后出现修复牙或对 牙叩痛、咬合痛,烤瓷冠拆除后叩痛、咬 痛缓解2.9 瘘管 常发生在死髓牙固定冠修复后的较长时间,表现为基牙附近反复有瘘管出现2.10 咀嚼效果差多见于后牙,表现为咀嚼无力,不能正常咀嚼食物或下颌不能正常运动,形成 干扰2.11 牙松动 固定冠修复后基牙松动,个别病例 X 线牙片显示基牙冠折或根折裂2.12 食物嵌塞 在烤瓷冠于邻牙间极易出现食物嵌塞2.13 咀嚼时对颌牙酸痛、烤瓷冠修复备牙时,过度调磨对 牙导致牙本质敏感症3 讨论对 230 颗固定冠修复牙出现合并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讨论分析。
3.1 龈炎 常由于备牙过程中对牙龈造成较大损伤引起,炎症反复发作,一段时间后炎症可自行消退,也可给予甲硝唑及头孢类药物,有些急性龈炎可由于固定冠修复后牙颈缘较长,刺激牙龈出现急性症状,反复发作,久之形成慢性龈炎[1],此情况常须拆除固定冠重做3.2 颈缘间隙常由于烤瓷牙制作时颈缘长度不够,颈缘瓷粉覆盖不足,或由于牙龈原有炎症未完全消除,即将烤瓷牙戴上,待炎症消退,肿胀的牙龈退缩则引起颈缘间隙3.3 牙龈变色由于烤瓷牙修复后,颈缘未包埋在牙龈内,牙龈吸收烤瓷牙内的金属离子[2],久之则引起牙龈变黑,此时应将烤瓷牙拆除后重做,变黑的牙龈不易恢复或者采用贵金属内冠修复 3.4 崩瓷常由于工艺问题,或临床医生在调 时瓷面磨除过多或调 时,不到位,有咬合高点,发生崩瓷[2]3.5 基牙急性牙髓炎多由于制备过程中对基牙造成较大刺激,或制备后未对基牙脱敏或未做临时冠保护此种情况常须拆除固定冠,对基牙进行牙髓治疗3.6 美观效果差常由于基牙制备不足,未按比例备牙造成基牙偏大或间隙太小,导致修复后烤瓷牙或大或小;或由于烤瓷牙加工技术原因或审美观较差造成;或适应证选择不当3.7 烤瓷牙脱落常见备牙时基牙制备偏小偏短,或粘结质量差。
或粘接过程中被唾液污染对于基牙短小常须加固位钉,或更换优质的粘结剂3.8 叩痛、咬合痛常由于戴固定冠后,调 不足,有咬合高点或基牙久未咀嚼,修复后拒绝较硬食物,对基牙施力过大此时常须重新调 ,或逐渐适应咀嚼若不能缓解时,则须拆除后治疗3.9 出现瘘管常由于基牙治疗不彻底或活髓牙行冠套修复后形成死髓,久之出现瘘管,此时应彻底治疗后重新修复3.10 咀嚼效率低常见原因是固定冠修复后与对牙没有正常接触或尖窝关系未协调平衡,常须拆除重新制做3.11 基牙松动基牙原有条件较差或基牙受力较大,出现冠折、根折以及患牙周病引起牙松动3.12 食物嵌塞常由于备牙时邻牙有较大倒凹,未磨除或固定冠与邻牙接触不紧密以及固定冠与牙龈接触有缝隙常须拆除固定冠磨除邻牙较大倒凹,重新制作3.13 对颌牙酸痛常由于调 时,磨除了较多的对颌牙,进行脱敏治疗常可消除参考文献:[1] 邓旭亮,胡晓阳.牙冠轴面突度的变化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1,36(6). [2] 张怡.口腔科修复中的比色、选色问题[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0,15(3):216~217.[3] 朱梓园,张保正.瓷层厚度影响金瓷界面抗断裂能力的初步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3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