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港大敏感的面试题看内地大学的差距.docx
2页从港大敏感的面试题看内地大学的差距 近日,香港大学开始在广州面试广西、广东、海南三省区考生面试话题广泛新颖,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其中就有赌博是否应该在中国推广、建lsquo;鸟巢rsquo;是不是太浪费材料等有的考生表示考题很有趣,有的那么大呼很猛很敏感羊城晚报?6月29日) 港大面试题目,总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香港高校一以贯之的选才思路的表达去年的港大面试题目中,就有诸如假设你跟 总书记见面,你会跟他讲什么、北京2021年举办奥运会的利与弊、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不如好莱坞的?等很猛很敏感的话题,以此为鉴,今年的面试题中出现建lsquo;鸟巢rsquo;是不是太浪费材料等话题,并不出人意料 视题目很猛很敏感的考生,一定是以内地学生习惯的政治正确思路来解读题目,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即无论什么问题都要首先放到政治正确的层面进展一番考量你可能并不关注政治,但你的潜意识中一定有习惯性的政治判断,当事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可是,思想是没有禁区的,与其说港大选择的是很猛很敏感的政治问题,倒不如说是以政治问题为载体考察内地学生的思维灵敏程度,进而确定承受面试的考生是否有创造性潜质。
这样的面试题不是在逼迫学生对某个政治问题进展立场表态,而是就这样敏感的话题来考察学生的思维是否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甚至禁锢,毕竟,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前者要用标准答案来衡量和标准考生,而后者却要用不确定性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这些题目都是极具开放性的题目,开放性意味着没有预设的正确答案,没有是非的区别,只有思辨是否可以自圆其说的优劣套用港大面试考官的话就是,我们从来不在乎答案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乎学生如何表达他的答案一个人的才能和潜质,在一个开放性思辨问题中,可能得到很好的考察,考生能否有效地表达他的思想、组织语言的逻辑才能优劣,在这样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可以展示得一览无余 可是,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内地考生,总是喜欢戴着政治的有色眼镜去看问题,将思维的体操视为政治的表态和立场,由此导致了在这样看似很猛很敏感的问题上噤假设寒蝉、无所适从总想为这些开放性的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寻找一个在自己潜意识中可以承受的正确答案,由此导致答案在思维才能上糟糕得一塌糊涂,这无论如何都是应试教育标准答案长期熏陶下形成的痼疾 在思想没有禁区的语境下,开放性的问题不仅没有答案,而且是包容智慧的温床假设没有思想的解放,假设个体总是被条条框框所束缚,那么智慧就无法从因循守旧中产生,只是一潭僵化的死水。
港大的面试题目,着眼于对学生创造性的考察、开发和鼓励,而这恰恰是内地教育最欠缺的地方即便进展自主招生的复旦大学在面试考题中,也有不少诸如说出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名字、说出现任复旦大学校长的名字等识记性题目,这其实就是我们和港大最大的差异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