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政治经济学总复习(完整版).doc

28页
  • 卖家[上传人]:灯火****19
  • 文档编号:126190176
  • 上传时间:2020-03-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9.50KB
  • / 2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前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什么是经济学?n 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运动中各种经济要素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关系,说明它们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科学n 经济学产生的原因在于资源的稀缺性n 经济学是时代的历史的产物n 今天经济学已成为一个包含众多门类、分支和交叉学科的社会科学2、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演变n 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由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在1615年提出n 政治经济学作为最早的成体系的经济学,产生于17——18世纪,代表人物: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斯密1776年的《国富论》为主要标志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新的社会矛盾的深化n 古典政治经济学向庸俗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个方向演变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n 产生 19世纪40年代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出版,1894年出版第三卷n 时代背景n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历史任务n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曲折历程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n 每一门科学都以特定事物的特殊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n 经济学要回答的问题,从一般的角度说,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从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角度说,包括:如何充分地利用资源总量和有效地配置资源; 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社会形式; 资源的所有关系与分配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n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马克思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首要的社会活动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一个系统,由多种要素构成,基本的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具有一定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的人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科学技术与管理在生产力系统中的地位2、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n 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结成的经济关系,包括三方面,其中所有制是基础n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n 生产方式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n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与建于其上的上层建筑,又构成一个矛盾统一的运动。

      3、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等过程,是由不同的经济环节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关系相应也包括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政治经济学考察的生产关系事实上是包括整个经济过程中人们的相互关系在内的十分广的经济关系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n 基本任务: 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包括一般的及特殊的、共有的及个别的规律(马克思主要是揭示资本主义的规律)n 经济规律: 规律指一种特定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运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n 经济规律的分类:一般的、特殊的、共有的、基本的n 政治经济学对现实中国的意义四、政治经济学的方法1、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2、一般方法:抽象与具体结合的方法研究方法 ——具体到抽象,现象到本质叙述方法 ——抽象到具体,本质到现象3、其他方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吸收和运用其他可行的方法,如数量分析、系统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第一节商品一、商品n 为什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要从商品开始? 简单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起点; 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 简单商品生产和交换中已包含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1.商品的使用价值 什么是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2.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价值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时的数量比例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二、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n 具体劳动n 抽象劳动n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三、商品的价值量n 商品价值有质和量的规定性1,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二种含义:第一种说明劳动效率对价值的影响;第二种说明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 2,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四、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n 商品生产存在的两个条件:社会分工、不同所有者的存在社会分工说明劳动的社会属性,不同的所有者的劳动则说明劳动的私人性质n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第二节 货币一、货币的起源和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在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形式有四个发展阶段: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4)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作为价值代表,用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 货币的出现使商品世界分为两极,商品内在矛盾外在化,简单价值形式中商品与商品的对立现在转变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二,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 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表现为价格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3,贮藏手段: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产生了银行存款,实际存在的货币与流通中的货币发生了分离,货币可以分为狭义货币(M 1)和广义货币(M2)M1=现金+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其他金融资产4,支付手段:货币用作清偿债务及支付税收、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随着赊购赊销的产生,出现了分期付款等延期支付、以及商品流通以外的支付现象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促进了商品流通,但由此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也带来了危机的可能性货币支付手段职能是“支付信用”产生的基础,也是信用货币产生的基础。

      5, 世界货币 :货币在世界范围内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主要用于: (1)作为支付手段平衡贸易差额; (2)充当购买手段; (3)作为一般财富的代表在国家间转移货币形式的演变1.早期货币阶段: 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不固定,形式多样2.金属货币阶段 :以金银等贵金属的自然形式作为货币3.铸币阶段: 以一般金属代替贵金属,铸币面额与代表的实际价值脱离,具有价值符号义4.纸币阶段: 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作为价值符号它代替金属货币的职能,不仅可以与金属货币混合流通,而且与金属货币具有完全的可兑换性纸币在最初阶段必须以金属货币为基础,但随着银行信用和货币信用关系的发展,逐渐与金属货币脱钩(放弃金本位制)5.信用货币阶段:在信用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出现了以信用为基础,区别于纸币的货币形式,如银行票据(支票、期票、汇票、信用卡等)、电子货币(电子结算与电子帐户) 但电子货币是否能替代纸币还难以确定三,货币流通规律1,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 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数量(L)的规律决定流通中货币量的三个因素:待实现的商品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 L= PQ/ V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时的公式 L=(PQ-C+D-E)/V 其中: PQ为商品价格总额;C为延期支付额;D为到期支付额;E为相互抵销额,V为同期内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纸币流通规律(1)纸币发行以金属货币为基础的条件下,纸币发行量取决于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因为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反映实际流通的金属货币量。

      2)在纸币发行不以金属货币为基础的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仍然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但纸币发行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测算决定其发行量,并且经常作为国家调节宏观经济变量的工具,发行量与实际需求量可能不一致在实行法定的纸币流通制度中,影响纸币供给量的有以下因素: 中央银行发行或投放的货币数量; 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 国债发行和买卖; 外汇储备量第三节 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一,什么是价值规律? 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说明了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其基本要求是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价格与价值的背离,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也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二,什么是市场机制? 1,概念:指市场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联系及形式 市场经济是在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中进行的市场主体的活动和行为抉择是根据市场信号,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完成的,由此导致了资源的流动和配置2,市场机制的主要内容: (1)价格与供求机制; (2)竞争机制; (3)风险机制 三,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经济运动的内在关系,市场机制则是这一规律作用的形式。

      2,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的 3,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都存在两重性第二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简单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G-W-Gˊ与价值规律相矛盾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产生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1,劳动力为什么会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 2,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3,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有两个特点:劳动隶属于资本,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殖过程与剩余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