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探析农村散煤治理政策在北方试点地区应用情况.docx
9页回顾探析农村散煤治理政策在北方试点地区应用情况近几年来我国有采暖需求的北方地区空气质量总体上有明显改善,但是采暖季的污染依然高于夏季,其污染来源主要是散煤燃烧等带来的污染物排放[1]近几年燃煤排放的污染物对京津冀地区PM2.5贡献率达到23.3%~46.6%[2]其他研究也表明,散煤燃烧特别是农村地区散煤取暖是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雾霾天气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3,4]对大气环境而言,散煤燃烧直燃直排,1吨散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是电厂相应排放量的5倍~10倍[5];对人体健康而言,散煤燃烧低空排放,不但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而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大更直接当前农村散煤治理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重点之一该项工作对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的实现贡献突出,据中国工程院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终期评估,仅2016—2017年两年间的散煤治理就对京津冀地区2017年的PM2.5年均浓度下降贡献了21%随后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和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也都将“冬季取暖散煤替代”作为重要措施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年,根据“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农村地区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梳理农村散煤治理现状,分析所面临的困境,为散煤治理和农村取暖清洁化提供一定的思路1、农村散煤治理现状1.1相关政策梳理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了以北京市及其周边传输通道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散煤替代,启动了散煤治理的步伐2014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京津冀地区散煤清洁化治理工作方案》和《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提出散煤减量替代与清洁化替代并举、疏堵结合的路径,力争到2017年底解决京津冀地区民用散煤清洁化利用问题2016年10月原环境保护部印发《农村散煤燃烧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指南(试行)》,指导各地开展科学合理的散煤燃烧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京津冀各地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地方的行动计划及工作方案,细化和落实国家政策这一时期的政策,包括工业散煤、城市家用和商用散煤以及农村散煤的治理,主要提出了“煤改电”和“煤改气”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集中供热、改用新能源和洁净煤等重要举措对于农村,重点治理地区集中在北京及其传输通道城市,强调清洁煤替代,有条件的地区鼓励使用电、气等清洁能源;资金方面,有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和地方补贴资金以保障农村散煤治理的推进。
2016年12月,在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关系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17年5月,财政部等4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工作的通知》,重点支持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并确定了首批12个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投入60亿元,12个试点城市投入226.29亿元(含省级补助资金),中央财政正式明确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工作这一阶段的政策主要围绕“宜气则气,宜电则电”的原则,从“热源侧”和“用户侧”两方面实施清洁取暖改造,推动“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清洁取暖模式该阶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制定了财政资金补贴政策地方相关企业受利益驱动影响,加快“双替代”步伐,使其爆发式增长2016年,12个试点城市的城乡接合部、所辖县(市)及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已达到33.2%双替代”急速上马,对供给端的气源等问题统筹考虑不足,受多重因素影响,2017年冬季出现了“气荒”图1农村散煤治理相关政策梳理2017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制定了到2021年的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推进策略和保障措施。
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确保北方地区群众安全取暖过冬”同时,清洁取暖重点城市扩展到了汾渭平原11个城市,中央财政支持的试点城市由12个扩展至35个,中央财政安排定额奖补资金139.2亿元,主要用于推进燃煤供暖设施清洁化改造和建筑节能改造与此同时,35个试点城市共投入328.8亿元(含省级补助资金)试点城市的实际补贴内容主要包括“煤改气”“煤改电”、可再生能源供暖以及建筑节能改造的一次性投入和运行补贴、低收入家庭的取暖支出补贴2019年各地继续积极稳妥推进该项工作,特别是陕西省印发了《陕西省关中地区散煤治理行动方案(2019-2020年)》(陕政办发[2019]14号)截至2019年底,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实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全覆盖该阶段的治理工作趋于理性,在各项规划和行动计划的统筹下,清洁取暖市场出现了许多新的模式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可再生能源供热以及多能互补等实践逐步落地同时,散煤治理迈向深水区,治理难度将越来越大,优化现有补贴政策和保障散煤治理效果成为当务之急。
1.2典型地区治理措施根据以上政策文件,我国散煤治理技术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基础设施改造主要包括电网和天然气管道建设、农村建筑节能改造等后者主要指运用建筑内保温、建筑围护结构夹芯保温和建筑外保温的技术改善农村房屋保温效果的措施[7]我国大多数农村建筑是个人建造,主要采用砖混结构由于建筑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建造的房屋保暖性差能耗比较高,不利于节能改造费用一般较大,建设周期长,民众的改造意愿低2)以煤代煤,优质煤替代技术用热效率高、污染小的优质煤代替散煤,主要包括新型型煤及其燃烧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型煤成型优化工艺技术以及型煤设备改进等方面[5]目前该政策实施也存在一定阻力,主要是因为补贴的无烟煤等不好烧,或者配套炉具燃烧效率低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众的使用意愿同时,因为仍是烧煤,污染物的排放量降低程度不是特别高,对环境质量改善贡献不高3)集中供热在资源和经济条件允许的地区,可利用周边热电联产、工业余热实现集中供热[8]但农村地区居民居住分散,符合集中供热条件的情况较少,很难推广4)“煤改电”和“煤改气”等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对于天然气管网不能通达的村庄可采用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替代。
相比而言推广阻力较小,政策实施后取暖结构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煤炭的替代效果很强,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北京市是我国北方农村散煤治理起步较早、进展较快的地区北京市早在2013年便启动了一系列煤改清洁能源试点工作,2017年实现了城区和南四区平原地区村庄的基本“无煤化”对于基础设施薄弱地区,主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定科学方案、加强安全监管进行煤改清洁能源及其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落实督察及绩效考核,充分利用行政、财政、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加以统筹协调,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地区建立了以“减煤为主、换煤为过渡方式”的压减燃煤工作体系[9]目前北京市平原地区村庄基本“无煤化”,形成以电和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虽然北京市依靠强大的财政支持完成农村散煤治理工作,且取暖效果基本满足需求,但是由于部分房屋缺乏保温措施、运维保障机制不足、天然气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加等因素,部分地区存在燃煤复烧风险现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多措并举,降低燃煤反弹风险1.3治理进展及效果近几年来,以农村散煤治理为重点的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推进迅速仅2017年和2018年两年,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就完成清洁取暖改造超过1200万户。
其中2018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试点地区共完成清洁取暖改造615万户,超目标40%;北京市超额完成了山区163个村5.74万户配套电网改造,全市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河北省仍是完成改造规模最大的省份,占重点省区市总完成改造规模的30%;陕西关中地区完成清洁取暖改造104万户,完成目标任务的147%;多个城市提前完成《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中2021年的规划目标[6]2019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完成散煤治理700余万户2020年将继续积极稳妥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当前,我国散煤治理已见成效对北京市“煤改电”“煤改气”和“清洁燃煤替代”的实施效果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三项措施均增加了居民的取暖成本,但是都带来了环境和人体健康收益其中“煤改气”“煤改电”效益最高,每年至少能产生586元/吨~1267元/吨标煤净效益[10,11]对比京、津、冀三地清洁取暖措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发现,天然气和电能的散煤替代约需付出三倍燃煤价格的成本;从地区环境净效益看,北京市最高,然后是天津市和河北省[12]虽然环境效益较高,但是农村居民更关注经济支出问题调研发现,在北方农村这样控煤压力大、财政负担较重的重污染区,易出现“散煤复烧”现象,给北方冬季大气污染减排带来不确定性。
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联合我国20多家政府智库、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开展的“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项目(简称中国煤控研究项目),开展了民用散煤治理的分析研究调研,覆盖了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4个省份的8个城市共1635户清洁取暖改造用户,形成分析报告《四省八市民用散煤分析报告》所调研的4省8市中有3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散煤复烧,复烧比例最高的可达23%2018—2019年采暖季,一些城市出现散煤复烧,其中保定市由于清洁取暖补助资金筹集不到位、管理不规范等因素,复燃比例高达36.1%[6]2、存在问题分析虽然我国农村散煤治理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原因为缺乏统筹性与协调性、长期治理方案不明确、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执行机制不健全、政府补贴资金难以长期持续、清洁取暖成本超出居民承受能力、散煤监管难度大等[9,13]2.1部门、地区横纵行动与整体联动配合的矛盾农村散煤治理工作涉及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10多个部门,需要横向协同但是不同部门的政策出发点和着眼点不同,往往只关注本部门任务,存在职能分散、部门之间缺乏协作、工作推进难度大等问题[13]比如冬季用气高峰,如何调配民用与工业用气量和价格问题,涉及多个部门联动。
一些地区在推进农村散煤治理过程中,以完成既定任务为目标,层层加码,存在提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但是由于配套设施欠缺、天然气与电力调峰能力不足,可能造成部分地区用气、用电紧张2.2短期快速推进与长期合理规划的矛盾农村散煤具有使用分散、量大、面积广的特点,特别是对于经济不发达或清洁能源缺乏的地区,短期内实现完全无煤化较为困难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工作主要依赖行政手段,市场化体系不够完善,个别地方还存在单纯为完成上级下达的硬性任务而“一刀切”的现象[14],造成后续保障不足后来出台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都强调农村散煤治理应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清洁取暖”与“温暖过冬”并重原则但是这两个规划都将于近期结束后续政策和各方面的运行与保障问题,需要中长期规划的支持2.3技术标准体系与更新实施需求的矛盾国内尚缺乏有关农村清洁能源取暖所涉及的各方面的系统标准规范虽然民用煤质和煤质适用标识、民用炉具产品以及民用煤燃烧排放测试和监测方法等已有相关标准出台,或者在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文件中已经提及,但是尚缺乏系统设计与更新,缺乏相应的监管与验收机制。
如《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50824—2013)在我国大范围推广农村清洁取暖措施之前出台,而且在多数农村地区缺乏实施监督机制,导致村民自建住宅多数缺乏必要的保温节能设施如何做到环保节能、安全适用、运行可靠、经济合理,高标准、高质量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