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行香子述怀全词翻译赏析范文.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泽玥15****2海阔
  • 文档编号:208822393
  • 上传时间:2021-11-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14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行香子述怀全词翻译赏析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的意思: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  ⑴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心香”行香”即佛教徒行道烧香,调名本此平韵双调小令《词谱》以晁补之词为正格,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另有六十四字、六十八字、六十九字诸体  ⑵尘:尘滓,细小的尘灰渣滓  ⑶十分:古代盛酒器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  ⑷虚苦:徒劳,无意义的劳苦  ⑸叹隙中驹:感叹人生短促,如快马驰过隙缝隙中驹: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⑹石中火,梦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石中火,语出北齐刘昼《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而过梦中身,语出《关尹子四符》:“知此身如梦中身。

        ⑺“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开口谁亲:有话对谁说,谁是知音呢?  ⑻陶陶: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样子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  (参考译文)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创作背景)  此词的写作时间不可确考,从其所表现的强烈退隐愿望来看,应是苏轼在宋哲宗元祐时期的作品当时宋哲宗年幼,高太后主持朝政,罢行新法,起用旧派,苏轼受到特殊恩遇元祐元年,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的重位但是政敌朱光庭、黄庆基等人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因高太后的保护,他虽未受害,但却使他对官场生活无比厌倦,感到“心形俱悴”,产生退隐思想他曾在诗中表示:“老病思归真暂寓,功名如幻终何得従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

      《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此诗为元祐五、六年间知杭州时作,此词思想与之相近  (赏析)  此词或为宋哲宗元祐时期(1086-120223)的作品词中抒写了作者把酒对月之时的襟怀意绪,流露了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渴望摆脱世俗困扰的退隐、出世之意  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环境: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此种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到,与日间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长空,遐想无穷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斟时浮想翩翩,抒写了狂放的浪漫主义激情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而是严肃地思索人生的意义月夜的空阔神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  苏轼以博学雄辩著称,在诗词里经常发表议论此词在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辩了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但在这首词里却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作者为说明人生的虚无,从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个习用的比喻。

      《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庄子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暂寄梦中身”即表述庄子之意  苏轼才华横溢,在这首词上片结句里令人惊佩地集中使用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而且都有出处将古人关于人生虚无之语密集一处,说明作者对这一问题是经过长期认真思索过的上片的议论虽然不可能具体展开,却概括集中,已达到很深的程度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  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苏轼在元祐时虽受朝廷恩遇,而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故有是感他在心情苦闷之时,寻求著自我解脱的方法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豪放达观,这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特点他解脱的办法是追求现实享乐,待有机会则乞身退隐。

      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只有经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复与获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种种烦恼但最好的解脱方法膜过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看来苏轼还不打算立即退隐,“几时归去”很难逆料,而田园生活却令人十分向往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闲情逸致,这是我国文人理想的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他们恬淡寡欲,并无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赏赐一点便能满足,“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足够了这非常清高而富有诗意  苏轼是一位思想复杂和个性鲜明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既表现建功立业的积极思想,也经常流露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如果仅从某一作品来评价这位作家,都可能会是片面的这首《行香子》的确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因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在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苏轼从青年时代进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隐的愿望其实他并不厌弃人生,他的退隐是有条件的,须得像古代范蠡、张良、谢安等杰出人物那样,实现了政治抱负之后功成身退因而“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这就要根据政治条件而定了事实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并未功成名遂,也就没有实现退隐的愿望,临到晚年竟还被远谪海南  全词在抒情中插入议论人生很短暂,能做得不多,回首一看,一切都是虚无,就像偶尔掠过墙缝的阳光、又像燧石取火闪过的火花,或者是黄粱一梦中一段不切实际的经历,都是稍纵即逝、无法真正拥有的。

      与其浪费生命去追求名利浮云,不如放下一切做个闲人,对一张琴、倒一壶酒、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的美好自在这是作者从生活中悟出人生认识,很有哲理意义,读者读后不致感到其说得枯燥此词是东坡词中风格旷达的作品  行香子词音节流美,堪称词林中之佳调上下片领格字用去声,领下三言三句下片第一、二句,一般和上片平仄相同并押韵,然亦有并以仄收不押韵东坡此词可为定格之典范在韵律上此词虽不如《行香子过七里濑》优美,但也很不错,尤其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两段排比,很有韵律美  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建功无望,入仕之时亦生退隐之心,这是古代文人普遍的矛盾于是有花间的沉沦,有避世的归隐,而苏轼是豪放达观之人,“且陶陶、乐尽天真”,似乎忘掉了人生的烦恼此词虽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闷、消极情绪,但“且陶陶、乐尽天真”的主题,基调却是开朗明快的而词中语言的畅达、音韵的和谐,正好与这一基调一致,形式与内容完美地融合起来据宋人洪迈《容斋四笔》所记,南宋绍兴初年就有人略改动苏轼此词,以讽刺朝廷削减给官员的额外赏赐名目,致使当局停止讨论施行可见它在宋代文人中甚为流传,能引起一些不满现实的士大夫的情感共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