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神分析的发展.pdf

3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7773271
  • 上传时间:2018-07-0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66.85KB
  • / 3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节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的演变查看 : [ 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 阅读 167次由于种种原因, 弗洛伊德创始的精神分析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派别一方面, 弗洛伊德本人在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他的弟子不满于他对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的过分强调,从不同的理论视角纷纷对他的理论提出强有力的挑战;另一方面, 时代发展、 环境变化导致精神分析流行的场所发生变化,这也必然引起精神分析的变化总的来说, 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的演变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从精神分析内部进行的修正和发展,早期是荣格、 阿德勒等人进行的, 后期是哈特曼等人的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和克莱因等人的精神分析对象关系理论; 二是从精神分析外部进行的突破和发展,结合社会学、文化学、 人类学和哲学等的成果,出现了象霍妮、 弗洛姆等的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宾斯汪格和鲍斯的存在精神分析学和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等下面简要介绍这几条精神分析的演变的线索一、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核心观点是强调自我这一人格结构相对于本我的某种独立性和它本身的极端重要性二战后它的中心从德国移到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哈特曼、艾里克森、斯皮茨、雅可布森和玛勒等。

      应该说,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早就具有自我心理学的思想经过安娜的整理, 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哈特曼最终建立了自我心理学根据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家拉波帕特的看法,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86-1897 年,弗洛伊德提出最初的防御概念;第二阶段是从1897-1923 年,弗洛伊德把自我看作一种本能,提出自我本能、自我内驱力和自我里比多学说;第三阶段是从1923-1937 年,弗洛伊德划分人格结构中的伊底、自我和超我三种成分,给自我相对独立的地位安娜进一步强调自我的作用,阐述了自我的防御功能;第四阶段是从 1937-1959 年,即从 1937 年哈特曼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发表《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的著名演讲开始, 这被看成是自我心理学真正建立的一年自我心理学家布兰克夫妇把第四阶段的后限延伸到1975 年,以马勒《人类婴儿的心理诞生》一书的发表为标志后来他们又将前述的第三阶段(1923-1937 年)称为早期的自我心理学,第四阶段(1937-1975 )称为后期的自我心理学(叶浩生,1998,p.351 )二、精神分析的对象关系学派精神分析的对象关系学派强调本能的对象的重要性,从而把对象关系即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作为理论和临床的中心。

      弗洛伊德的理论隐含着对象关系的思想,但他主张人际关系的性质受制于本能的内驱力对象关系理论在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产生于英国,60 年代通过南美洲传播到北美地区特别是美国,随后产生了美国的对象关系理论,到了 70 年代,它在美国呈现相互融合的倾向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裔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英国的费尔贝恩、温尼科特和美国的克恩伯格等三、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和泛性论提出挑战,但是仍坚持潜意识的重要性它产生于20 世纪 30 年代末 40 年代初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妮、沙利文、卡丁纳和弗洛姆那个时代的社会科学发展以及美国的社会现实都使人们易于相信,人是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产物,而不是受本能驱使的动物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努力把精神分析的潜意识概念和社会文化因素相调和来解释人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状况,使弗洛伊德的古典主义在美国完成了它的本土化四、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简称存在分析学,它站在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存在主义哲学进行心理学改造,使其变成探讨人的心理生活和实施心理治疗的经验科学它产生于20 世纪 30年代的欧洲大陆,50、60 年代后流行于美国。

      主要代表人物早期有:瑞士的宾斯汪格、鲍斯和奥地利的弗兰克尔等,后期有:英国的莱因和美国的罗洛·梅、布根塔尔等那个时代欧美人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因战争和经济危机带来的沮丧,人们普遍丧失了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感,而人的生存的这种心理状态正是存在主义哲学关注的主题,所以将存在主义哲学心理学化就是顺理成章的五、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是用结构主义哲学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的重新解释它产生于20 世纪中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拉康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一、结构主义思潮在当时的人文社会科学中十分盛行;二、在精神分析内部自我心理学居于霸权地位,并将精神分析主要局限于临床治疗的医学领域,忽视了它在社会文化领域中的广泛意义 因此,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意在用结构主义这种普遍的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进行解读和使之回归结果是促进了精神分析进一步摆脱生物学和医学话语,融入当代的人文科学第二节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查看 : [ 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 阅读 130次哈特曼 (Heinz Hartmann,1894-1970 )生于德国一个显赫的知识家庭,早年学医获医学博士学位, 并选修了许多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课程。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在维也纳随安娜学习精神分析二战爆发后,他移居美国,研究自我心理学,主办《儿童精神分析研究》杂志他曾任纽约精神分析学会会长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被认为是二战后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方面最著名的理论家、自我心理学之父他的《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1939)可以与弗洛伊德的《自我与伊底》 (1923)相媲美, 被誉为自我心理学发展的第二块里程碑他还出版有《自我心理学文集》(1964)哈特曼的主要贡献是:澄清了弗洛伊德体系中关于自我心理学的一些模糊认识;把精神分析的一些命题恰当地纳入普通心理学,试图建立精神分析与学院心理学之间的联系一、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哈特曼敏锐地觉察到,古典精神分析在自我的研究方面的最大问题是过于强调自我与伊底的冲突,忽视了“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the conflict-free sphere )他所谓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 并非指空间领域,而是指一套心理机能,这些心理机能在既定的时间内可以在心理冲突的范围之外发挥作用在他看来, 诸如知觉、 思维、 记忆、 语言、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各种动作的成熟和学习等,都属于自我的适应机能,它们不是自我与伊底相互冲突的产物,而是在没有冲突的领域里发展起来的。

      哈特曼的整个自我心理学体系都是以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一概念的提出使精神分析对自我的研究找到了立脚点,扩展了精神分析的范围所以, 他的学说标志着自我心理学的真正建立,他被誉为自我心理学之父是当之无愧的二、自我的起源及其自主性的发展哈特曼认为,自我独立于伊底,是与伊底同时存在的心理机能为此他提出,自我和伊底都是从同一种先天的生物学禀赋,即“未分化的基质”(The Undifferentiated Matrix )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未分化的基质”演化为伊底的本能内驱力,另一部分生物学禀赋则演化为先天的自我的自主性装备(the apparatuses of ego autonomy)他在自我起源问题上的这一修正标志着自我心理学的最重要的进展,显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哈特曼认为, 自我在发展上也独立于伊底的本能发展,他称之为自我的自主性发展在他看来,自我的自主性发展有两种:一是初级自主性(primary autonomy),一是次级自主性( second autonomy )所谓初级的自主性是指那些先天的独立于伊底的没有冲突的自我机能 这种自我机能一旦从未分化的基质中分化出来,就对环境起着适应的作用。

      它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主要表现为一种自我机能的成熟过程他强调,自我的知觉、思维、运动机能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发展规律也就是说, 自我的这些特点和发展规律处在现实和本能驱力的影响之外,他称之为自我的初级自主性因素他论述说,从半岁到1 岁起, 自我的初级自主性就开始成熟起来,婴儿开始发展知觉、运动、记忆、学习和抑制等机能,这些变化帮助它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部分地掌握生活空间中的非生命客体,并形成一定的预测能力 显然,哈特曼提出的自我的初级自主性机能和一般的心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从而使精神分析可以从病理学的范畴转向正常的心理范畴所谓次级自主性是指从伊底的冲突中发展起来,并可以作为健康地适应生活的工具的那些自我机能 也就是说, 它们最初是服务于伊底的防御机制,但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结构,摆脱了冲突的领域他认为, 防御最先存在于本能中,它们后来可以演化为自我应付伊底的手段他用理智化作用(intellectualization)为例来加以说明理智化作用作为防御机制是指人们为了防御潜意识动机而故意用某种智力活动来压抑它譬如, 小孩借助看小人书来压抑恋母情结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理智化作用发生在本能的水平上,可以帮助解决伊底与现实以及与自我的冲突,另一方面, 理智化作用在自我结构的组织和利用下也可以演化为一种高级的智力成就。

      这一过程还有一种现实倾向的方面,即这一反本能的防御机制同时可以被看成一种适应过程车文博,1989,p.319 )也就是说,作为防御机制的理智化可以演化为作为适应的自我的次级自主性哈特曼的次级自主性的概念对于人们理解防御、适应和自我的作用是很有意义的,但也表明他在坚持自我的自主性发展上是不彻底的,因为归根结底,次级自主性仍然起源于伊底三、能量的中性化哈特曼认为, 要想使自我彻底离开伊底,实现自我自主性,就必须修正和扩展弗洛伊德的心理能量的概念为此,他提出能量的中性化(neutralization),意思是指一种把本能能量改造成非本能模式的过程他论述说, 能量的中性化始于自我从伊底中解脱而为自己服务之时例如, 三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使能量中性化的能力当他饥饿时,能把饥饿感觉和过去得到满足的记忆痕迹联系起来,用哭声来呼唤母亲从而, 在饥饿内驱力和呼唤母亲的联系中就存在着能量的中性化哈特曼的能量中性化概念是对弗洛伊德思想的进一步修正和扩展弗洛伊德也具有能量中性化的思想 他认为, 在升华作用中,自我能够直接使里比多的能量实现非性欲化哈特曼的能量中性化思想在两个方面区别于弗洛伊德一是弗洛伊德的中性化概念仅涉及性本能的非性欲化, 而哈特曼强调指出中性化涉及两种本能的改造,即性本能的非性欲化和攻击本能的非攻击化。

      二是弗洛伊德的中性化是一个暂时的过程,例如升华作用是暂时把本能目的转变为社会可接受的目的,而哈特曼主张中性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自我借助这一持续的中性化过程, 可以贮存中性化的能量,以备自我随时随地地使用因此,哈特曼的中性化能量只在名义上根源于伊底,而实质上已经是自我的能量,不再具有本能的形态在他的自我心理学中, 中性化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为自我的次级自主性提供了能量来源,促使自我适应环境四、自我的适应过程哈特曼认为, 自我的适应过程就是能量的中性化过程适应在实质上是自我的初级自主性和次级自主性作用的结果,是自我装备与环境取得平衡对自我的适应过程的研究是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的必然要求他借助弗洛伊德的自体形成(autoplasty)和异体形成(alloplasty) 概念来说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自体形成是指个体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异体形成是指个体通过改变环境从而使之更适合自己的适应哈特曼认为, 这两种形式的适应都是很有用的, 而采取哪种适应形式更适当则属于自我的高级机能人类的适应活动总的来说是先使环境适应人的机能,然后人又适应自己创造的环境另外, 哈特曼主张人还具有第三种适应形式,即个体能够对有利于生存的新环境做出选择。

      哈特曼还进一步研究了人类适应的操作手段与适应过程的关系,区分了两种适应形式:进步的适应( progressive adaptation)和倒退的适应(regressive adaptation)前者指与心理发展方向相一致的适应,后者指为了将来或整体上对环境的适应而暂时表现出来的倒退或适应不良,也就是迂回前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