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舒婷论文综述.doc
5页舒婷研究综述程琼晶摘要:舒婷是朦胧诗歌的核心人物之一,她的名字不断被读者和评论者提及,对其诗歌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80 年代初期对舒婷诗歌研究集中在舒婷诗歌的合法性上本文仅从思想和风格两个方面,并结合自己的一些观点简要综述舒婷的研究论文关键词:舒婷 思想 风格由于对“朦胧诗”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大多数的研究者将目光集中在几个有限的表层问题上----诗歌的创作、诗歌的解读、诗歌的意义等等,代表文章有:孙绍振的《恢复新诗根本的艺术传统---舒婷诗歌创作给我们得启示》 、刘登翰的《一股不可遏制的新诗潮---从舒婷的创作和争论谈起》和《通往心灵的歌---记诗坛新人舒婷》等最具代表性80 年代中期随着对舒婷诗歌的普遍认可和接受,对舒婷诗歌的研究向深层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诗歌涵义的解读方面,如 1983 年以后周良沛的《殊途同归—读舒婷几首诗有感》、80 年代后期有刘登翰的《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论》和谢冕的《在诗歌的十字架上:论舒婷》 ,这些论文对舒婷诗歌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由于其诗歌存在意象多样、修辞方法多变、含义隐蔽、表达曲折等特点,因此在解读方面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90 年代以后舒婷的诗歌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页,对舒婷的研究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
舒婷诗歌的现代形式、舒婷诗歌对传统的继承性、舒婷诗风的总体研究、及从女性主义角度探寻舒婷诗歌的意义、舒婷诗歌的情感趋向、舒婷诗歌的美学意义等等从总体上说,对舒婷诗歌的研究是从朦胧诗派的整体研究入手渐变到对舒婷的个体研究;从表层研究逐渐转入深层研究;从舒婷诗歌的整体特征研究转入对舒婷诗歌各方面特征的具体研究,从单个诗人研究转向舒婷同其他现代派诗人的比较研究可以说舒婷的诗歌是“文革”时代的产儿,但她的诗却并没有停留在那个时代,至今仍为国内读者所喜爱,并受到了多国评论家的好评这里就继续了前面的研究,在 21 世纪的到来,舒婷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硕果一、闪耀的思想“人类是一种使思想开花结果的植物,犹如玫瑰树上绽放玫瑰,苹果树上结出苹果”如是此说,舒婷就是一颗很美的玫瑰树,闪耀出一朵朵芳香四溢的“玫瑰” 这点点金光都洒在了无数学者和读者的眼里,扎在他们的心里----“呼唤起了沉睡的女性意识” 、 “吼出了爱的宣言” 舒婷的诗文创作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出女性意识在其思想中的发展、演进作为传统知识女性, 其初期的作品多依从男性的价值观, 尽显柔顺、温婉的东方女性色彩,而第二时期的作品视角多从男女两性的平等展开, 有意识地选择了与传统对立的姿态; 最终, 性别意识成熟起来的作家最终在世纪末放下了性别矜持, 走向了自信、自立、自然的女性时期。
2000 年,吴思敬《舒婷及:呼唤女性诗歌的春天》一文就道出“她的诗歌“渗透了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 这篇文章以《致橡树》 、 《神女峰》 、 《惠安女》的解读为基础,指出“舒婷对女性意识的张扬是全方位的 《致橡树》是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 《神女峰》是对传统女性观念的批判,那么《惠安女》则体现了对中国当代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 继吴思敬以后,从女性视角研究舒婷诗歌的文章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严加兰《从传统到现代的跃进---解读舒婷创作中女性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立足于舒婷的诗歌创作,概括了舒婷女性意识的发展成熟---婀娜的藤萝、当“木棉”已成长、与“风景” “传奇”挥别舒婷笔下的“女主角”就这样从一个传统的女性蜕变成了一个现代要求独立自由的现代女性一路“走来” ,始于传统又不止于传统,坚实地踏着当代女性的思想路径王雅平的《女性生命和情感的写真----舒婷诗歌创作回眸》与严加兰的论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王雅平特以舒婷打破传统“爱情观”和初涉女性隐秘之地两方面来凸显现代女性意识,越发折射出那“玫瑰之光” 王莉在《女性文学视野下的舒婷诗歌》里论述了“舒婷以自觉的女性立场表现女性的性别觉醒, 以鲜明的女性意识反思女性的历史命运, 以强烈的女性精神关注女性的现实处境, 以超性写作方式表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凸现了女性诗歌的独特性。
”本文紧紧扣住了女性诗歌、女性命运、和终极关怀的主题,本着“女性的善良、温柔、纯情使舒婷充满人道主义情怀她关心人尤其是普通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 不满人尤其是普通人的现实处境她说‘当做一个正直的普通人都很不容易的时候, 我不奢想当英雄 ’就是这样, 舒婷走向了人心, 走向了永恒!”波伏娃得出论断:女人不为是生而为女人的,而是被变成女人的波伏娃她为女性吼出了解放的第一声舒婷也是走在一条让“女人生而为女人”的道路上,努力着!在舒婷的诗歌文本中, 爱情诗占有很大的比重爱是女人的宗教 , 很多时候, 我们可以感到,爱情似乎是舒婷生命的支撑, 是她劳倦灵魂舒展飞扬的自由天空尤其是在那个灰暗寒冷的政治气候里, 她的爱情诗有如天朗气清、蕙风和畅的阳春三月, 熏暖而荡开了许多冰封的心灵从根本上说, 她的爱情诗歌反叛了文革时代正统诗歌的美学范式,矫正了政治对爱情内容的抽空, 恢复了爱情的个人化、个性化特征尤其重要的是对女性自由人性、本真自我作了真实抒写, 将女性的内心诉求作了原生态的呈现从这个角度研究的论文有林平乔和张婉筠的《舒婷诗歌的文化分析》 、杨剑龙的《一份发自肺腑的爱情宣言-----读舒婷的在〈致橡树〉 》 ,以及上面所列举的有关女性意识的论文,里面都一针见血地论述到舒婷的爱情观。
本质上是再现了女人的本真和身为女人的特性母亲形象, 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新时期的历史背景, 使许多女性诗人对母亲形象的书写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在李峰的《在舒婷诗歌中的多义化的母亲形象》中论述了不同内涵的“母亲” ,终归就是惠特曼吐的那句话:“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他们的心始终一样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二、创作风格风格是每个诗人的个性标签,风格于诗人就如人的气质于穿衣一样,即使同型同号,可不同的人能穿出不同的风格与味道,散发自己的独特魅力,不可复制谈到诗,第一个浮现在脑海的字眼应该是“美” ,想象它是如何地“犹抱琵琶半遮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舒婷的诗歌也是具有这种功效的,就像使人走进世外花园,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景致,令人心驰神往那么1988年李黎的《诗与美》就是一部不能跨越过去的重要桥板,它可谓是研究舒婷较早也较重要的著作该书具体阐述了舒婷诗歌的审美特征,分别从一般的直觉意象、错觉式意象(把“你”误认为“我” ) 、幻觉式意象;分析舒婷的意象世界;并考察了舒婷是如何通过意象的排列、对照、印证和意象的流动转变等手段传达诗人的情感,表现诗之美该书对舒婷做了一个全心灵的扫描,观照到她精神世界的每个角落。
何世龙的《论舒婷前期诗歌的抒情策略》认为“生活在相同时代有相同遭际的诗人们的主体的内在的精神的东西是大同小异的, 真正使舒婷成为舒婷的,是其精神世界独特的显现方式,即其个性十足的抒情策略 ”2006年林锐在《论舒婷诗的创作风格》 较之何世龙的就更全面,他没有时间的限定,他从情感表达、文本结构和语言创造的角度对舒婷的创作进行分析,令我们清晰的看到了舒婷建构的浪漫、飘渺、活泼、淳朴的世界特别注意到孙秀华的《试论舒婷诗歌的情感思维方式》 ,这篇文章与陈仲义的《朦胧诗论》一书中对舒婷的研究观点相近他们都看到舒婷的复调式情感,领悟式的情感思维----“情感性质是本能的,但它的力量能引人到超本能的境界;情感的性质是现在的,但它的力量能引人到超现在的境界我们想入到生命之奥,把我的思想行为和我的生命迸合为一,除却通过情感这一个至门,别无它路 ”,以及舒婷作品的底色---爱和诚挚人是会随着环境与时间渐渐改变或者成熟在张华的《试析舒婷诗歌风格的变化》中,作者从题材、语言、叙述方式、意象等各方面研究了诗人舒婷的风格变化:题材----从歌唱祖国大方向主题到关注身边细小生活的转变;语言----由简洁优美而日常化;叙述方式从赠答式转化成白描手法、意象----前期是有四类意象:物理性意象,如风、云、星、月等;生物性意象,如杜鹃、海鸥等;社会性意象和宗教类意象等,主要以前两者为主。
而后期意象则以社会性占据主导地位这四个方面研究了诗人舒婷的风格变化,得出了大概的不同点但是遗憾的是对诗人前期、后期创作的划分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时间在诗歌语言研究的荒漠里,作者也只是留下了一个足印而已诗歌语言通过提炼得以更精粹表现,是中国诗歌的传统,炼字、炼句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必备环节可是现代诗歌语言的研究却一直讳莫如深,很少有学者深入,不过蜻蜓点水般浅探而已,如:田皓的《论舒婷诗歌语言的审美特征》道出了舒婷语言具有:口语叙事的纯朴美、含蓄蕴藉的弹性美、节奏鲜明的音乐美和隽永深刻的思辩美其实仔细深究,他就在说明舒婷诗歌语言还是穿着传统的外衣,也是我国传统诗歌的精髓所在在《舒婷:语言为舵》等论文中,见出舒婷执著于诗歌语言的追求,甚至到了令人“担心”的程度:“八O 年在北京,诗人刘祖慈曾对我说:‘舒婷,你不要字字珠玑,会累死你自己和你的读者’⋯⋯然而我还是死不悔改地被语言的洁癖,一次一次逼到死角 ”1舒婷迄今为止公开发表的诗歌不过数百首然而,也正是这种对自己的“苛刻”要求,使她的诗具有更持久和更广泛的影响力实则, 《舒婷:语言为舵》只是在于论述舒婷诗歌很讲究语言的运用,并不重于分析舒婷诗歌语言的特点。
四、结语舒婷作为中国当代诗人的代表, 她那些优美感人的抒情诗写出了整代人的心声, 受到无数读者的喜爱, 深刻地影响了一代青年从思想文化的角度看, 舒婷的诗亦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体现了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 对传统文化有扬弃, 对现代文化 (包括外来文化)有取舍, 对先进文化的构建具有警示和启迪的意义;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她是朦胧派中的一朵奇葩,集朦胧诗风于一身,丰富了文学形象舒婷成就了舒婷,她是读者心中一位高洁的女神,是历史天空中一颗璀璨的恒星参考文献:1 《梅在那山》舒婷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11页2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7页3 《露珠里的“诗想”》 舒婷著,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 年版, 第101页4 《在历史机遇的中心和边缘———舒婷的诗和散文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孙绍振著,《当代作家评论》, 1998年第3期5 《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刘慧英著,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11页,第207~208页6 《诗与美》李黎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88.7 《朦胧诗论》陈仲义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1 《舒婷:语言为舵》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