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年考古考研名词解释最全面精品资料.pdf

16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576998814
  • 上传时间:2024-08-2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62M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名词解释 1 直立人:直立人化石最早发现于爪洼,1891 年荷兰 Dubois 发现一块头骨化石,后又发现骰骨化石,1894 年正式命名为直立猿人,现称人属直立种中国境内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主要包括蓝田人、北京人、巫山人、元谋人等,中国最早直立人脑量为 800-1000ml,一般认为直立人存在的时间为距今 200-20万年补充:Homo erectus 一类形态特征比能人进步但比智人原始的古人类曾称作猿人,含有从猿到人中间环节的意思 生活在距今约 180 万~20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可能起源于非洲,一般认为大概是由能人进化来的,后来进化成早期智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 1890 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以后发现地点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亚洲南部和中部 、非洲东部和西北部及欧洲西部 直立人头骨平扁 ,骨壁厚 ,眉脊粗壮 , 脑量平均小于 1000 毫升(从早期的 800 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 1200 毫升左右) 身材明显比南方古猿高大,平均身高为 160 厘米,平均体重据估计约有 60 千克,肢骨与现代人差别不大有名的直立人化石,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中国的蓝田人和北京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 2 类型学:也称为形态学或标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外部形态顺序的方法论。

      在近代科学中,生物学最早使用这种方法1903 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二十世纪 30 年代类型学理论传入中国 类型学最初是为了解决考古遗存的时代问题, 也被应用于各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4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5 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得名于山东省滕州市北辛遗址的发掘主要分布于泰山南北两侧及汶河、泗河流域,年代在公元前 5500-4200年之间典型的遗址除北辛遗址外,还有泰安大汶口遗址的下文化层、兖州王因遗址的下文化层等北辛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如下:房子 多为带门道的椭圆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室内灶面与居住面持平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 为主,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晚期有少量二次葬和两个人以上的合葬墓,流行生前拔除侧 门齿的风俗随葬品普遍较为贫乏,无明显差异打制石器占较大比例,磨制石器及骨角 器总体来说不发达陶器有泥质和夹沙两类,主要为泥条盘筑和泥片贴塑,器表以素面为 主,有一些篦线纹和刻划纹,晚期出现了红衣陶和单彩陶陶器造型多三足器和平底器, 包括鼎、釜、盆、三足钵等。

      6 空首布:铜制铲形币,柄上有銎,故称空首布,是布币中最早的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原三晋地区,流行的时间为春秋至战国晚期平首布或从空首布演变而来 7 妇好墓:1976 年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墓主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墓圹为 方形竖穴,南北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有棺椁、殉人、殉狗墓内出土大量铜器、玉 石器、骨器、陶器等,所出带铭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 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8 大明宫:唐代宫殿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城北的龙首原上史载大明宫为唐高宗以后的主要朝会之所始建于唐代早期,唐后期毁于兵乱大明宫的平面形状,南部呈长方形, 北部呈梯形,面积 3.2 平方公里,版筑夯土城墙在东西北三面都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 内殿亭建筑遗址多在宫城北部,已经发掘的有大明宫正衙含元殿及麟德殿、三清殿等 9 黄肠题凑: 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见于《汉书》记载黄肠 系由木质得名,题凑则指“ 木头皆内向” 的堆垒结构目前黄肠题凑墓葬的发现仅限于西 汉一代,以北京大葆台汉墓、河北石家庄汉墓、湖南长沙汉墓及江苏高邮汉墓为等诸侯王 墓为典型代表。

      迄今尚未发现东汉时期黄肠题凑墓的实例,题凑之制在东汉时期已渐为砖 室墓所代替 10 越窑:在浙江慈溪,古代属越州,故名越窑越窑开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 展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参看大百科考古卷) 11 文化层: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 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 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 文化层” 如果地层未经扰乱,则上文化层必然晚于下文化层形成的 年代 12 相对年代:相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断定相对年代,主要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13 琮: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有“ 苍璧礼天、黄琮礼地” 一说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 5100 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 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汉代玉琮已少见 14 饕餮纹:商周青铜器常见兽面纹饰,多以两对称夔龙纹为主要构图内容。

      首先采用这个名称的是宋代《宣和博古图》 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怪兽装饰于青铜器的饕餮纹或许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 15 金缕玉衣: 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完整的金缕玉衣,外观和人体外观相似,以玉片和金丝编缀而成 《后汉书• 礼仪志》记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玉衣制度始于西汉中期或稍早,终于曹魏黄初三年诸侯王墓如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刘胜墓发现有金缕玉衣,说明金缕玉衣并非皇帝专用 元大都:元代都城遗址在北京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始建于 1267 年,在元世祖忽 必烈时期大都城的规模已基本定型元大都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皇城位 于城南部的中央地区,宫城偏在皇城东部纵贯宫城中央的南北大路,即是元大都的中轴 大路,刻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相同此外,元大都考古发现还包括城门、城内街道 、城内水系、居住遗址等,为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及元代社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16 北京猿人:在北京周口店,距今 71-23万年1929 年裴文中先生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1931 年至 1966 年陆续发现有牙齿、肢骨、头骨属直立人 17 青铜: 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熔点在 700-900ºC 之间。

      青铜铸件具有较高的铸 造性能公元前四千年初,青铜最早出现于伊朗、土耳其及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中国最早 的青铜出现在马家窑文化甘肃东乡林家遗址,时代大约距今 5000 年左右 18 聚落形态:按 Gordon R.Willey 的定义,聚落形态就是,人类将他们自己在他们所居住的地面上处理起来的方式它包括房屋的安排方式,并且包括其他与社团生活有关的建筑物 的性质与处理方式这些聚落要反映自然环境,建造者所实用的技术水平,以及这个文化 所保持的各种社会交接与控制的制度聚落考古的研究提供了考古文化的功能性的解释的 一个出发点 19 璧:中国古代重要礼器,有“ 苍璧礼天、黄琮礼地” 之说璧是一种圆板形、片状、中部 有孔的玉器, 《说文》释璧:“ 瑞玉,圆器也” 《尔雅》有:“ 肉倍好谓之璧” 的说法肉即边,好即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 20 卜甲:占卜用龟甲龙山时代有龟甲随葬,不知是否为占卜用商代大量使用卜甲,尤以龟腹甲的使用为多,背甲相对较少两周时期,龟卜依然较盛,秦汉后渐趋衰落商周卜甲,多有钻凿及灼烧痕迹,据灼烧所得之兆纹占卜吉凶 21 遗址: 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通常指代发现遗迹、遗物的地点,也可以指代聚落考古的基本单位。

      一般由各种遗迹现象以及遗物构成 22 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年代为距今 18865+420 年发现有完整的头盖骨及一些躯干骨,属晚期智人体质已经很进步伴出有少量石器,包括砍砸器刮 器等骨器及装饰品丰富,已经掌握了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有意识地将死者埋葬并在尸 体及周围撒上赤铁矿粉,可能已经有了原始信仰 23 璧瑗环:三类玉礼器, 《尔雅释器》 :“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环;肉好若一 ,谓之瑗 24 布币:春秋至战国晚期铸行的以布为形状的流通货币按时期先后分为早期空首布,晚期平首布两大类空首布主要为周王室及晋、卫、郑、宋等国的货币平首布为战国时期的韩、赵、魏、燕、楚等国的货币另有一种三孔布为赵国或中山国的货币秦统一后布币 废除 25 简帛文字:简指竹简,帛指帛书简帛文字主要流行于东周到魏晋时期,纸张普遍使用之后,简帛文字才逐渐废除自 19 世纪末以来,简帛文字资料大量发现,著名者如居延汉简、马王堆帛书等,简帛文字中关于古代法律、史事、礼书、医学、兵法、经济等诸多方面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对于古代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6 砖室墓:大约在西汉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开始出现用小型小型砖建筑的墓,一般称为“ 砖室墓” 。

      到了东汉,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经六朝、隋 唐,墓室的细部结构和设施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至北宋时期出出现了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室 墓此种墓葬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 27 纪南城: 位于湖北省江陵市,东周时期楚国都城郢城遗址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四周夯土城墙,外有城壕,主体建筑为宫殿区位于城内中部偏东南,呈中轴线排列,另发现有铸锡、制陶手工业作坊和大量水井等遗迹现象以及陶、 铁、 铜器等; 城外周围发现多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墓地 28 规矩镜:西汉前期的铜镜上既已出现少量规矩纹,规矩镜的大量流行在王莽时期,东汉以及魏晋时期亦存在所谓规矩纹,即被西方学者称之为 TVL 符号的一种纹饰,在中日学者中,有人称之为规矩纹,具有这种符号最为典型的镜种,一般称之为规矩镜 29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画,图中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热闹繁华的景象,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也为北宋商业、城市等方面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30 鸡冠壶:辽代陶瓷制品,模仿契丹族各种皮囊容器烧制由于壶的上部有鸡冠状的耳, 故名鸡冠壶式样颇多,有扁身单孔、圆身环梁等多种,其年代早晚多以壶身所保留的皮囊容器特点的多少来区分。

      31 永乐宫:蒙古及元代道教全真派的重要宫殿,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县永乐镇,元代称大纯 阳万寿宫,是集元代建筑、绘画、雕塑诸艺术于一区的重要古建筑群重要建筑包括无极 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其建筑构架基本上沿袭了宋式但有新的变化,是研究木 结构建筑从宋式到明清官式演变的重要例证 32 解谪瓶:东汉中后期及魏晋时期流行于墓葬中,一般在陶器上用朱书写字,内容多为求福辟邪,属道教思想,应与东汉后期道教的兴起有关 33 炳灵寺石窑:在甘肃省永靖县小积石山开窟始于西秦,北魏、北周、隋唐诸代续有建造宋明之间亦有修建,明以后逐渐湮没主要遗存包括彩塑和石雕造像、壁画、摩崖石刻等是中国佛教史和建筑史的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 34 郭店楚简:1993 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郭店一战国楚墓中,总计 800 多枚,13000 余字,其中出有诸如《老子》 《礼记》等大量古书,为先秦儒、道思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35 开成石经:唐十二经刻石,又称唐石经,成于开成二年(837 年) 现藏于西安碑林版 面格式不同于汉魏石经,保存较好,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 36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 年)颁刊的一部建筑典籍,是一部由官 方向全国发行的建筑法规性质的专书,作者李诫。

      《营造法式》产生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 背景之下,目的乃是为了加强对官办建筑行业的管理 《营造法式》全面、准确地反映了 中国在 11 世纪末到 12 世纪初,整个建筑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 37 埋藏学:是恢复古环境的基础埋藏学专门研究化石的形成过程,要分析和恢复原来的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环境,必需首先判断化石群是生活在原地的群落,还是经过外力(水力、风力、冰川等)搬运的异地埋藏群原地生活的群落(如礁体、叠层石或其他未经搬运的 生物化石) ,可以提供解释古生态学直接的证据,而异地埋藏可供判断古地理环境和沉积 条件 38 偃师商城:商代早期城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四周有 5 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干条在大城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小城大城、小城的建筑方法一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而成小城的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内有密集的宫殿 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期,邹衡先生认为是太甲桐宫 39 云梦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1155枚,这是第一次发现秦简其中古籍有《编年记》 、《语书》 、 《吏道》 、 《日书》 。

      更为重要的是秦律由于秦律在传世文献中极为罕见,这次发现震动了学术界从墓葬时代分析,这些律文是秦统一之前的法律云梦龙岗秦简150余枚,出自6号墓,内容是秦律,有《禁苑》 、 《驰道》 、 《马牛羊》 、 《田赢》等是继睡虎地、四川秦律之后第三次发现秦律,时代系秦末,是秦统一后的律文,但与睡虎地秦律又一脉相承 40 前蜀王建墓:五代前蜀主王建墓,称永陵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据出土哀册,王建死于光 天元年(918)六月冯汉骥主持发掘工作并主持编写了《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 王建墓陵 台呈圆形,夯筑,基部周围垒以条石陵台之外,有砖基,似为陵垣正南面第一、三道砖基 之间建包砖夯土墩 1 对曾在陵南出土唐- 五代风格的文官石像墓室建于陵台之下,南 ,无墓道,以红砂岩砌筑的拱券为骨架,券间铺以石板券及石板表面施彩有前、中、 后 3 室,每室装木门,室间有甬道相通中室中央偏后有须弥座式石棺床,上置棺椁,棺 四周有或舞或奏的伎乐浮雕据考证,伎乐乐器组合属燕乐,特别是汉化了的龟兹乐系统, 但其中杂有清乐系统乐器棺床两旁列有托棺床的十二神半身石像后室建石床,上置墓 主圆雕石像及谥宝、玉哀册、谥册等法物该墓早年被盗,仅残存银、铜、漆、玉、石、 陶质随葬品 30 余件,是研究唐、五代有关文物制度的宝贵实物资料。

      41 冯素弗墓:十六国时期北燕贵族冯素弗夫妇墓,共两座位于辽宁省北票县据《晋书》记载,冯素弗为北燕天王冯跋之弟,北燕国的建造者之一,死于太平七年 (415)该墓是 十六国时期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对了解当时中原和北方民族的文化关系有重要价值两 墓为同冢异穴都是长方形石椁结构,东西向椁顶盖以极厚的石板,椁内绘壁画,有星 象、人物、建筑等内容木棺彩画羽人、建筑等图像,棺环、棺钉铁质而饰金,说明当时 沿用汉制,皇族勋臣葬用“ 画棺” 其妻属墓葬一青年女性,椁内殉犬,应为鲜卑习俗两墓出土遗物有陶、铜、铁、玉、漆、玻璃等器,其中龟钮金质 “ 范阳公章” 与鎏金铜质“ 大司马章” ,说明北燕的官制和印制皆用汉制 42 熹平石经: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本儒家经书,也称为“ 汉石经” 、“ 一字石经” 熹平 四年(175) 汉灵帝命蔡邕等参校诸本文字经书后,用隶书写《周易》 、 《尚书》 、 《鲁诗 》 、 《仪礼》 、 《春秋》 、 《公羊传》 、 《论语》七经, 请名手刊刻光和六年 (183) 完成 ,立于洛阳太学所在的鸿都门外,共 46 块碑,供时人校订文字石经以一家本为主 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诸家异同于后。

      这对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和臆造别字,维护文字 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太学遗址在今河南偃师县佃庄公社太学村,石碑已毁宋代以来 有残石出土,近代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 考证其源流的有顾炎武的《石经考》 、万 斯同的《石经考》和张国淦的《历代石经考》等 43 法门寺: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1987 年 4 月,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宝,包括金银器、琉璃器,以及珍贵“ 秘色瓷” 器,还有锦、绫、罗、 纱、绢、绮等各类纺织品据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 499 年前后,唐朝是法 寺的全盛时期, 法门寺地宫是国内迄今发现的佛塔地宫中最大的一个前室发现了《大唐 咸通启送歧阳真身志文碑》和《监送真身使随负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衣物帐碑》 ,这两 通碑不仅是研究法门寺历史,而且是研究唐朝佛教的重要资料从地宫发掘了四枚佛指骨 舍利,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经过考古科学发掘,有文献和碑文证实的释迦 牟尼真身舍利,是当今佛教界的最高圣物 地宫中还有 25000 多枚唐朝货币,其中有 13枚玳瑁币,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品类 44 细石器:细石器属于一种特殊的工艺传统,它以间接打制法为基础,因而出现不同形状的 石核和狭长的石叶,并利用石叶加工成器。

      这种工艺传统存在于不同时代的许多文化遗存中 细石器的出现,大约开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45 成都金沙遗址: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包括:金器30 余件、玉器和铜器各 400 余件、石器 170 件、象牙器 40 余件,出土象牙总重量近一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遗址与三星堆有着较为密切的渊源关系金沙遗址的性质,目前推测有可能属于祭祀遗迹 46 萨栅银币:萨珊波斯(226-651年)是伊朗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政权从 4 世纪起,萨珊银币就已在中国各地出现,新疆、青海、内蒙古、陕西、河南、山西、河北、湖北及广东等地都 有发现数量之多、分布范围之广,都是很惊人的萨珊波斯银币的流行,是中古时代中 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 47 沂南汉画像石墓:东汉晚期大型画像石墓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北寨村内1956 年出版了 《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 墓主姓名无考,从墓形及车骑出行画像的导从制度看,应是 高级官吏 墓室全部用预制石材筑成,由前、中、后 3 个主室和 4 个耳室及 1 个东后侧室组成墓早年被盗,仅存少量残碎陶器和铜镞。

      画像内容主要有战争、祭祀吊唁、车骑出行、乐舞百戏、宴饮庖厨、历史故事、家居生活等画像在中室的八角柱上刻有两尊带背光的仙人图像,有的学者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图像之一该墓画像多采用减地平面线刻,少部分为阴线刻,中室八角柱上的曲拱,则用透雕技法刻成应龙形象在汉画像石中,沂 南画象是具体刻画了当时的豪强大族生活而艺术水平又较高的作品 48 安伽墓:北周时期墓葬,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原安伽墓坐北朝南,方向 180 度,墓葬由斜坡墓道、天井、过洞、砖砌拱形甬道及砖砌穹隆顶墓室组成天井东西两壁及过洞、甬道进口上方原绘有壁画墓葬中首次出土的围屏石榻及祆教祭祀图,反映的多为中亚人的 生活场景,安伽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墓葬主人可能是掌握“ 丝绸之路” 贸易的具有 一定官职的粟特贵族石刻图案所反映的内容大部分为粟特人的生活场景,另有一部分则 反映了他们旅居中国后的生活场面安伽墓的发掘,为我们研究北周时期粟特文化及其对 中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出土一批罕见的浅浮雕贴金彩绘石刻,为 研究祆教徒的葬俗及中国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49 葡萄镜:唐代典型铜镜,著名者如唐代早期的瑞兽葡萄镜,也称海兽葡萄镜,主要装饰 为葡萄纹,间饰海兽,有的装饰面用圆圈分为内外区,葡萄枝蔓由内区向外区伸展,被称为 “ 过架葡萄” ,典型的海兽葡萄镜为兽纽。

      50 碳 14: 利用碳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 的放射性测定生物体遗骸及其他地质样品的绝对年代的方法此法是 W.F.利比于 1947 年创立的碳-14测定年代方法的可靠性已经被对已知年代的考古样品和生物样品(树木年轮)的测定所证实,并在考古学、人类学、第四纪地质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51 燕下都:战国中、晚期燕国都城遗址,位于河北省易县东南从历年出土兵器的铭文看,该城的繁荣时间主要是在燕昭王(公元前 311~前 279)以后前 222 年秦灭燕,下都废弃19 30 年以马衡为首的燕下都考古团对老姆台进行了发掘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位于北易水和 中易水之间,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是燕下都的主体,平面略呈方形宫殿建筑以紧贴 在横隔墙中段南侧的武阳台为中心在武阳台以北,依次有望景台、张公台、老姆台诸夯 土台基,是主要的宫殿区武阳台的东北、东南和西南钻探出 3 个宫殿建筑群,城内有手 业遗址有制铁作坊遗址、兵器作坊遗址、骨器作坊遗址、均集中在西北部居民区有制 铁、兵器、铸钱、烧陶作坊遗址宫殿区内作坊遗址的规模都比居民区内的大 东城的西 北隅有两个公室墓区遗址中出土铁器、陶器以及建筑材料等 52 湾漳墓:北齐皇室大墓,在河北磁县湾漳。

      墓由墓道 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甬道、墓室为砖结构墓室为单室,平面呈方形, 四壁作弧状外凸,棺床设在一侧,有的顶呈四角 攒尖式墓道、甬道、墓室壁画均用白灰涂抹,上绘彩色壁画湾漳村墓墓道壁画保存较 好随葬品有陶俑、陶制禽畜、陶制模型、镇墓兽、陶瓷器、墓志等 53 天龙山石窟:中国北方地区佛教石窟寺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天龙山从现存造像和《开皇石室铭》碑记考察,石窟创建于东魏末年,其后北齐、隋、唐续有开凿,以唐窟最多用圆雕法雕出的佛像,华丽美观,世称“ 天龙山样式” 天龙山石窟造像可分为东魏、 北齐和隋唐两期 问答 1 汉唐都城遗址平面布局的变化及其意义 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 3 公里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汉 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城 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 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 部偏西为北宫和桂宫,居民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 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与《周 礼。

      考工记》的规制相符 处于西汉与隋唐都城之间的过渡形态,可以东汉洛阳城和北魏洛阳城为例东汉洛阳城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城墙用土夯筑,仅存东西北三面城墙,各墙 均发现城门遗迹,城内街道与城门相通,或为文献所载“ 洛阳二十四街” 城中主体为南宫北宫,二宫一南一北,相距不远,中间有复道相连;太仓和武库位于城的东北部,文献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位于城南郊和东郊,又有金市在城内南宫的西北北魏洛阳城,亦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 利用了汉魏晋以来的旧城址 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为全城的重心所在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宗调、社稷及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工商业区设在宫城以南,明堂辟雍及灵台、太学等礼制建筑则设在城外南郊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唐建国后,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和市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 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 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城东北有大明宫与城相连。

      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2 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的地区 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 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考古发现证明,栽培稻最早发生在公元前一万二三千年, 那时的最佳边缘就在长江流域偏南的地方 从稻作农业的发生发展到以稻谷为主要粮食作物, 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扩大到与现在分布相近的地区,其间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 (1)萌芽期:相当于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大约在公元前 13000- 前 7000年间属于这一时期的遗址有玉蟾岩、仙人洞、吊桶环三处,可见长江中下游确为稻作起源地 (2)确立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约为公元前 7000-前 5000 年这个时期的稻作农业已得到初步发展,分布区有所扩大,并且明显的向北推进,河南裴李岗文化及陕西老官台文化的南部边缘开始种稻,中心区则在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和城背溪文化范围内 (3)发展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约为公元前 5000-前 3000 年这是稻作农业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区在长江中下游至今发现有稻谷遗存的地点约有 60 处,其中 长江中下游约有 50 处,诸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湖南澧县城头山、和湖北江陵阴湘城,其中 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和湖南澧县城头山还发现了公元前四千多年前的稻田,其余在黄淮流域。

      如此则说明,一个以稻米生产为主的农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4)兴盛期: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约为公元前 3000- 前 2000 年此时稻作农业分布区进一步扩大,但仍以长江中下游为主,共发现遗存 70 余处,其中长江中下游约 60 处,其在黄淮流域、四川成都平原和广东北部 (5)远播期:相当于青铜时代早中期,约为公元前 2000-前 1000 年中国稻作农业在核心 地区继续发展,同时向东南、西南和东北传播,东南到达福建、台湾,西南到达云南,东北 则通过辽宁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已经接近于现代稻作农业分布的格局 3 汉长安与唐长安城址 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 3 公里 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 汉武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城址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部偏西为北宫和桂宫, 居民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 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与《周礼。

      考工记》的规制相符 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唐建国后,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和市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 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 城东北有大明宫与城相连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西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分别反映了不同的都城规划制度, 唐长安城的布局规划, 是西汉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既有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也有不断吸纳的新的因素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对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比如日本等国的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 4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及各期基本特征 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 12000- 前 7000 年,早期发现不多,南方有玉蟾岩、仙人洞、甑皮岩等遗址,北方则有东胡林、转年遗址等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的为主,磨制很少;开始制作并使用了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有渔猎采集为主,但已有了初期的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 7000- 前 5000 年,发现考古学文化较多,黄河流域有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北辛文化等,辽河流域有兴隆洼文化等,长江流域有皂市文化及河姆渡文化等。

      中期磨制石器数量与器类显著增加,陶器数量与器类增加,制作技术明显提高,农业与家畜饲养业已成为居民日常的主要生产活动 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 5000- 前 3000 年,有很多重要的发现,研究也较深入各区域内基本上已经建立起本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等重要考古学文化也得到深入的研究晚期也磨制石器为主,在陶器制作方面,已普遍有了陶车工具,出现了轮制陶器,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彩陶文化与黑文化;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比较发达 铜石并用时代:公元前 3000-前 2000 年,已开始有了少量的小型的铜质工具,但石器仍然是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及征战时大量使用的主要工具和武器 石器及陶器制作技术均较发达;城址分布较普遍,发现大型的聚落及墓葬,社会复杂化程度加深 5 安阳殷墟布局及主要考古发现 殷墟,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面积约 24 平方公里,洹水横贯其中殷墟 内主要遗存包括宫殿宗庙区、手工业作坊、墓葬区和一般居民区等宫殿宗庙区发现大量夯土建筑基址, 基本上分布在以小屯村东北地为中心的地区, 部分基址附近发现与祭祀有关的现象;小屯村北发现大量玉石器半成品,推测为玉石手工业作坊,铸铜作坊遗址主要发现于苗圃北地及孝民屯、薛家庄等地,北辛庄南发现制骨作坊遗址;商代族墓地主要发现于以上手工业作坊的周围,见于孝民屯、大司空村和后冈三地;商王陵区主要发现于洹河北岸的侯家庄,墓内有大量的殉人和人牲;武官村南有排列紧密的人祭坑,推测为商王室祭祀祖先的场所。

      除上述重要遗迹现象外, 殷墟的考古工作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遗物 出土遗物以陶器数量最 多,其他有铜器、玉器和石、骨、角、蚌、象牙器等除一般陶器之外,殷墟发现了少量的白陶、硬陶和原始瓷器,说明商代的制陶技术有了新的进展;青铜器发现有礼器、武器、工具和车马器等,数量相当多,器型繁复,制作精美,重要铭文的发现对于商代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代表器如司母戊大方鼎; 殷墟还发现大量的玉礼器、 武器、 工具及骨角质武器、工具、日用品等,这对于研究商代社会生活、恢复商代后期的历史原貌指导重要作用 6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陵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秦兵马俑坑即发现于皇陵东门大道的北侧据文献记载,兵马俑坑始建于秦初,终于秦末农民起义目前发现四个俑坑,推测之批兵马俑为送葬军阵的模拟已发掘的部分出土有武士俑、木质战车、陶战马、青铜兵器及车马器等等兵马俑所发现的兵种包括骑兵、步兵、车兵,反映的秦军编制为,战车兵和依附于它的步兵为作战主力,骑兵仍处于从属地位出土的兵器除少量铁镞外, 多为青铜铸造, 包括有短剑、盾甲、戈、矛、马具等,展现了秦军的真实装备陶俑陶马形同真人,制作复杂,一般上按俑、马不同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后套合、粘接,最后雕刻出细部,雕塑技术精湛,故秦始皇兵马俑可谓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7 汉唐宋元都城布局之演变 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 3 公里 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 汉武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城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部偏西为北宫和桂宫, 居民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 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 东汉洛阳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城墙用土夯筑,仅存东西北三面城墙,各墙均发现城门遗迹,城内街道与城门相通,或为文献所载“ 洛阳二十四街” 城中主体为南宫北宫, 二宫一南一北, 相距不远, 中间有复道相连; 太仓和武库位于城的东北部,文献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位于城南郊和东郊,又有金市在城内南宫的西北 北魏洛阳城,亦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利用了汉魏晋以来的旧城址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为全城的重心所在。

      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宗调、社稷及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工商业区设在宫城以南,明堂辟雍及灵台、太学等礼制建筑则设在城外南郊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唐建国后,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 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 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 宫城、 皇城、里坊和市构成 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 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城东北有大明宫与城相连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北宋东京汴梁城深埋于今开封市下,考古工作难以进行今人据文献记载,对其大概形制进行了恢复,北宋东京城大体呈三重城墙套合的结构,城市总体布局上更加突出中轴线,宫城在最中心,至迟在北宋中期以后,东京已经取消了有围墙的里坊和市场,这是与隋唐长安城最大的不同,出现了井字形的街道甚至斜街,商业的繁荣可见于“ 清明上河图” 城内河道水系发达,景色美丽 元大都遗址在北京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始建于 1267 年,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大都 城的规模已基本定型元大都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皇城位于城南部的中央地区,宫城偏在皇城东部。

      纵贯宫城中央的南北大路,即是元大都的中轴大路,刻中轴线与 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相同此外,元大都考古发现还包括城门、城内街道、城内水系、居住遗址等,为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及元代社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8 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 龙山文化是中国铜石并用时代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其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 2500---- 2000 年之间,分布的中心区域在今山东省境内,南界大致在淮河以北的苏北和皖北一带,其影响区北界可达辽东半岛南部考古发现证明,龙山文化是直接承袭大汶口文化而来 与龙山文化同时的诸考古学文化, 如豫北冀南的后岗二期文化、 豫鲁皖交界处的造律台类型、豫中的王湾三期文化、陕西渭河流域的客省庄二期文化、湖北的桂花树三期文化、齐家文化等,各个文化彼此连成一片,而且除齐家文化外,都曾被称为龙山文化虽然按照实际情况把它们分为许多考古学文化是完全必要的, 但绝不能因此忽视它们的共同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 严文明先生提出“ 龙山时代” 时代的命名, 以涵盖上述诸文化的内容 龙山时代有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和成就, 社会面貌与前期相比有了相当大的变化, 其主要特征概述如下:龙山时代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制造铜器;陶器制造一般使用轮制;纺织业也有很大的进步;龙山时代的人们已经学会了打井;房屋建筑了有很大发展,开始用夯土筑房基,用土坯砌墙,并用石灰抹地面和墙壁;龙山时代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址,标志着文明 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9 中国著名的佛教造像石窟 佛教石窟寺渊源于印度,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 3 世纪,盛于 5—8 世纪,最晚的可到 16世纪依洞窟形制和主要造像的差异,可将中国石窟寺的分布分为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三大地区其著名者下面分述之: 新疆地区: 分布在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线上, 集中的地点有三区: 古龟兹地区,以克孜尔石窟最著名,大约开凿于 3 世纪,盛于 4—5 世纪,最晚的大约属于 8 世纪古焉耆区,开凿时间在 5 世纪以后;古高昌区,著名者有柏孜克里克石窟,是 9 世纪以后鹘高昌时期的遗迹 中原北方地区:可细分为四区河西区,著名者有敦煌莫高窟,开凿于 5 世纪,陆续兴到14 世纪,另有安西榆林窟、酒泉文殊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等,多为 5-6世纪遗物甘宁黄河以东区,著名者有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庆阳南北石窟寺等,炳灵寺石窟有 420 年题记,为中国现存窟龛有明确记年的最早的一处;陕区,是中原北方地区晚期石窟较集中的一处;晋豫及其以东地区,以 5-6世纪北魏皇室开的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为主流,沿续此主流的有 6 世纪开凿的邯郸响山石窟和6-7世纪的太原天龙山石窟。

      南方地区,石窟数量不多,布局分散,著名者有开凿于 5-6世纪的南京栖霞山石窟新剡溪大佛、四川广元佛殿窟、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及杭州西湖沿岸的窟龛等具体可参见“ 大百科全书” 中国石窟寺考古词条下所领各窟 10 简述西安洛阳地区隋唐墓的类型和等级制 隋唐墓葬,以西安、洛阳两京地区数量最多,隋代墓葬处于从前期到唐代的过渡期,唐代代京地区的墓葬则形成了新的模式,其类型和反映的等级制度可概述如下: 唐代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和洛阳地区, 最先形成新的墓葬模式, 无论皇室贵戚或一般官吏及平民百姓,都使用平面比较整齐划一的方形或长方形单室墓葬基本结构是墓道、过洞、天井、小龛、墓门、甬道和墓室依据墓葬的平面形状建筑质料、尺寸、墓内设施及随葬品数量可以归纳为双室砖墓、双室土洞墓、单室方形砖墓、单室方形土洞墓、单室方形或长方形土洞墓和“ 刀” 形土洞墓等几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墓葬与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及不同的埋葬时间关系密切,反映出唐代墓葬由多层阶梯构成,皇室贵戚、品官直至下层平民各有等差,墓主人的地位决定所用墓葬的类型,丧葬礼仪的核心是等级制度 唐初墓葬的天井、 小龛及个别雕刻精美的石葬具和壁画等是沿袭北朝的, 新特点则是贵族墓中以牛车为中心的仪仗俑群流行,武则天时盛行骑马俑,牛车逐渐被披饰华丽的马取代,三彩俑盛行。

      唐初,皇亲功臣多用长墓道、多天井的方形砖室墓和方形土洞墓,以精美的石棺为葬具, 随葬包括骑马俑在内的大量陶俑; 庶人墓多是长方形土洞墓, 一般无天井、 小龛,随葬品以陶瓷器为主,仅有个别墓有少量陶俑唐初墓葬发现不多,但可明显看出墓葬等级是以官品和功劳区分的 高宗至玄宗时期,功臣及一、二品高官墓如郑仁泰墓一般用双室砖墓或单室砖墓,天井一般不少于四个,随葬品数量据官品的高低及世界功勋的大小或多或少,但均较丰富四、五品官员一般使用单室方形土洞墓,天井一般不超过四个,随葬陶俑均较上一等级少无品官一般使用单室方形或长方形土洞墓以及“ 刀” 形墓,随葬品以陶质生活用器为主,少见有俑随葬 安史之乱后, 墓葬形制发生混乱, 肃宗至顺宗时期许多墓葬的主要方面都不符合埋葬等级制度宪宗至唐末的墓葬又大不相同,斜坡墓道的墓很少,多是竖井与斜坡相结合或竖井墓道的墓,有的墓小龛出现在甬道或墓室 洛阳地区唐墓与西安地区接近, 较多的是中小官吏墓和平民墓, 没有发现西安地区常见的双室砖墓、双室土洞墓,单室砖墓也较少 宿白先生、 齐东方先生先后都曾对西安地区唐墓做过研究 如“ 西安地区的唐墓形制”( 《文物》1995 年 12 期) 、“ 试论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 ( 《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 1990 年)可参看。

      11 简述我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变革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形式, 在唐代以前主要采用封闭性的里坊制 唐代称为里坊或坊,是在城市街道网形成的方格里建造方形土墙,设坊门,一般居民住宅只向坊内开门,实行宵禁,城市街景比较单调,市场集中设置在城内指定的少数坊内 北宋京城汴梁的改建使都城布局又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 其影响一直及于明清 汴梁是在唐汴州州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也有郭城、内城和宫城三城相套及全城的纵横两轴它与前代的最大区别是就原州衙改建的宫城不在全城的北部而接近正中, 并且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街道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许多街道沿水路交通线伸展,不很平直,里坊制取消了,店肆居宅都可向街开门, 建筑也更密集 城市面貌已不像唐代那样庄重, 更多的是世俗和繁华汴梁内城也不像唐代的皇城只列衙署祖社,同时也杂处居宅,这是由于改建前内城中已有居民的原因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均沿袭了宋代城市里坊制度 12 从考古材料论周代的丧葬制度 考古发现的西周大墓,有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等,与商代墓葬形制有相似之处周陕西周公庙遗址发现的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怀疑为西周王陵诸侯、贵族的大墓,有的是设有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设有一个墓道的“ 甲字形墓” 。

      河南省浚县辛村卫国墓地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与商代的陵墓相似除上述两种类型的大墓以外,绝大多数的墓仅有长方形的墓室,不设墓道,它们的规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 文献记载,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即所谓“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诸侯、贵族墓的随葬品,仍以各种青铜礼器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减少,食器增多在各种食器之中,鼎和簋是最重要的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簋与鼎配合使用,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 三鼎配二簋,亦有明确的规定 这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明例如,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贵族墓分别随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规模也依次减小其中“ 七鼎墓” 已被证实为虢太子墓 诸侯、贵族墓附近设有“ 车马坑” ,其规模视墓主人的身份而定以虢国墓地为例,虢太子墓的车马坑埋车 10 辆、马 20 匹,两座“ 五鼎墓” 的车马坑各埋车 5 辆,马 10 匹。

      浚县侯墓的车马坑,规模最大的埋车 12 辆、马 72 匹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后稍少但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 西周已经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为夫妻分别葬在两个互相紧靠的墓坑中,即所谓“ 异穴合葬” 陕西省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的 伯墓及其夫人井姬墓的发现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为普遍例如,在山西省长治分水岭的晋、韩墓地中,凡属大、中型的贵族墓,都是两两成对,并列在一起,一葬男性,一葬女性,当为夫妻无疑另外请参考 2002 年“ 商周墓葬制度及等级意义” 一题答案,可对本题进行适当补充 13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 考古学的年代,可分为“ 相对年代” 和“ 绝对年代” 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这是考古学范围内的两种主要的断代法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来断定相对年代 地层学断代的要旨, 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 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这里,有两条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①各层(或各墓)所含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代表该层(或该墓)可能的最早年代;②各层(或各墓)的年代,可以以该层所压和被压的上下两层的年代分别作为它的上限和下限。

      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 ,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 系列” ,这个“ 系列” 可能便代表该类遗物(或遗迹)在时间上的演变过程,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其在断代上的效果就会更好 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 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 就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 就测定考古资料的绝对年代而言, 有放射性碳素断代、 热释光断代、 古地磁断代、钾- 氩法断代、 树木年轮断代、 裂变径迹法断代、 氨基酸外消旋法断代、 黑曜岩水合法断代、铀系法断代等方法, 有的也适用于历史考古学的断代 用各种自然科学手段测定年代的方法,为第四纪以来人类进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年代依据, 特别是为建立以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为主的史前考古学的年代体系奠定了基础 13 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陵园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城东秦始皇开创的陵园制度,对此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很大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即位以后,便开始在骊山营建他的陵墓,统一中国之后,建陵工程更加扩大,直到秦亡,陵园尚未全部竣工。

      秦始皇陵园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夯土筑造的垣墙内外垣墙每边都设有门坟丘在内垣墙的南半部夯土筑造,底部方形,坟丘的原来形状,因年久塌毁,已不甚明显,估计应为覆斗形坟丘的东西北 3 边都发现墓道在西道的过洞中发现彩绘铜车两乘,每乘驾铜马四匹,车上各有一铜御官俑 铜车马俑约为真车、 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车马的系驾 挽具齐全,装饰华丽,为研究秦代宫廷舆服制度和单辕车系驾方法提供了较为确切的实物例证内垣墙的北半部,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遗址,应是秦始皇的寝殿所在内垣墙的东西南 3 面墙外,都有沿墙边建筑的廊房遗址在遗址中出土的陶壶上,发现了“ 丽山园” 、“ 丽山食官” 铭文,知为丽山园左右食官居处陵园东边有始皇诸公子、公主的殉葬墓,有埋置陶俑、活马的从葬坑群,还有模拟军阵送葬的兵马俑坑陵园西边有埋葬役徒的墓地,还有打制石材、烧制砖瓦和堆放建筑材料的场地 14 商周墓葬制度及等级意义 在墓葬制度方面, 商代流行以墓道的有无和多少来体现墓主人的身份等级, 如殷墟西北冈王陵区的王墓带有四条墓道, 王的至亲如儿子的墓葬往往有南北两条墓道, 地区略低一些王族或其它高级贵族的墓葬仅有一条墓道,或没有墓道,一般平民墓则根本没有墓道。

      我们迄今还未发现周王的陵墓,但在沣镐遗址张家坡墓地的井叔墓、河南浚县辛村卫候墓、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以及在北京琉漓河发现的燕侯墓都发现带南北两条墓道或一条墓道的大型墓,而中小型墓葬则为没有墓道, 可见商代以墓道的有无和多寡表现主人生前身份的制度被周王朝所继承 在墓地制度方面,殷墟商代晚期的王陵是自成区域,与一般平民墓地相隔离;一般贵族的其它成员则是“ 聚族而葬” 在西周时期,亦与商代相同,即王侯墓往往独居一处,远离一般社会成员的墓区,形成“ 公墓” ,而一般贵族及其宗氏、则聚族而葬,形成“ 邦墓” 如在山西天马北赵发现的晋侯墓地共有十余座带墓道的大型墓, 周围不见中小型墓葬, 这应当是一处晋侯的公墓地由此可见,在商代晚期已现雏形的“ 公墓” 和“ 邦墓” 的制度在西周时期广泛流行,成力西周墓葬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周代,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制度,即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周王为核心而形成的维系贵族之间乃至整个社会内各阶层之间关系的完整制度 它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 周王是周族中最高的族长, 其长子为大宗, 继承王位 周王的其余儿子为小宗,被分封为诸侯各诸侯在本国内为大宗,诸侯的长子继任为侯,诸侯的其余儿子则被诸侯封给采邑,作为卿大夫。

      卿大夫的职位也是由其长子继承,其余儿子被封为士、分给采邑每个周王诸侯或卿大夫都是他所在贵族的族长, 其宗族的成员一般居住在一起, 受族长的控制和保护, 死后则同一宗族的成员要埋在同一墓地 商周时期的墓地中往往成群的墓葬集中在一起,就是这种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习俗在墓地中的反映 由于周王朝是以周人为核心建立的, 而周王即是最高的行政首领, 又是周人中最大的族长,因此他将行政权力与族权集于一身,他君王的地位不仅来自行政方面,而且来自家族方面各地的诸侯都是周王册封的,在行政上隶属于周王,是周王的臣民,在宗族关系方面,诸侯多是周王的宗亲,是从周王的大宗中分离出来的小宗,在亲族关系方面也附属于周王,宗法制度就是这样在通过分封制建立了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及与周王在行政方面的隶属关系之外,又罩上了一层以宗族关系确定尊卑秩序的网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结合,政权与族权相结合,从而使西周王朝的统治得以巩固 周王朝为了维护统治, 除分封制和宗法制之外, 还推行了一整套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秩序的制度,史称“ 礼乐制度” 据文献记载,周公摄政后,作“ 礼乐” 礼乐制度起源较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已具雏形。

      周王朝建立后,积极吸收、继承了商王朝的礼制,并根据周代的情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礼乐制度换句话说,周代的礼乐制度是在继承商代礼制的基础上,根据周人统治政权的需要而制订并不断充实,完善的 西周时期的礼制表现在贵族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衣冠服饰,到食用器具,再到出行车马,都依身份的高低而有严格的规定以食用器具为例,只有贵族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青铜的鼎、簋、爵、觯、壶、卣等礼器,而其中又以鼎簋为代青铜礼器的核心,这一点与以觚、爵等青铜酒器作为礼器核心的商代显然不同 在周代的文献记载中, 有关于周代贵族用鼎制度的记载按照这一记载,周代天子使用九件鼎和八件簋,诸侯用七鼎和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或一鼎一簋这一记载的可信度曾被怀疑近几十年来各地发现的周代贵族墓葬中,出土了不少青铜礼器墓葬中青铜鼎的数量多是奇数,而铜簋的数量却是偶数,且铜簋的数量往往较铜鼎少一件,即如有两件簋,则有三件鼎; 有四件簋,便有五件鼎;六件簋则配七件鼎, 而且规模越大的墓葬随葬鼎簋的数量越多, 而稍小的墓葬则鼎簋的数量也较少 规模更小的墓则没有青铜器随葬 上述考古发现与古代记载的以鼎簋的有无和数量来表现主人身份的制度在周代确实曾经实行过。

      在西周初年的沣西客省庄 77M1 墓葬中,随葬铜鼎 3 件、铜簋 2 件,其中的 2 件铜簋的形状和大小相同,3 件铜鼎中的 2 件形状和大小相同反映出当时“ 列鼎” 制度处于萌芽阶迄今发现的年代较早的“ 列鼎” 的墓葬是陕西宝鸡竹园沟 1 号墓, 该墓中随葬形制相同而大小有别的铜鼎 3 件,另有 2 件纹饰相同而大小有别的铜鼎该墓的年代为西周早期偏晚宝鸡茹家庄 1 号墓, 该墓中随葬形制相同而大小有别的铜鼎 5 件和铜簋 4 件, 该墓的年代是穆王时期上述发现表明,在西周早期偏晚,列鼎制度已经形成这种列鼎制度不见于商代,是周人的发明在王畿地区之外,列鼎的出现年代稍晚,到了西周末年,在周王朝控制的地区,普遍实行了列鼎的制度 春秋中期以后,周天子的地位则日益衰落,一些主要的诸侯国势力增强他们吞并其他小国,为争夺霸而大动干戈这些诸侯国的国君越来越不把国王放在眼里,他们擅自采用了西周时期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各种礼仪,这种行为被古代文献称为“ 僭越” 在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的诸侯墓葬中, 常可见到随葬九鼎八簋的情况 如河南郑韩故城发现的春秋中期的青铜礼乐器坑中,便出土了 4 套列鼎,其数量皆为九鼎八簋。

      表明当时“ 列鼎制度” 虽然仍然实行着,但其创始之初的明君臣、尊王权,维护周王朝统治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成为各地诸侯显示自己势力的工具与此同时,随葬七鼎六簋的卿大夫的墓葬也不鲜见表明诸侯的部下也水涨船高,跟着诸侯一道“ 僭越” 在晋国,卿大夫的势力不断增强,最后韩、赵、魏三个上卿将晋国一分为三,史称“ 三家分晋” 与列鼎制度同时实行的还有使用乐器的制度 即编钟和编磬的制度 编钟最早出现于西周康王时期的陕西关中地区目前,以陕西宝鸡竹园沟 7 号墓出土的 3 件一组的编钟为早,其年代为西周早期偏晚关中地区西周中期的几座贵族墓葬中也有发现均为 3 件一西周晚期,一组编钟增至 7—8 件 磬的出现早于钟在距今约 4400 年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显贵墓中便随葬有石磬到了商代晚期,王室的墓中随葬的石磬制作十分精美一般为 5 件一组西周时期,编磬编钟一道,成为乐器的核心西周中期的贵族墓葬中,常常可以见到 5 件或 10 件一组的编磬 春秋中期之前,只有周天子和各国的诸侯才能使用编钟和编磬,春秋中期之后,一些卿大夫也开始使用编钟和编磬, 这和他们在列鼎制度上的僭越是相一致的。

      从而表明, 史称“ 礼崩乐坏” 并不是指礼乐制度彻底崩溃,而是普遍出现了这种 “ 僭越” 的行为,其背景是周王朝势力的衰落和各诸侯国势力的增长 16 邺城规划的意义 邺城的规划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有重要意义 它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代长安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邺城是一个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的城市,主要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形相交于宫门前,把中国古代一般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这种布局形式对此后的都城规划如隋唐长安城等有很大影响 17 唐大明宫特征及主要遗址 大明宫的形制和布局特征:大明宫的平面形状,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宫城除城门 附近和拐角处内外表面砌砖外,其余皆版筑夯土墙在东、西、北 3 面,都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宫城共有 11 个城门在北面夹城重玄门之内有统领禁军的所谓“ 北衙” 大明宫南部有3 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北部有太液池 宫内殿亭等建筑遗址巳勘查到 40 处,绝大部分在宫城北部, 已经发掘的有大明宫正衙含元殿遗址和宴会群臣的麟德殿以及与道教有关的三清殿等遗址 含元殿位于丹凤门正北龙首原的南沿上,现存的殿址台基。

      殿东、西山墙和北面的后墙皆为版筑夯土墙, 殿的东南和西南分别建有翔鸾阁和栖凤阁, 两阁都在其北侧设廊道与含元殿连接殿前向南伸出 “ 龙尾道”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西部,为前、中、后毗连的 3 殿;;中殿的左右又各建东亭、西亭周围绕以回廊三清殿位于大明宫西北隅青霄门内偏东,是一高台建筑台基平面呈凸字形全系版筑夯土大明宫东北隅还有大角观、玄元皇帝(唐时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庙等遗址大明宫北部为宫廷园林区,其建筑布局比较疏朗,形式也多样化,尤其是太液池的水面,为园林增添了山水景色 17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编年及阶段性特征 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 12000- 前 7000 年,长江中游发现玉蟾岩、仙人洞、吊桐环等遗址,此类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的为主,磨制很少;开始制作并使用了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有渔猎采集为主,但已有了初期的稻作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 7000- 前 5000 年,长江中游发现考古学文化较多,有城背溪文化、彭头山文化等中期磨制石器数量与器类显著增加,陶器数量与器类增加,制作技术显提高,发现较多稻作农业遗存,农业与家畜饲养业已成为居民日常的主要生产活动。

      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 5000- 前 3000 年,有很多重要的发现,诸如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研究也较深入晚期以磨制石器为主,在陶器制作方面,已普遍有了陶车工具,出了轮制陶器,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比较发达,发现早期城址,社会复杂化程度较前期有所提高 铜石并用时代:公元前 3000-前 2000 年,主要以石家河文化为代表已开始有了少量的小型的铜质工具,但石器仍然是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及征战时大量使用的主要工具和武器石器及陶器制作技术均较发达;城址分布较普遍,发现大型的聚落及墓葬,社会复杂程度加深 18 东周都城的多样性和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770~前 221) ,由于政治上列国分立,军事上兼并战争频繁,尤其是春秋史晚期铁器出现而发生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商业的分离, 引起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新的城市在各地勃兴东周城市,尤其是列国都城如临淄齐城、新郑古城、江陵郢都等,表现了人口、生产、财富、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规模扩大,成为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东周城址进行过勘察和发掘的主要有:山东淄博临淄齐城遗址、曲阜鲁城遗址,山西侯马晋城遗址,河北邯郸赵城遗址、易县燕下都遗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洛阳东周城遗址,湖北江陵楚纪南城遗址,陕西凤翔雍城遗址、临潼秦栎阳城址和咸阳秦咸阳城址等。

      此外山西太原的赵国晋阳城址和夏县的禹王城(魏国安邑)、河南淮阳的楚国陈城遗址、河北平山的中山国都灵寿城址等,也都经过调查 列国都城几乎都建在傍水的冲积扇上此外,还大量开凿水井,各国都城内均发现密集的水井遗迹开凿这样多的水井,大概与普遍使用铁器有关 列国都城都分为宫城和郭城两大部分城郭的布局主要有 4 种:①如曲阜鲁故城宫城基 本包在郭城中心 郭城四面各有 2 或 3 个城门, 有道路绕过宫城而互相连通 这比较符合 《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记的:“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之制②如新田、临淄、郑韩故城、邯郸赵城等宫城与郭城分开宫城或嵌入郭城一角,如临淄、郑韩故城;或单独成城,如新田、邯郸;有的在城外郊区又有离宫别馆,如临淄③如燕下都宫城设在郭城以北,宫殿区超出宫城城垣范围,而以河道与居民区隔开此外,还在宫城和郭城的旁边加设附郭城④如郢都纪南城宫城位于郭城中央偏南,宫城以东的郭城东南隅,可能是王室的专用地魏的安邑似接近第一种,秦的雍城似接近第二种,咸阳似接近第三种,但尚未完全勘察清楚 宫城和郭城内都有手工业作坊一般有制铁、制铜、铸钱、制骨、玉石器、制陶等作坊制铁和制铜,是用矿区运来的铁锭和铜锭铸造成器的。

      据纪南城西垣北门的发掘,城门有 3 个门道,因此连接城门的街道也应三道并列纪南城 南垣西门和北垣东门为水门,中有河道直通,可知在南方水网地区,城内并以河流充道路 各城城垣外皆有城壕城内则有全城性的排水设施一种是阳沟,如临淄郭城内就有贯通 南北的排水沟;一种是阴沟,用陶管道排水陶质排水管道多为一头粗、一头较细的圆筒形,以便连接秦咸阳则发现有五角形陶管道在临淄郭城西北城角,还发现城垣底部修建有很大的石砌涵道 黄河流域列国的一般宫殿台基较矮,但主要宫殿都建在高达数米至十多米的高大夯土台 基上在长江流域,高大台基实际上并不发达把主要宫殿建在高台上,既可表示威严,又便于防守和监视全城 列国都城的城内或城外分布有陵墓区春秋时期诸侯的陵墓同前代一样,比较集中,并 放在城里,当同实行按宗法关系和“ 左昭右穆” 制度来集中埋葬诸侯的“ 公墓” 制有关战国时陵墓区远离都城,各陵墓的分布范围也远为扩大,这应同“ 公墓” 制的破坏有关但战国时东周君的陵墓区还在洛阳城内的东北隅 西周君的陵墓区也在王城之内的北部 燕下都东城的西北隅亦有虚粮冢和九女台两个陵墓区,大概在那里还保留着旧的“ 公墓” 制。

      都城的多样性,既是各国文化差异的表现,也是由于各国文化差异造成的结果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包括地域、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差异,而根本上则是由文化的多样性决定的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