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性学习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学科教育论文.doc
2页探究性学习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_学科教育论文 探究性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学习方式之一,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当创设情境后,往往会引起学生的讨论甚至争论,这就要求教师能控制课堂节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防止偏离中心,甚至成为某些学生的“谈话课”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情境的创设要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 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动力,这就要求情境材料既具有时代性、新颖性,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说能否迎合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激起一个“高潮”,是创设情境成功与否的关键应创设信息丰富、思维空间广的教学情境情境教学就是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创设一定的场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心态和情感体验具体可采取创设直观动情、借问解疑、典故导思、开放教学、设置活动情境等策略,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形同虚设,没有思考的价值和思维含量。
要从现实性、有效性、趣味性、思考性这四个维度来创设有效的情境,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教材为依据,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困惑和疑虑,有目的地选择情境的范围和切入点,比如联系时政热点、焦点问题,借助于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联系学生的兴趣点等不管采取哪种手段创设情境,教师都应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应承认学生的认识过程,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的看法这样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增强心理相容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益贴近学生、贴近教材、贴近生活等三个“贴近”可以作为情境创设的标准譬如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有学术造假、诺贝尔奖的颁发、高校的制度改革、消费者权益、物价指数、劳动就业等;与社会热点相关的,如河南双汇的瘦肉精事件、食品添加剂问题、中国房价问题、钓鱼岛问题等这些都是很容易使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通过活动有一定收获 二、问题的提出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可围绕情境设置多个值得探究的高质量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观点、理论和概念问题情境设计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问题的提出要恰到好处,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起探究兴趣,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首先,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能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设计提问时要力求体现五个方面:①实践性设问能借助于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②挑战性要在学生疑难处设问,同时设问要难度适当太深了学生无从回答,感到乏味,丧失信心;太浅了,学生又厌倦,提不起兴趣只有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设问,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对问题提出挑战③提示性设问要能够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才能有一个满意的结果④层次性设问要关注个体差异,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围绕不同问题逐步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认识⑤开放性回答问题的思路可以灵活多样,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三、探究的过程要锻炼学生的思维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较多地停留在“讲、划、背”的低层次水平上,课本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唯一媒介,成为学生技能培养的唯一渠道;传统的教学模式,班级教学的封闭性,注定课堂上只能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再加上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学生急功近利思想较重,有利于高考的就听,与高考无关的则不听,更不要说学了。
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打破这种单一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学生施展自己才华的时间和空间变得更宽、更广,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驰骋的天地,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四、探究结果的呈现要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在讨论中会探究发现和呈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案例中的事实,让学生从中获得新的发现;或者让学生登上讲台对时政新闻进行点评,比一比谁表达得更好这样既给学生创造了表达的机会,又给他们提供了思维的空间,跳出了课本的实例,让课堂气氛更活跃,让课堂内容更真实、更有现实感叶圣陶先生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思想政治课需要教师开发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当然,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扎实的知识功底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从对自己发言的反思、对他人发言的思考中都能受益,天长日久,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发言之中,就学会了组织语言,学会了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而言之,新课程下教学的目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探究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