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6页《找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第51----52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愿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探索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过程 五、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材向学生提供了圈数的活动,从中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知道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而且又让学生懂得列举的方法因此,在巩固练习中,应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找到其它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和总结规律 六、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倍数,谁能举例说几个3的倍数? 生:3的倍数有3、6、9、12、15……。
师:2的倍数呢? 生:2的倍数有2、4、6、8、10…… 师:3和2的最小倍数都是几? 生:都是他们本身 师:那么,为什么在说倍数时要加省略号? 生: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所以要加省略号 师:(出示教材第51页数表)在这张数表中有几个数? 生:50个数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圈出4的倍数,用○圈出6的倍数 (学生操作圈数) 师:谁能说说4的倍数? 生:4的倍数有4、8、12、16、以直到48 师:6的倍数呢? 生:6的倍数有6、12、18、24、30、以直到48 师:在圈数时,你们发现什么? 生: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师:能举例说明吗? 生:如12、24、36、48,这些数既用△圈出,又用○圈出,所以它们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二)教学新知 师:那么,能否给这些数起一个名字呢? 在数学上把这些数都叫做公倍数那么谁来总结一下什么叫公倍数? 生:公倍数就是几个数共同有的倍数 师:那么,在这几个数的公倍数中,谁给“12”也起个名字 生:它是最小一个,所以它的名字叫最小公倍数 师:那么,有没有最大公倍数呢? (师生共同讨论) (三)共同探究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引出公倍数的? 师:在寻找最小的公倍数时,经常用到这种方法。
下面请用这个方法:做教材第51页的试一试 (学生练习在他们汇报时,教师应指导强调集合圈的写法) 师:谁来汇报练习的结果? (学生展示各自的练习) 师:在做这一题时,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生1:我认为用书上的方法寻找最小公倍数太麻烦,所以我不用这个方法也能求出6和9的最小公倍数我在想6的倍数,想到18这个数时,就发现它也是9的倍数,那它一定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这样就不用写到50了 生2:我同意他的看法,不过应该从9的倍数找起会更快因为9的倍数比6的倍数大,会找得更快 生3:我发现3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15,就是3×5得到的,所以求最小公倍数就用两个数相乘就行了 生4:我不同意,6和9相乘得54,而6和9得最小公倍数是18 生5:我发现54要是除以6和9的最大公因数3就是18了 师:那么,同学们对这几位同学的发现有什么看法,不妨通过几组数来考证一下这几位同学的想法,从而总结一下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52页第3题,学生独立求最小公倍数师生共同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52页的第4题,讨论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四)拓展应用 1、填空: 6的倍数: 8的倍数: 6和8的公倍数: 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找出下列各数的最小公倍数 5和13 6和7 5和8 6和12 9和3 25和10 3、从1,5,6,三个数中选择一个数字填入方框内,使组成的数符合题目的要求。
(1)是2的倍数:3□,8□,2□2)是3的倍数:2□,4□,9□3)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1□,□0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0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重组,使课堂里的数学能够以一种充满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整体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构建一种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具体地说,就是数学是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些能够“自动地”反映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内部结构特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生动具体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生活“进到数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反思抽象,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数学概念,并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进一步提炼,总结出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被“拉长”了,花的时间可能也要稍[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多一些,但是,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当他们面对那些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时,会自觉地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主动地借助各种外部的物质材料来展示自己内部的思维过程;通经历这一过程,学生能获得对数学知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清楚地体会到数学的内部联系,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到“数学化”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源”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生活中的问题”,为数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这一一进之间,也许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含义;这一退一进之间,也许我们才能真正把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