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光的补丁裤子与朱元璋的豆腐.pdf
2页124 ◎郭庆晨 电视剧《天地民心》中有这样一 段情节:皇帝即位之后,为推行新政, 极力倡导俭朴因为皇上带头,一时 间满朝文武都以穿旧朝服为时尚,甚 至很多大臣都穿着带补丁的朝服上 朝见此情景,道光皇上甚是欣慰一 天,侍读大臣祁隽藻向皇上奏报,当 下朝廷流行的俭朴之风乃徒有其表 的形式,因为市面上的旧官服已经卖 得比新官服都贵了此时,恰好内务 = 府官员给皇上送来补好的裤子,于是皇上便问起补裤子花了多少 培钱,内务大臣回报说是3000两银子皇上一听,不禁勃然大怒:为补 一条裤子竟然要花费这么多银子,用这些银子能买多少条新裤子! ; 花3000两银子补一条裤子尽管有些夸张,但还是有事实根据 : 的据《春明梦录》记载,一次,道光皇帝不经意间看到大臣曹振庸裤 鹏子上的补丁,便问他补补丁花了多少银子曹振镛回道:“三两道 光皇帝闻言大怒,因为内务府给他补的一条裤子竟然报销了上千两银子 他当即把内务府大臣叫来,当面问罪不料内务府大臣却理直气壮——皇 上裤子上的补丁是在苏州补的,手艺好,工费自然高;皇上的裤子是湖绉 的(浙江湖州产的一种丝织品),为了补那块补丁,剪了几百匹湖绉才对上 花纹儿;还有保镖押运的费用也不低……结论是:一千多两银子根本不 贵。
内务大臣的一番解释,让道光皇上无言以对——他能说什么呢? 看到道光皇上补裤子的情节,便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另一件类似的事 情——朱元璋的豆腐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传说:当年落魄时的朱元璋曾以 讨饭为生,一次,饿得头昏眼花之际,是一个讨饭婆给了他一碗豆腐汤才 得以活命后来,当了皇上的朱元璋为了不忘苦出身,便提倡艰苦朴素,要 求每顿饭都要有豆腐到了他的后辈子孙,每顿必有豆腐的旧例还在,但 “豆腐”却不是原先的豆腐了清代吴骞的《拜经楼诗话》中就讲述了这样 一个故事:元代京城各官署中,翰林院是个清水衙门,平日里清汤寡水的 翰林们,一听说皇上到别的官署赴宴,便可怜巴巴地前去索要剩下的御 膳,算是改善生活一目,众翰林像往常一样去讨皇上的剩饭,一个年轻的 道光的补丁裤子与朱 翰林去晚了,只端回一盘豆腐年轻的翰林正在为没能端回好菜而生闷 气,一个没赶上吃饭的老翰林听说有御膳剩的豆腐,却+分高兴,连喊“拿 酒来”,然后大快朵颐而去原来,朱元璋死后,其后代虽然保持了顿顿上 豆腐的家规,但那些豆腐的原料已经不是豆子,而是鸟的脑髓一份豆腐 需要数百只鸟的脑袋这种豆腐,哪里还有~点儿豆腐的影子呢!那年轻 的翰林不明就里,用鸟的脑髓做的“豆腐”才便宜了那位老翰林。
今天,像道光的补丁裤子、朱元璋的豆腐那样,变味的东西依然很多, 原有的美好内容已经不在了,剩的只是徒有其表的形式 比如,有些地方的所谓“经济适用房”比一般商品房还要豪华,就像深 圳侨香村那创下了两个“世界之最”——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和 全世界住宅小区中最大的中水处理系统的“经济适用房”那样可这“经济 适用房”并不是给普通百姓准备的,它的住户是特定的公职人员经济适 用房”并不“经济”,难怪被坊间称之为“豪华经适房” 还比如,有些地方贴在公示栏中的“乡镇政务公开”内容,除了详细地 记录政府为群众办了什么好事,为办这些好事乡镇领导付出了多少辛苦 之外,再也找不到别的事项政务公开的本意,是要将宅基地的审批、生育 证的发放、支农资金的去向、优抚款的发放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热 点、焦点事项进行公开,以便接受群众监督这倒好,政务公开成了“政绩 公开”,这“公开”还有什么实际意义? 再比如,有些地方的“维稳”,说的是“维稳压倒一切”,却既不解决群 众的实际问题,也不化解存在的突出矛盾,一心追求的只是“别把事闹大” “别惊动了上级领导”具体措施么,不过是一哄二捂三吓唬,实在不行就 用钱“摆平”。
结果,钱没少花,问题依旧,矛盾依旧,不过是摁下葫芦起来 瓢——维而不稳 穿打补丁裤子,每顿饭以豆腐下饭,多么朴素,多么节俭!可一旦“补 丁”是用银子堆起来的,豆腐是用几百只鸟的脑髓做成的,这朴素、节俭不 是名存实亡了吗?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是要实实在在的内容,还是追求 有名无实的形式呢? 还是让“朱元璋的豆腐”“道光的补丁裤子”之类的东西,早点儿作古 去吧1 1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