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上下五千年好词好句上下五千年好词好句范文.docx
10页中华上下五千年好词好句上下五千年好词好句 【xx热点资讯】 《上下五千年》是中国作家林汉达、曹余章编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通俗历史读物内容包括从上古到鸦片战争前共262个历史故事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约有五千年的历史渊源,所以五千年也就代指整个中国历史下面是分享的上下五千年好词好句供大家参考! 上下五千年好词好句 一 中华上下五千年好词二 中华上下五千年好句三 中华上下五千年好段 中华上下五千年好词 一 中华上下五千年好词 1 . 背井离乡:离开家乡到外地 2 . 自相残杀:残:伤害自己人互相杀害 3 . 收复失地:表示以前有个地是你的,但是被别人夺去了,现在你有能力后把那块地又重新给要回来了,就叫收复失地 4 . 横渡长江:那是意志和毅力的象征 5 . 中流击楫: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6 . 同甘共苦:甘:甜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 7 . 明争暗斗:明里暗里都在进行争斗形容各用心思,互相排挤 8 . 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
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9 . 白驹过隙: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10 . 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11 . 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12 . 过眼烟云: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13 . 瞒天过海:用欺骗的手段在暗地里活动 14 . 言过其实:言:语言;过:超过;实:实际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15 . 弃过图新:抛弃过错,谋求更新 16 . 雨过天晴:雨后转晴比喻政治上由黑暗到光明 17 . 记功忘过:谓记其功绩而略其小过 18 . 计过自讼: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 19 . 操之过急:操:做,从事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20 . 事过景迁: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 21 . 弃瑕忘过:谓不追究缺点和过错 22 . 过河拆桥: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
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23 . 骐骥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中华上下五千年好句 二 中华上下五千年好句 1 . 自从匈奴人占领中原,北方有许多人避难到南方来 2 . 现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敌人残酷迫害,人人想要起来反抗 3 . 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家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 4 . 当时,长江以北还有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占据堡坞,互相争夺 5 . 刘琨在北方听到老朋友祖逖起兵北伐,也很高兴,说:我夜间枕着兵器睡觉等天亮,就是一心要消灭敌人 6 . 有一天,祖逖用布袋装满了泥土,派一千多名兵士扛着,运到了晋营,装作运粮的样子 7 . 祖逖在战斗的艰苦环境中,和将士们同甘共苦,自己的生活很节约,把省下的钱尽量帮助部下 8 . 即使是跟自己关系疏远和地位低下的人,他也同样热情地对待 9 . 我们都老了,今天能够在活着的日子里看到亲人,死了也可以闭上眼睛了 10 . 祖逖辛辛苦苦收复失地,反而受到朝廷的牵制,心里很不舒坦。
11 . 豫州的男女老少听到祖逖去世的消息,像死了自己的亲人一样伤心 12 . 祖逖虽然没有完成恢复中原的事业,但他那中流击楫的英雄气概,一直被后代的人所传诵 13 .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14 . 费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把带头叛乱的武庚杀了管叔一看武庚失败,自己觉得没有面目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上吊自杀了周公平定了叛乱,把霍叔革了职,对蔡叔办了一个充军的罪 15 . 猿人的力气比不上这些凶猛的野兽,但是他们和任何动物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猿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这种工具十分简单,一件是木棒,一件是石头木棒,树林里多的是,但它是经过人砍削的;石头呢,是经过人工砸打过的,虽然很粗糙,但毕竟是人制造的工具 16 . 以后,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氏本人也每天长高了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就很高很高,地就很厚很厚,盘古氏当然也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
后来,盘古氏死了,他的身体的各个部分就变成了太阳、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 17 . 商朝虽然灭亡了,但是它留下的贵族和奴隶主在社会上还有一部分势力为了安抚这些人,武王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侯,留在殷都,又派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去帮助武庚名义上是帮助,实际上是监视,所以叫做三监 18 .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提高耕种技术,又大规模拿海水煮盐,鼓励老百姓入海捕鱼离海比较远的诸侯国不得不依靠齐国供应食盐和海产别的东西可以不买,盐是非吃不可的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19 . 过了三年,文王又发兵征伐崇国(在今陕西省沣水县)是商朝西边最大的一个属国文王灭了崇国,就在那里筑起城墙,建立了都城,叫做丰邑没过几年,周族逐渐占领了大部分商朝统治的地区,归附文王的部落也越来越多了 20 . 传说中的神农氏还亲自尝过各种野草野果的味儿,有甜的,也有苦的,甚至碰到有毒的他不但发现了许多可以吃的食物,还发现了许多可以治病的药材据说,医药事业,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21 .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22 .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哪里知道,他射中的不过是公子小白衣带的钩子,公子小白大叫倒下,原来是他的计策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23 . 幽王宠着褒姒,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得到这个消息,就连结犬戎进攻镐京 24 .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25 . 少康从小在艰难的环境中长大,练了一身本领他在有虞氏那里招收人马,开始有了自己的队伍;后来,又得到忠于夏朝的大臣、部落帮助,反攻寒浞,终于把王位夺了回来 26 . 周部落强大起来,对商朝是个很大的威胁有个大臣崇侯虎在纣王面前说周文王的坏话,说周文王的影响太大了,这样下去,对商朝不利。
27 . 汤又派人帮助葛伯耕田,还派一些老弱的人给耕作的人送酒送饭,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饭都抢走,还杀了一个送饭的小孩 28 .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9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中华上下五千年好段 三 中华上下五千年好段 1 . 可是,那七十万商军有一大半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俘虏他们平日受尽纣的压迫和虐待,早就对纣恨透了,谁也不想为纣卖命在牧野战场上,当周军勇猛进攻的时候,他们就掉转矛头,纷纷倒戈,大批奴隶配合周军一起攻打商军七十万商军,一下子就土崩瓦解太公望指挥周军,趁势追击,一直追到商都朝歌 2 . 在殷墟发掘的遗物中,还发现大量的青铜器皿、兵器,种类很多,制作很精巧有一个叫做司母戊的大方鼎,重量有八百七十五公斤,高一百三十多厘米,大鼎上还刻着富丽堂皇的花纹这样大的青铜器,说明在殷商时期,冶铜的技术和艺术水平都是很高的。
但是也可以想象得出,像这样巨大的精美的大鼎,不知道渗透着多少奴隶的血汗哩! 3 . 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有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可是原始人开始看到火,不会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后来偶尔捡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挺香经过多少次的试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 4 . 大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一年,武王听到探子的报告,知道纣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发兵五万,请精通兵法的太公望做元帅,渡过黄河东进到了盟津,八百诸侯又重新会师在一起周武王在盟津举行一次誓师大会,宣布了纣残害人民的罪状,鼓励大家同心伐纣 5 . 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他们不但能够把石头砸成石斧、石锤,而且还把野兽的骨头磨制成骨针别看这一枚小小的骨针,在那时候,人们能磨制骨针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了骨针,人们可以把兽皮缝成衣服,不像北京猿人时期那样赤身裸体 6 . 岳飞这首《满江红》作于绍兴三年(1133),这时岳飞任镇南军宣承使、江南路沿江制置使,高宗御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以赐,颇受信任。
所以词中情绪激昂,意气风发,对收复河山的愿望十分迫切,而且不无自豪的回顾了自己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词的情绪与当时处境甚为吻合 7 .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民族的优秀代表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不少民族英雄、起义领袖,都以他们的业绩和成就,为民族的历史画卷增添了光彩重温五千年历史,的确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我想,我们的读者正是抱着这样的深厚感情,喜爱这部书的当然,学习历史,不仅仅是怀恋过去,重要的是创造未来,发扬我们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激励我们振兴中华、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强国的志气 8 . 把历史知识故事化,首先是历史,其次才是故事宁肯使故事性弱一点,也不虚构情节,敷演成文这是编写这部书遵循的一条原则当然,在忠于史实和照顾历史系统性的前提下,采用什么史料,从什么角度去反映历史人物的活动;取什么,舍什么,哪些详,哪些略,作者有很大的选择余地例如写明代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没有写这场斗争前期的所谓争国本、三案一类官闱琐事和官僚集团之间的无谓纷争,而直接采用了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和张溥《五人墓碑记》的材料。
9 . 历史是不可能重复的,但历史又是一面镜子,这似乎是古往今来都承认的道理在这部书所收集的故事中,读者不难找到一些有借鉴作用的东西;在一些优秀的历史人物身上,我们也可以我到某些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