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年五年级的名人故事.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lm152****8155
  • 文档编号:264315524
  • 上传时间:2022-03-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86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2年五年级的名人故事 古今中外,有很多英雄人物值得我们去钦佩,他们在这个世上已奉献了自己的全部,有许多名人,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故事,这些真正的英雄人物是当之无愧,是被人们歌颂的下面为大家细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五年级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 五年级的名人故事1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郢(今陕西渭南县东北),他是唐代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提倡者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元稹齐名,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时期,倍尝离乡背井之苦他的祖父和父亲做过县令一类的地方官,祖母和母亲都能诗善文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五六岁时起先学写诗,时已通晓声韵他学习特别刻苦,读书、作文、学习写诗,一日也不间断因为常常朗读和写字,他的口舌生了疮,手肘磨出了老茧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16岁的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稿,去京城长安,行进在咸阳古道上此时正值早春,冰消雪融,刚刚生出的嫩芽,沐浴着春风在枯蒿腐草间探出头来,他喃喃自语道:“果真是‘春风吹又生’了 原来他触景生情,想起他写的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来了。

      白居易来到长安,拜见了担当著作郎、掌管编纂国史和起草重要文件的大诗人顾况白居易恭尊敬敬地从书囊里拿出自己的诗稿,恳请顾况指教 老人将诗稿漫不经心地打开,低声吟读起来读着读着,他突然被那首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吸引住了他反复吟咏品尝着: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妙绝!妙绝!”老人读完这首送别诗,不由自主地拍案叫绝他喜爱这首诗真挚充足的情感和朴实无华的风格,尤其观赏前四行耐人寻味的独特意境作为人,不同样应当像那莽原上的野草一样,在逆境中坚韧地斗争、倔强地生活吗?“恩师过奖了,晚生无地自容白居易红着脸,喃喃地说道老人从白居易口里知道白居易家世,知道他从11岁起就远离家乡亲人,在浙江一带过着萍踪浪迹的生活;知道他今日来长安是希望在这人才荟萃的国都,得到诗人的举荐和延聘,找到一个志向的出路,施展自己的理想老人更加怜爱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诗人了顾况起先看到诗稿上写“白居易” 三个大字时,还打趣说:“长安物价猛涨,只怕居住很不简单呢!”后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说:“年轻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不要说住在长安,就是走遍天下也不困难了!老夫刚才开了个玩笑,可不要见怪噢。

      由于得到顾况的夸赞,白居易很快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中进士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又提拔他做了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当右拾遗 白居易并不是一个追名逐利、阿谀奉承的官僚他创作了大量乐府诗,有不少是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对官僚统治集团鱼肉人民的罪行进行无情的抨击,对劳动人民的苦痛遭受表示无限的怜悯他又敢于向皇上犯言直谏,大胆发表看法,所以皇帝反感,同僚妒恨,他一生政治上很不得志,后来降为江州司马以后虽然又几次回到京城,做了几任大官,但因为朝政混乱,像白居易这样的人不行能有所作为他把主要精力用于诗歌创作,共写下二千八百多首诗,这些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绚丽的明珠 五年级的名人故事2 公元105年,中常侍(侍从皇帝的官员)、尚方令(负责朝政的官员)蔡伦奏请东汉和帝准予将他的造纸术向民间推广,他还选择出挺括良好的纸,进献给汉和帝汉和帝试用以后,特别满足,当场赞扬了蔡伦的这一创建独创,同时立即下令把这个造纸技术推广开去 从今,中国的造纸技术进入了先进的行列在此之前,商朝把汉字刻在龟甲兽骨上,但是甲骨的来源很有限,而且不便携带、保存,所以人们后来把汉字刻在简牍上。

      简和牍是用竹片或木片做成的,狭长的称“简”,略宽的称“牍”由于一片简只能刻几个字,因此写一篇文章就要用很多简,写完之后人们再用绳子把简串起来,成为“册”虽然做简牍的材料遍地都是,但是它们也太笨重了,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用简牍写的奏折重达一石(约五十斤左右)后来人们用丝帛作为书写材料,它松软轻巧,易于书写,惋惜量少价高,这一样命弱点使它难于推广运用 在京城洛阳的皇宫里当官的蔡伦,当时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特别聪慧,很会动脑子,常常和工匠们一起探讨制作工艺蔡伦看到皇帝每天要批阅堆成小山般的简牍,特别不便利,他就琢磨着要制作出一种轻巧易用的书写材料,来取代笨重的简牍 对于新的书写材料,蔡伦的第一个要求是轻巧因此用竹、木制成的简牍首先被解除在外,而丝帛倒是符合的,惋惜原材料稀有于是,蔡伦细致视察了丝帛的生产过程,从分析丝帛的结构入手,发觉它是由纤细的短纤维相互粘成的于是,他把新材料定位在结构与丝帛相像、取材简单、价格低廉,从今时时到处留意着、寻找着这种新材料 有一天,蔡伦和几个小太监来到城外游玩这是一个非常幽静的山谷,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溪边垂柳依依,景色宜人 小太监们一路打打闹闹,嘻嘻哈哈,非常愉快,只有蔡伦心事重重,东张西望。

      突然,他两眼一亮,快步走到溪边,蹲着不动了 小太监们觉得特别惊奇,都围拢过来只见蔡伦手里捧着湿湿的、破破烂烂的、像棉絮一样薄薄的东西发呆 一个小太监忍不住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原来是这破玩意儿!快扔了吧!” 蔡伦却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仍旧痴痴地捧着 那个小太监一个箭步走上去,抓起那棉絮一样的东西就要往水里扔 蔡伦突然醒过来似的,紧紧抓着不放,嘴里喃喃地说:“找到了,找到了!” 小太监们都糊涂了,这蔡伦莫不是疯了、傻了,怎么把这破烂玩意儿当珍宝似的? 蔡伦双手捧着,三步并作两步,问河边的农夫:“老人家,这东西是怎么形成的?” 农夫笑着回答说:“这个呀,是漂在河里的树皮、烂麻、破渔网什么的,它们被水冲呀、泡呀,又被太阳晒,时间长了就成了这模样,到处都是呢!” 蔡伦抬头看着满山遍野的绿树,不由眉飞色舞 回到宫里后,蔡伦立刻投入了惊慌的试验和制作中,他选择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

      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最终最终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简单、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人们为了纪念蔡伦,就把用这种造纸工艺造出来的纸称为“蔡侯纸” 五年级的名人故事3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_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作品体裁多样,各得其宜除了古文之外,辞赋和四六也是他擅长的文体首先,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建了文赋。

      其名作如《秋声赋》,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淌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欧阳修的胜利尝试,对文赋形式的确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次,欧阳修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宋初的四六皆沿袭唐人旧制,西昆诸子更是严格遵守李商隐等人的“三十六体”欧阳修虽也遵守旧制用四六体来写公牍文书,但他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从而给这种骈四俪六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上随州钱相公启》、《蔡州乞致仕其次表》等都是宋代四六中的佳作 欧阳修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建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韩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别开生面例如《醉翁亭记》的开头一段,语言平易晓畅,晶莹秀润,既简洁凝练又圆融轻快,毫无滞涩窘迫之感深厚的感慨和精当的争论都出之以委婉含蓄的语气,娓娓而谈,纡徐有致这种平易近人的文风明显更简单为读者所接受,所以具有广袤的发展前景,其后宋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就证明白这一点 五年级的名人故事4 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辞老师下山。

      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 苏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苏秦听了这些讪笑他的话,心里感到非常惭愧,但他始终想游说天下,谋取功名,于是恳求母亲变卖家产,然后再去周游列国 苏秦的母亲劝阻说:“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假如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不懊悔么?”苏秦的哥哥、嫂嫂们更是讪笑他死心不改 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难过,不觉泪如雨下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旧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 苏秦常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确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假如不能凭所学学问获得名贵荣耀的地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些,苏秦更加忘我地学习起来 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方法他读书时,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假如自己一打盹,头发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时候,假如觉得自己困了,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就能保持醒悟。

      五年级的名人故事5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着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巨着《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建了许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着,是中国医学影响的着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着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为人虚心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学问他特殊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酷爱医学,请允许他扎扎实实地根据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医学没有止境,必需终身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张仲景还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伤寒杂病论》着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对后世中医着作影响甚大。

      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疑问,即“考校以求验”,绝不放过,肯定要弄清晰是怎么回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