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的平和冲淡人的亲和恬淡.doc
9页水的平和冲淡人的亲和恬淡摘要: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都有刻骨铭心的物 象追求,这是作家艺术生命的载体生长于水乡的汪 曾祺的创作离不开水水”已融入他的血肉和精神, 亦如汪曾祺所言,对水的描写甚至超越背景功能而成 为整篇小说结构的中心那么“水”也就构成了汪曾 祺创作的“物象”,也就是人文象本文通过汪曾祺的 人文象——水所对应的气质特征加以阐述,了解这种 水象映出的淡泊、超脱、随和的个性气质,进而从其 作品的审视上认识到汪曾祺把平淡的生活现实和生活 态度审美化,达到实现平淡和谐的审美理想的至高境 界关键词:当代文学汪曾祺“水象”审美品格 据说不少作家的创作离不开一片水或一条河,如 冰心笔下的大海、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孙犁笔下的白 洋淀、刘绍棠笔下的北运河、张炜笔下的泳汶河(在 小说中名为“芦青河”)、沈从文笔下的沅水及其支流 辰河那么,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笔下又是一片什么样 的水呢?汪曾祺出生在大运河边、高邮湖畔,水域辽 阔丰盈正如作者自谓:“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 在水面上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然而这片 水在汪曾祺创作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带来什么样的 影响呢?在《我的写作和水的关系》中,沈从文这样谈故 乡的河流:“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五年。
这一 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走长 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 湿的可见水这种宽阔平和的自然景象给沈从文的创 作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又让人联想起他喜爱的屠 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那里边的抒情性和自然性相错 综的手法给沈从文以很大的启示在一定程度上,屠 格涅夫小说中表现出的那种自然与人相契合而散发出 的浓郁的诗意激发了沈从文的创作冲动正是湘西山 水自然的孕育与外在因素的激发,才使沈从文建构了 他的湘西世界,并逐渐形成了他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沈从文 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更是受着水的浸润沈从 文的女性形象柔美如水,这种生命形式可以用恬淡 自守来概括无独有偶,汪曾祺也十分喜欢屠格涅夫的作品 他自小与水朝夕相伴,“一天没有看到河水的日子,几 乎没有”水成为他生命中特殊的生存环境,平和明澈 的水环境与和谐、优雅的家庭生活,共同融入他的血 肉和精神,滋养了他恬淡的心情,浸润了他善良的心 灵,培养了他高雅的情趣,润泽了他宽阔的胸襟故 乡的人离不开水,人们的出行要以船代步,“农民几乎 家家都有船”,尤其是渔家生活,没有水何谈渔家。
对 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水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是他们 生命的希望常态下,水是平静的、柔软的、宽阔的、 融合的这个自然陶冶着作家及其家乡的父老乡亲的 平和、恬淡的性格,也就酝酿出一个一个和谐、优雅 的家庭生活,熏染了一代一代淡泊、谦让的人际关系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他创作时,水又与其 艺术生命紧紧相连,汪曾祺的作品中的物象比沈从文 要单调得多,他笔下没有山,几乎全是水,尤其是写 家乡高邮湖畔的生活,“水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小 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说的风格”几乎是离 水不成文,"他喜欢写水,即使不写水的作品也感到有 水的存在”他很多作品中的人和事都是发生在水边、 水上的,对水的描写甚至超越背景功能而成为整篇小 说的结构中心特别是汪曾祺最为人称道的《大淖记事》《受戒》, 两篇美文以超凡脱俗的笔调写人情美、爱情美,而这 些美都与水交融在一起《大淖记事》中,巧云和十一 子的爱情初潮是因为水:巧云在淖边洗衣不慎落水, H^一子从水中救起,将她抱回家,肉体接触,一个“越 挨越近”,一个“心怦怦地跳”二人的结合凭借水: 巧云邀十一子到淖边,二人一个撑船,一个泅水,到 沙洲上的茅草丛里一直待到月到中天。
《受戒》更是满 纸水意,明海和英子的故事发生在芦花荡,初识于水 上,之后又常常相会于水上,由朦胧的爱到难舍难分 的恋情,终于发展到极致一一两颗美好的心结合而 这种极致亦在水上:明海受完戒,英子摇船去接这 一切,给人无限想象的艺术空间,都有赖于水生活在这里的人以及来这里生活的人,无不被水浸润着心灵,滋润着他们的生活即使来这里做生意 的人,也被这里古朴的民风、人们醇厚的性格感染着如《大淖记事》中写道:“这一帮锡匠(兴化帮)很讲 义气他们扶持疾病,互通有无,从不抢生意若是 合伙做活,工钱也分得很公道因为是在客边,对 人很和气,凡事忍让,所以这一带平常总是安安静静 的,很少有吵嘴打架的事情发生多么和谐的环境, 多么和谐的氛围,多么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源 自于水,‘汪曾祺对水的情有独钟,在这一点上与他的 老师沈从文也有一定关系但从文化的角度上看,显 然与道家文化有着更深厚的渊源关系正是由于道家 文化的传承,使汪曾祺的乡土小说散发出诗性的清 香”笔者生活在水乡洪泽湖边,大运河从我所在的城 市淮安通过距离汪曾祺的故乡很近,环境的类同, 让我感受到民风醇厚的一面汪曾祺独特的文化修养 和文学气质,使他热衷于并且擅长于风俗画的描绘。
有人称他为风俗画作家,他基本上默认了作为一个 风俗画作家,对故乡的民间文化、世俗生活极其熟悉 而指向了风土人情如《大淖记事》展示了为正统社 会瞧不起的一个贫民区淳朴自然的风俗大淖的姑娘 不请媒人,自己找男人;那里的姑娘生私生子,媳妇 “靠人”,都不是稀奇事在作者看来,这些不合礼教 的风习,绝不是人性的堕落,恰恰是人最自然的生活 形态当社会将这些衣食不饱的人群,抛入“自生自 灭”的苦难与危险的境遇中时,这些人为维护自己的 生存与尊严,坚忍挣扎,不屈从命运他们的行为方 式不合道德,却超越了道德,体现出顽强进取,不甘 堕落的精神在作者看来,这就是人性的尊严大淖 人在生存的泥淖中不是相互争斗、暗算,而是相携相 助,在作者眼中,这是极可贵的人类的同情与宽容从他对寻常人生现象的兴趣中,我们看见的是作家 质朴而脱俗的心情他描写的对象,大多是俗世生活 中的凡人琐事,但他津津乐道的,不是俗世生活中的俗气,而恰恰是俗世生活中、普通人身上那脱俗 的、诗意的东西这“诗意的东西”还表现在其他典 型的细节描写:各人家在水边上放养鸭子,为了区别 不是在羽毛上染色,而是刻嘴啄记;节日民俗如清明、 端午、春节里的物品的摆设及其过法;生意人的“讨 吉”,如把买卖用具叫“生财”,把猪脸子叫“大肥” 等。
汪曾祺小说中还经常出现不容忽视的仪式意象, 有工匠劳作的仪式,如《鸡鸭名家》中余老五炕鸡的 仪式;有节日仪式,如《故里三陈?陈四》中的迎神赛 会仪式;有祭神仪式,如《小说三篇?求雨》中儿童求 雨的仪式;更有各种人生仪式,如成年礼、婚礼、葬 礼等……总之,汪曾祺的小说几乎囊括了民俗生活中 的所有仪式现象,基本涵盖了水乡人的衣食住行、婚 丧嫁娶、生老病死等习俗这些情状各异、五光十色 的民俗风情,积淀着水乡人长久以来的生存文化、生 活文化、生态文化;透视着水乡人的审美文化;涵泳 着水乡人的以水为友,以水为骄的古朴、真诚、淡泊、友善、融合的生活心理 特殊的生活背景,别 样的生活场景,独到的风景深深濡染了汪曾祺,深深 感动了汪曾祺,深深陶醉了汪曾祺一一“何人不起故 园情”!正如张光芒所说:“江苏景物雅致,风土优美, 物产丰饶,小桥流水,自是人人向往之地由于并非 中华主流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对它的渗化较之中 原为浅因此古往今来生长于斯的骚人墨客大多以审 美诗性作为自己的生命色调与毕生追求,而对道德本 位、官本位、长者本位等传统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 态有所隔膜,不太热衷这种诗意文化氛围从古至今 缭绕不绝。
在它潜移默化的熏染下,江苏作家的内心 深处都或多或少潜藏着一脉文化乡愁正是这种“ 脉文化乡愁”,深深的故园情感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欲 望,拓展了作家创作的视野,反映了作家对故乡的眷 恋,对故乡人的生活的挚爱在他看来:写风俗,实 际就是写人作为小说,写风俗是为了写人 {12} “写一点风俗画,对增加作品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 是有帮助的风俗是生活的最稳定形态,是特定民 族(或社群)特定文化长期积累的结果它是民族感 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感情虽然抽象,但它通过风 俗形式而得以丰富再现它给人的是慰藉、愉悦所 以,他不惜笔墨聚焦故乡的风俗画面,与这种生活态 度和人生立场相配合在审美上他也追求民间传统趣 味,如年画、剪纸、地方小戏、苏北民歌、水乡民居 等,在大俗中弥散出一种萧疏自然的神韵,在乡野中 流露出一种温馨醇厚的诗意,在土气中营造出一种清 新亲切的氛围,在古朴中飘逸出一种恬淡甜美的情调 这正应了郁达夫的话:“历来我持以批评作品的好坏的 标准,是情调’两字只教一篇作品,能够酿出一 种情调来使读者受了这情调的感染,能够 很切实地感着这作品的氛围气的时候,那么不管它的 文字美不美,前后的意思连续不连续,我就能承认这 是一个好作品。
这样,小说中自然、淳朴的民俗世界, 实际上是汪曾祺自然、通脱、谦和、宽容、仁爱、友 善的生活理想的一个表征综上可知,一个作家特别是有成就的作家十分看重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因为从小生活在特定 地域的文化圈内,受其熏陶和浸染,以及作家个体同 生养地的文化母体无法割断的精神联系,正是使他们 难以抹去深受故乡地域文化传统影响的深刻印痕一 个作家可以走得很远很远,但他永远是那个地域的儿 子如前所述,汪曾祺的家乡是漂浮在水上的地方这种轻柔、平和的水,自然陶冶着汪曾祺平和恬淡的 性格汪曾祺的人文象便是柔软、平和的水,是明晰、 鲜活的水,而水对应的气质特征亦是和谐、淡泊这 种气质特征浸润、渗透、贯穿在他一生的创作之中参考文献:[1] 汪曾祺•汪曾祺文集?散文卷[M].南京:江苏文 艺出版社,1993.[2]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 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5.[5] 吴延生.清清的湖水静静地流一 一汪曾祺小说 《受戒》细节描写的艺术性浅探[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2008 (11).[6] 罗关德.乡土记忆的审美视阈 20世纪文化乡土小说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7] 陈娟•记忆和幻想一一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 [M].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8] 杨联芬•中国现代小说导论[M].成都:四川大 学出版社,2004.[9] 张光芒.文化认同与江苏小说的审美选择[J]. 小说评论,2007 (3).[10] 郁达夫•郁达夫全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 社,2007.作者:吴延生,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 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 erbantou20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