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动机理论.ppt
58页动机动机—小张为什么这么努力学习?小张为什么这么努力学习?有特殊兴趣?考好成绩,深造?获得奖学金?博得家长老师表扬奖励?赢得同伴认同赞许?提高就业竞争力?……?动 机动机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维持以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以满足需要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动机是以需要和诱因为必要条件而存在的需要的种类需要的种类生物需要生物需要精神需要精神需要物质需要物质需要社会需要社会需要起起源源指指向向如饮食、运动、睡眠、排泄、性等如劳动、交往、求知、成就、奉献等如衣、食、住、行、用等如交往、知识、审美、道德、创造等动机的分类动机的分类生理性动机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如饥饿、渴、如饥饿、渴、性、睡眠性、睡眠如兴趣、权力动机、如兴趣、权力动机、亲和动机亲和动机/ /交往动机交往动机生理性动机生理性动机又称为原始性动机、生物性动机、原发性动机,它是以生理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饥饿、渴、睡眠、缺氧、性欲、排泄、躲避危险等生理性动机会驱使有机体采取相应行动以维持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平衡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生理性动机便趋于下降母性动机母性动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瓦顿瓦顿(Warden(Warden,,1931)1931)设计了一个障碍箱,设计了一个障碍箱,来研究各种动机的强度来研究各种动机的强度刺激寻求的动机刺激寻求的动机 1.刺激寻求驱力:对探险、操作、好奇和刺激的一种反射性需要 2.感觉寻求量表 小白鼠按开关获得脑内电刺激的实验小白鼠按开关获得脑内电刺激的实验(Olds & Milner,1954)补充讨论:跟着感觉走的人跟着感觉走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喜欢安闲平淡的经验,有人爱好热闹刺激的感受心理学家左克曼(M.Zucherman),曾编制一种感觉取向量表,用以鉴别一般人爱好刺激感受的程度以下14个项目是该量表的主要部分,请在每项目中,就A与B所述情境,凭直觉圈选其一1、A.对个性缓慢言行步爽快的人谈话,我没有耐心 B.对任何人谈话,我都觉得满有意思2、A.一副好的图画必须具有引人心灵震动的感觉 B.一副好的图画必须具有引人心灵安适的感觉3、A.我觉得爱骑机车飚车的人是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 B.我喜欢坐在机车上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4、A.我向往能住在一个安全、平静、人人快乐的城市里。
B.我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产生一件创造历史的动乱大事5、A.我时常想要去做一件冒险刺激的事 B.我认为凡事谨慎,尽量避免危险6、A.我不想尝试被人催眠 B.我想尝试一下被催眠的感受7、A.人生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向环境挑战的充实经验 B.人生的最重要目的乃是求取快乐与安适8、A.我很想尝试高空跳伞的那种惊险感觉 B.我从未想过去参加高空跳伞之类的惊险活动9、A.在进入冷水游泳池时,我总是慢慢进入,让身体有时间适应 B.在进入游泳池时,不管时温水还是冷水,我的习惯总是一跃而入10、A.出外旅行时,我喜欢住安静舒适的旅馆 B.出外旅行时,我觉得住野外的帐篷更有意思11、A.我喜欢说话时表情丰富的人 B.我喜欢说话时稳重不带情绪的人12、A.我喜欢一直在同一地点上班的内勤性工作 B.我喜欢时常改变地点的外勤性工作13、A.坏天气待在家里不能出门时,我喜欢这个意外的假期 B.坏天气待在家里不能出门时,我感到很不耐烦14、A.我喜欢结交新朋友,对日久相处的老面孔感到厌烦 B.我喜欢跟熟朋友相处,我觉得与人相交日久,相知才日深。
记分标准:凡事圈选1A、2A、3B、4B、5A、6B、7A、8A、9B、10B、11A、12B、13B、14A者,各得一分常模:0-3分,极低;4-5分,低;6-9分,中;10-11分,高;11-14分,极高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social motives)又叫习得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社会性动机比生理性动机范围要广阔得多、种类要繁杂得多此处仅对心理学家们所关注的两大类社会性动机作简单的说明,它们分别是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 交往动机/亲和动机: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往来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合作的动机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性动机,促使人去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社团活动等当它引发的交往行为得以顺利进行时,个人就感受到安全、温暖、自信当交往行为受到挫折时,个人就感到孤独、无助、焦虑和恐惧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健全社会的重要标志交往动机交往动机从种系发展来看,凡是群居动物,都存在合群和个体间的亲近行为,这是它们固有的生存方式在这类动物的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谁要是破坏这种生存方式,谁就会受到孤立,而孤立对它就是一种惩罚。
人类自古就是群居动物,亲和动机可能有某种生物学的根源有奶便是娘?有奶便是娘?但亲和动机主要是由人类社会生活本身的特点决定的:(1)人的幼年期特别长,而幼年期的生活尤其离不开他人的帮助2)即使是成年人,遇到危险时,也需要他人的保护3)从事活动遇到困难,需要他人的帮助4)尤其是人类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生产劳动,不能没有分工协作、经验传递、信息交流所以,亲和动机根源于人类的存在方式研究表明:个体亲和动机的强度与幼年时期形成的依赖倾向有关,而依赖倾向又与母亲的抚育方式有关西尔斯(Sears,1953)等人研究了这一问题他们首先观察学前儿童(共40人)在各种场合所表现的对教师、同伴、及游戏情境中代表父母的角色等的依赖行为然后访问这些儿童的母亲,以了解其婴儿期的抚育方式母亲的抚育方式分为两类: (1)自我需求制:对喂奶时间、奶量和断奶等都以婴儿自己的要求为准; (2)定时制:完全按成人的一套规定来抚育结果发现:婴儿期接受自我需求抚育的孩子,在学前阶段表现出较少的依赖自我需求制与依赖行为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男孩为-0.08,女孩为-0.38)接受定时制抚育的孩子,在学前阶段表现出较多的依赖定时制与依赖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男孩为0.40,女孩为0.54)。
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定时制易使婴儿遭受挫折,挫折使其依赖性增强,进而使其在以后的交往活动中表现出较多的依赖性亲和动机的强度还与个人所处的情境有关个人在焦虑恐惧的情境下,会产生较强的合群或亲近他人的动机沙赫特(Schachter,1959)以62名女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这一问题将被试分为实验组(32人)和控制组(30人)对实验组被试,主试先让她们看一些令人生畏的仪器,并告诉她们将用这些仪器在她们身上实验,实验会有电击,能使人痛苦但无伤害对控制组的被试,既不让她们看见仪器,也不告诉她们电击之类的事然后对两组被试说,实验开始之前要提前几分钟到实验室等候,可一个人到实验室来等候,也可与别的同学结伴而来每个人在纸上选择:独自来? OR 愿结伴而来?实验到此结束沙赫特(沙赫特(SchachterSchachter,,19591959)的亲和动机实验)的亲和动机实验实验组被试32人中有20人选择结伴,占62.5%;控制组30人中只有10人选择结伴,占33.3%说明越是在焦虑、恐惧的清境下,合群或亲近他人的倾向越强烈沙赫特等人的研究还发现:出生顺序与人的亲和动机的强度也有关长子、长女、独生子女的亲和动机较强,在恐惧情境中更多地亲近他人,排行老二及以后者其亲和动机不如老大强列。
顿伯(Dember,1964)把这种现象归结为老大在婴儿期受到父母较多的关怀和照顾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也是由学习需要引起的,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来划分,把学习动机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近景性动机和间接的远远景性动机景性动机;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各学派动机理论联结派学习动机理论认为,学习行为是由驱力所激起的,而驱力则因生理需求而产生,个体表现出某一行为后予以需求上的满足,就会强化并保留该行为因此,联结派的学习动机理论总是与刺激、反应、强化、惩罚等概念联系在起的正如其学习理论一样,联结派学习动机理论在性质上是外控的,所以他们强调的学习动机实际上是外部动机;也正是因为把学习的产生看成是被外在因素控制的,它们或者避而不谈学习动机,或者是将它作为介于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一个中介过程,所以其动机理论是很不系统的各学派动机理论认知派学习动机理论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简单地对外界对象作出反应,学习者的行为也不是简单地由奖励或惩罚决定的,而是对外在刺激或奖励与强化的一种看法、一种理解、一种认知。
因此,认知派的动机理论总是与认知需求的满足这一概念相联系的,他们强调的是内在动机各学派动机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教育看成是实现人的内在潜能的过程,他们所谓的内在潜能实现的需要即是动机,因此,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与认知派学习动机理论存在着一致之处,都强调内部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但是人本主义理论将这个内部动机看成是人的天生的倾向性本能论詹姆斯根据人的大量行为指出人类有14种本能:清洁、建设、好奇、恐惧、饥饿、嫉妒、谦逊、慈爱、幽默、忠诚、秘密、害羞、合群性、同情心麦独孤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来源于本能他在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中列举10种本能,后来扩展到18种,包括逃生、好奇心、好斗等弗洛伊德指出人类有两种基本的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如饮食、性、自爱、等,以此来说明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二是死的本能,如自杀、杀人、攻击等,以此说明人的破坏行为桑代克也是非常强调本能的,他的代表作《教育心理学》就是由学习、本能和个性三部分组成的驱力论驱力论认为,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机体内部产生内躯力刺激内驱力刺激又引起机体的反应,结果使需要得到满足赫尔提出的驱力论叫做““内驱力消减论内驱力消减论””。
根据内驱力消减论的观点,生理需求产生驱力,行为因内驱力的推动而产生,行为的目的在于消除内驱力带来的不适假如行为成功地满足了生理需求,身体便自然恢复平衡,内驱力不再存在,结果使这种行为更可能重复出现强化论动机强化论认力,过去受到过强化的行为比未受到强化的或受到过惩罚的行为更可能重复发生强化论认为行为不是像驱力论所说的那样是由身体内在因素所推动的,身体本身只提供了反应的基础,但启动和改变正在进行的行为却是由外在环境(各种强化物)控制的外部提供的强化物实际上就是诱因,所以,强化论又称为诱因论人本主义的动机理论----需要层次论人本主义对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的批评行为主义以动物和小孩的学习来推断人类的学习,以S—R的联结来解释复杂的人性,将它称作“幼稚心理学”;精神分析以精神病人的心理来推断正常人的心理,以潜意识的本能和冲动看待人格的本质,因此被人称为是“伤残心理学” 马斯洛的生平马斯洛最初沉迷于华生的行为主义;马斯洛于1930—1934年间在威斯康星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成为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哈洛的第一个博士,其博士论文是关于猴子群落支配性的建立;马斯洛的生平博士毕业,马斯洛在威斯康星大学任教,而后去了哥伦比亚大学,成为桑代克的研究助手;1951年,马斯洛任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并成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袖,1954年他首次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概念;196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标志着人本主义在美国心理学界的地位得以确立;1970年8月,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在阿姆斯特丹举行成立大会,次年美国心理学会正式设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分会,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获得国际心理学界的正式承认。
需要层次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需要层次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效能感的定义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自我效能感与结果期望不同,后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动后果的知觉,而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们对自己行动的控制或主导 自我效能感反映了一种个体能采取适当的行动面对环境挑战的信念自我效能感以自信的观点看待个体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自我效能感与感觉、思维、行为的关系就感觉层面而言,自我效能感往往和抑郁、焦虑及无助相联系在思维方面,自我效能感能在各种场合促进人们的认知过程和成绩,这包括决策质量和学业成就等在行动方面,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付出较多的努力,坚持更长的时间,遇到挫折时他们又能很快恢复过来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领域特定的概念,因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我信念,在另一方面可能并不是这样但研究者也发现有一种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感存在,它指的是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最早的德文版系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著名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编制完成,开始时共有20个项目,后来改进为10个项目。
目前该量表已被翻译成至少25种语言,在国际上广泛使用中文版的GSES最早由张建新和Schwarzer于1995年在香港的一年级大学生中使用至今中文版GSES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各项目均为1~4评分评分时,“完全不正确”记1分,“有点正确” 记2分, “多数正确” 记3分 ,“完全正确”记4分 把所有10个项目的得分加起来除以10即为总量表分我国男女大学生在GSES上得分为2.69和2.55 成就动机的概念所谓成就动机,指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包含三层意义:(1)指个人追求进步以期达成希望目标的内在动力;(2)指从事某种工作时,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心理倾向;(3)指个人在不顺利的情境中,冲破障碍克服困难奋力达成目标的心理倾向成就动机的结构60年代中期,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提出成就动机有两个维度:一是追求成功、一是恐惧失败前者使人趋近目标以追求成功,后者使人回避目标以避免失败一事当前,这两种力量往往同时起作用当希望成功的倾向在力量上大于害怕失败的倾向时,个体就去追求目标;当害怕失败的力量占优势时,个体就会退缩不前;当二者力量相等时,就会造成心理冲突,使人焦虑和痛苦。
成就动机的投射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呈现给学生的图片是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坐在书桌前,一手拿着刚刚发下来的考卷,上面写着成绩是“c”’一手托着下颚,眼睛注视着考卷,若有所思看完图片后,让学生回答问题:“这里现在发生了什么事情,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一个学生回答说:“他正在考虑他得的这个C等的成绩他很后悔因为贪玩而疏忽了这一科的学习他知道他能做得更好,他打算更努力地学习,在下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可见,这是一个成就动机水平较高的追求成功者另一个学生回答说:“他不擅长学科学课,而且这次考试又太难,他成绩当然不好他以后或许不应该选学这门课可见,这是一个成就动机水平较低的避免失败者成就动机对学习的影响美同心理学家洛厄尔以成就动机强弱不同的两组大学生为被试、要求他们完成的任务是将一些打乱了的字母组合成普通的词结果,成就动机强的组(19人)比成就动机弱的组(21人)取得更高的成绩(见图4—1) 成就动机对学习的影响郭占基、周国稻等,(l993)研究表明,成就动机与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高成就动机的学生,其学习进步快,成绩较好;相反,低成就动机的学生,其学习无明显进步,成绩也较差。
在学习任务的选择上,高成就动机的学生积极地向中等难度的课题或任务挑战,低成就动机的学生可能选择不恰当的任务,并经常变动所选择的任务在对待学习的态度、坚持性上,高成就动机的学生在面临失败的情况下,有耐心、有毅力、能坚持;低成就动机的学生则会半途而废麦克里兰的研究麦克里兰以总贸易额、电力消费量等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量数,以该国家重要的文献(诗歌、戏剧、学生语文课本等)中与成就有关的词汇或主题数量代表社会成员成就动机的水平,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例如,他研究了一些国家1925年使用的儿童语文课本,并以此作为成就动机的评分依据,进而预言这些国家到1950年时的经济发展状况麦克里兰的研究因为1925年使用这些课本的孩子,在25年之后就长大成人,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了结果,当年的成就动机分数与后来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相当高的相关(r=0.53)当年成就动机分数高的国家比分数低的国家,在50年代的经济发展成就要高这些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制度、政治背景、地理环境等因素,社会成员的成就动机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成就动机是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家庭的特点与生活方式对个体成就动机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发展独立性是培养成就动机的一个重要途径维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维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维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基本结论:①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于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差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维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②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③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低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