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高新区麓谷中心区规划设计说明19a.doc
8页目录现状分析与土地利用规划总平面图广场空间造型意向 空间与造型绿化与景观系统、道路与交通系统 设计说明总平面规划图用地规划指标竖向规划与道路设计 行政管理大楼与会展中心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提供的麓谷中心区规划方案征集邀请书2. 长沙市城市规划国土局用地红线图及设计要点3. 国家现行有关规划与建筑工程设计标准和设计规范二、工程概述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岳麓山高科技园(麓谷)中心区,规划范围东起秀锋路,西至高新路,北至桐梓坡路,南到咸嘉湖路,基地现 状为微丘陵地形中心区总用地面积为 86.81 公顷,设计总建筑面积为 425130平方米,容积率为 0.5 三、高科技园与中心区关系 在全球最新一轮极具挑战的高科技发展过程中,古城长沙正迈出她坚实的步伐:建设规模达二十三平方公里的岳麓山高科技园,其政府 与领导的远见和气派由此可见一癍作为岳麓山高科技园中的中心区, 无疑将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最早成型, 最有麓谷的代表性和象征性; 她将是麓谷的神经中枢, 集管理、 展示、经贸、通信、信息与交流、和适当的文化娱乐、休闲和居住于一体,扮演一个“多中心”的角色:形象中心、展示中心、管理中心、 经贸中心、信息处理与交流中心、文化与娱乐中心、环境与建筑艺术表现中心。
可以说,在中国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长沙麓谷要能独树一帜,将很大程度依赖于中心区富有远见与个性的规划、高水平的环 境营造,中心区的成功将引领长沙麓谷建设的成功,未来成功的麓谷建设将把中心区推上最耀眼的明星舞台四、规划宣言1. 高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高科技发展的最高境界 工业革命与高新技术发展一直以来存在的最大误区,是将技术与艺术对立起来,排斥科技进步中的人类情感需求我们坚信,以极强的 人文关怀与环保色彩命名的“麓谷” ,规划主体思路要真正“以人为本” ,要塑造一个高新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物化环境” ,而麓谷中心 区规划责无旁贷的要体现出这样的境界:优美、和谐、生态、自然2. 珍视特定地段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是麓谷规划的准则 长沙麓谷在特定基地、特定文化背景、特定时代下,是中国乃至世界唯一的、无法替代的 尊视这种独特性和唯一性应该成为中心区 规划的出发点 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地形地貌和生态特征是麓谷规划的基本精神,更应该是中心区规划的基本准则3. 关注人文精神、善待自然环境是规划师、建筑师和环境设计师们的追求 无论规划还是建筑, 我们太多的习惯 “学习” 而实质是不动脑筋的 “抄袭” 别人的东西, 往往的结果是, 或华而不实的 “气派”, 或不伦不类的“时髦“,在堂皇的“现代化” 、“与国际接轨”的豪言壮语下,我们的姿态变得横蛮,我们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变得麻 木,缺乏人文关怀,不会善待自然。
麓谷中心区的规划者和建筑师将力戒这样“流行的”设计哲学4. 长沙麓谷的长生之道在于走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现代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有活力和生命力的城市与社区,常常具有“不纯的”的特征,她包含了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一系列 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的内容,这些内容无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环境诸方面,规划与设计不能限制、唯有顺应这样的特征,才能 求得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设计者相信,一切兼具工作、生产、交通、休闲、旅游、教育、展示、商业、居住内容的混合社区构成,将是长沙麓谷的“长寿”的保 证五、规划要点 一次规划、逐步完善、分期建设原则,即由现实条件所决定,也是未来形势所要求本规划设计严守此理 中心区规划:功能上要多元化,不要单纯化;形态构成上要自然化,不要机械化;环境气氛营造上,要讲“人情”与“人气” ,不要俗气 和霸气中心区内无处不绿化,无处不花园在尽可能保持中心区的生态环境(山脉与水体)前提下,在东南角和西北角规划出两个生态公园和 中心地带的山顶公园,加强力度种植多种树木,整合水体,创造一个十分独特、舒适的空间环境中心区东北角设立面积超过四万平方米的“ e 广场”(临时名称),表现长沙麓谷对信息与网络时代的接纳与欢迎姿态;实施中的广场命 名亦可通过 1)公开征集, 2)市场运作方式企业冠名,求得社会的共鸣、共识、共享、共乐。
结合原有水体,全新构成长达 1300 米的环状水体景观带,以此有机连接各种不同功能建筑,创造有独特魅力的中心区环境 包括行政管理中心、会展中心、商贸建筑、各类型文化与休闲建筑、软件园建筑、居住建筑等,多采用“低矮化”手段进行布局,建筑 层数多为 3-6 层,让建筑“生长在”在自然山谷中,掩映在浓荫密布的绿化下中心区要为长沙提供一处富有展示与旅游价值的样板社区,要成为长沙一个全新概念的观光景点中心区除上面提到的各类公共建筑外,还将引入各种规模和特色的小咖啡馆、茶室、酒吧等休闲娱乐设施,为科研人员的休息与交流提 供理想场所城市公共交通原则上不进入中心区,中心区内部交通强调 1)步行、 2)自行车, 3)公共小巴,规划将开辟专门的自行车和步行辅道 严格控制外来汽车在园区内行驶,它们原则上只在一级路上行驶为中心区提供足够的停车库(场) ,“e 广场”两侧室外停车场可停放 800 辆小车 中心区要有整体的标识与形象设计,内容包括标牌、旗杆、雕塑、吊桥、观景台等 软件开发中心采用园林布局形式,建筑依山就势,风格灵活多变,规模大小不一,平均层数为 4 层道路系统、“e广场”带状景观水体,将严格按照规划布局实施,单体建筑设计在满足规划所提出的高度、密度、基本形态前提下,通 过进一步的公开招标、竞赛获得。
提供不少于 26栋独立别墅( 300平方米)为顶尖级高新技术专家(如院士和著名教授)居住,提供不少于 90套连排别墅( 200平方米) 为高级管理和经理级人才居住,另外提供近 880套多层和小高层高档公寓( 120-160 平方米)为优秀技术人才居住湖湘文化的体现通过 1)园区内主要道路冠以讲究“经世学说” “学以致用”哲学和为湖南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湖南著名哲学家、政治学 家和科学家的人名; 2)结合湖南地理、气候、人文特征进行建筑与环境设计,表现湖南人的求真、求实、不嗜虚华的地方精神; 3)尽可能采用当地的建筑材料、优秀的建筑工艺进行中心区建设,发挥当地优秀规划师、建筑师和环境设计师的作用六、总体规划1. 功能内容与特性 分析麓谷中心区的构成特色,规划设计安排了如下内容: 管理中心包括政府驻高新区管理机构,日常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内容; 建筑风格要能刻化出高新技术的高效、节能、环保、精美的特征,建筑面积为 28000平方米,层数 6 层;软件开发中心它由 5个有相对独立的软件开发园组成,主要功能为项目孵化、软件开发评测、宽带网数据中心等内容; 建筑以充分结合地形特征,沿山坳走势布局,把建筑对特定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到最小,建筑面积为 66400平方米,层数 4层;会展培训中心主要为成果交流展示、产品展销、大中型会议、信息中心、人才交流及培训等内容; 建筑面积为 20000平方米,层数 4 层;商贸及金融中心主要为高新区配套的商场、银行、邮政、商务办公、证券等内容; 建筑面积为 15000平方米,层数 9 层;四星级酒店 酒店建筑以园林式布局方式与山体自然结合,体现世外桃源的休闲渡假风范,提供餐饮、娱乐和 180 间客房,主要为渡假、会议和休闲服务。
建筑面积为 19500平方米,层数 4 层;电信中心 以高技派手法体现电子信息网络时代的电信中心特色,建筑高低起伏,对比强烈,给人以深刻印象,以最新的技术为整个开发区提 供电信和终端服务建筑面积为 15240平方米,层数 10 层;文化娱乐中心 建筑在自然园林般的林中和水边蜿蜒,为区域增添文化色彩,整个建筑布局和造型均体现出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包括小型音乐厅、 画廊、民俗馆、茶艺馆等建筑面积为 55000平方米,层数 4 层;麓谷俱乐部 以会员制方式为小区管理和技术人员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建筑面积为 2000平方米,层数 3 层;康体中心 为小区提供健身运动场所,如室内小型体育馆、网球场、泳池、各种棋牌球类场所,并结合周边山形,提供野外步行锻炼、野营的 场所建筑面积为 11600平方米,层数 4 层;高级住宅区它由独立别墅、联排式别墅、多层公寓和小高层公寓组成;其中独立别墅建筑面积 7800平方米,层数 2层,联排式别墅建筑面积 18270平方米,层数 3 层,多层公寓建筑面积 57600平方 米,层数 6 层,小高层公寓建筑面积 63720平方米,层数 12层;e 广场面积多达 43000平方米,周边停车场面积 18000平方米,可同时停放 800 辆车,它主要用来大型户外展览会、公众休闲与健身等; 湖湘阁位于 E 广场的中轴线上,建筑造型以水晶宫形式出现,主要用于各种聚会、高科技成果展示、表演,艺术陈列,是长沙麓谷的“客 厅”,是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建筑长达 150 米,高 30米。
2.规划布局 本项规划布局,尝试借用仿生学思想,结合特定环境,创造独到的区域空间与形态,将生命和活力注入小区 在对山形水体作出分析基础上,我们最终寻找到有机的“ e 形态”主体道路网结构,结合纤维神经般伸出的支路系统,以鲜活的姿态 在各个分区中延展,深入到绿化环境中在这里, e 轴是生命形态的主脉络,如同人的脊骨,统摄全局 如果说小区无处不绿化,处处是公园,则沿 e 形态布局的带水景观,则是公园中的公园主要的建筑和景观,沿 e 轴中心和两侧各自 作尽端式组团布局,将科技、文化、居住景观溶进总体环境当中;如果说 e 轴更多地强调自然结合人工,则周边的各组团则调朴素地利用 自然环境,对环境不作过多修饰,使建筑高低起伏地、自由地溶入自然环境中, 同时,山体绿化又保证各组团互不干扰,相对独立沿 e 轴内侧(心脏部分),是有特色的山顶文化公园(位于小区中央和偏东部分) ,各种文化设施散点式布局溶入自然环境中基地东 北部为 e 广场及围绕她的周边建筑如行政管理中心、会展中心等,强调其对外的开放性,是中心区的形象工程西北角为软件园和生态公 园,建筑呈组团式布局 基地西南角用作为居住区, 居住建筑围绕山体布局, 别墅和联排别墅则利用地势, 层层叠翠。
e 轴端部(东南部分) 为小区最大的一个生态公园,利用谷地布置康体建筑和商业服务建筑3.道路与交通系统 中心区内道路分为四级一级路,红线宽为 26 米,双向六车道 14 米,道路的两边设置 6 米宽的人行道二级路 18 米,9 米车行道, 4.5 米的人行道;三级路 12 米,7 米车道, 2.5 米人行道;四级路 9 米,5 米车道, 2 米人行道一级路系统巧妙的把基地东西南北均照顾到位,再由沿 e 轴环状走向的二级路将一级路联起来, 成为绿谷科技园最主要的道路系统; 三级路则主要为进入和联系各组团、景观带、居住区和生态公园而设置;四级路主要为进户路;密集型林荫道主要设定为步行路中心区内应尽量避免穿越型车辆,原则上不允许大车通行,只允许中、小型车行驶,以保证园区内生态、生活环境质量,可设无污染 的电瓶车或公共小巴,解决中心区内工作人员和居民交通问题沿 e 轴局部一级路并行设密集型林荫道供步行与自行车行,并由绿化和水 体隔离开路网标高因势利导,尽可能不破坏山形和地貌4.绿化与景观系统中心区的环境规划,力求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相结合 e 广场和 e 轴景观带是空间塑造的重点,我们要为园区创造一个独特的空间景 观体系,要园中有景,景中有园,规整中有自然,自然中有规整。
水体,大面积草地和树木、建筑,以及旗杆,雕塑、喷泉、休息座椅, 花坛等小品,均是广场环境与景观设计中一个重要环节为了鼓舞园区职员、企业界、乃至长沙市民关注、参与园区规划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