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固计算手算公式.doc
5页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碳纤维)一、 根据原来梁的配筋求出原来梁的受压区高度,二、 计算原梁钢筋承担的弯矩(按双筋梁):1、若时: 2、若时,3、比较弯矩增量:根据增加荷载后的最终弯矩求承载力提高幅度,需满足≤40%超过时粘贴碳纤维不适用,可改用扩截面法三、 求增加荷载后的受压区高度:四、 求,并判断是否≤原构件的0.75(重要构件)或0.85(一般构件),0.75、0.85值如下:构件类别Ⅰ级钢Ⅱ级钢Ⅲ级钢重要构件0.46050.41250.3885一般构件0.52190.46750.4403另外,有受压钢筋时,要满足五、 求(考虑二次受力影响,不考虑二次受力可跳过此步)1、根据原来梁的弯矩标准值计算钢筋应力:,2、根据原来梁的配筋求出,其中3、根据查规范58页表9.2.8,得出值(注意若且时,查出的值要乘以0.9)4、计算六、 求<1.0七、 求八、 求九、 求最终碳纤维面积:注:1、如果按单筋梁考虑,去掉公式中的受压钢筋项即可2、查表时内插法公式如下:求C点对应的值c: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粘钢板)一、根据原来梁的配筋求出原来梁的受压区高度,二、计算原梁钢筋承担的弯矩(按双筋梁):1、若时: 2、若时,3、比较弯矩增量:根据增加荷载后的最终弯矩求承载力提高幅度,需满足≤40%。
超过时粘贴钢板不适用,可改用扩截面法三、求增加荷载后的受压区高度:四、求,并判断是否≤原构件的0.9(重要构件)或(一般构件),0.9、值如下:构件类别Ⅰ级钢Ⅱ级钢Ⅲ级钢重要构件0.55260.4950.4662一般构件0.6140.550.518另外,有受压钢筋时,要满足五、求(考虑二次受力影响,不考虑二次受力可跳过此步)1、根据原来梁的弯矩标准值计算钢筋应力:,2、根据原来梁的配筋求出,其中3、根据查规范77页表10.2.6,得出值(注意若且时,查出的值要乘以0.9)4、计算六、求<1.0七、求注:1、如果按单筋梁考虑,则去掉公式中的受压钢筋项即可如果无受压钢板也去掉受压钢板项2、查表时内插法公式如下:求C点对应的值c: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受拉区扩截面)一、根据原来梁的配筋求出原来梁的受压区高度,二、计算原梁钢筋承担的弯矩(按双筋梁):1、若时: 2、若时,3、比较弯矩增量:根据增加荷载后的最终弯矩求承载力提高幅度,若>40%了,可以按下面算法(扩截面),≤40%时可用粘碳布或钢板法三、求扩截面后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1、2、3、四、求扩截面后的受压区高度: 验算条件:五、求新增受拉钢筋面积:取值:Ⅰ级钢:0.614Ⅱ级钢:0.55Ⅲ级钢:0.5181、当时:2、当时,计算 若: 若:注:1、如果按单筋梁考虑,则去掉公式中的受压钢筋项即可受弯构件斜截面加固计算(碳纤维)一、 截面验算(剪压比验算)时:时:二、 满足上面验算后,按下式求出碳布宽度与间距的值:1、2、对集中荷载作用下(包括集中荷载对支座截面或节点边缘所产生的剪力值占总剪力值的75%以上时)的独立梁,按下式计算:上式中λ为剪跨比,1.5≤λ≤3注意事项:a、没有弯起钢筋时取消相关项。
b、注意式中取法c、一般粘单层=1也可以粘多层(=2、3….)偏心受压正截面加固计算(外粘型钢)一、 基本思路根据PKPM的计算如果原配筋不够则可考虑外粘型钢法先准备好各种参数,再初步选择型钢进行试算,试算不够则再选型钢试算,直到通过因为公式繁琐,下边的计算步骤中引入了几个中间参数柱按对称配筋、对称加固)二、 参数准备准备如下参数(符号均同加固规范48、49、50页):1、 原柱的的受压、受拉钢筋面积,及原钢筋的强度设计值,原钢筋的弹性模量()2、 根据原柱的砼强度等级,查出: ,取3、 根据原柱的截面尺寸及压、拉钢筋合力点至原柱截面近边的距离,计算原柱的截面有效高度,4、 计算原柱的计算高度(根据混凝土规范59、60页表7.3.11-1、2)5、 新增型钢的强度利用系数,抗震设计取1,其它情况取0.96、 根据计算结果查出柱的轴力N及弯矩M,计算 取,并计算确定偏心距增大系数(当时,),否则如下:,(时,) 7、 确定新增型钢的抗压强度设计值8、 初选型钢截面,并查出或计算出如下的参数(详见下图):形心轴至肢边的距离,肢厚度计算型钢的弹性模量9、 计算中间参数:A=B=C=计算并计算出:求轴向力作用点到受拉区型钢形心的距离: 三、 验算所选型钢是否满足下式: 如满足则所选型钢满足,否则重新选择较大的型钢(从二、8条开始重算)。
注:根据柱子的受力性质和承载能力曲线,计算时选择荷载组合时可根据PKPM的计算结果查看配筋受哪种组合控制,一般是N大M小或者是N小M大的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