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pdf
10页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一 【甲】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选自《论语》十则)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集》 )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温故而知新 故 ②传不习乎 传 ③年与时驰 驰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甲】孔子论述了 和 的辩证关系 【乙】诸葛亮从 , 方面来告诫儿子。
4.简要分析【甲】 、 【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对比阅读二 【甲】余幼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 寒 , 砚 冰 坚 , 手 指 不 可 屈 伸 , 弗 之 怠 录 毕 , 走 送 之 , 不 敢 稍 逾约 ,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乙】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1.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甲】 , 【乙】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每句只划一处) 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学而不思则罔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5. 【甲】文作者提出自己”家贫”却”嗜学” ,求师时”色愈恭,礼愈至……则又请焉” 【乙】文中孔子也主张在学习时要”不耻下问” 、 ”学而不厌” ,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6. 【甲】 、 【乙】两文都提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从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7. 【甲】文叙述往昔学习的艰难,虽字字辛酸,但并不嗟叹贫穷,而现在有个别的青少年却在埋怨自己的父母无权无势无财,自己远大的理想不能实现对此,谈谈你的认识 对比阅读三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盖.竹柏影也 盖: ②俶尔..远逝 俶尔: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④斗折蛇行 蛇:..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 【甲】 【乙】两文中都描写了水,写出了水的 特点, 运用了 的描写方法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选自论语十则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复何及选自诸葛亮集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温故而知新故传不习子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方面来告对比阅读二甲余幼即嗜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对比阅读四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两篇文章作者都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大师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甲】 【乙】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②舍 鱼 而 取 熊 掌 者 也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5.两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提出的方式有何不同? 【甲】文 【乙】文 6.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的异同 7.有人认为现在社会安定详和,经济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过时了.请谈谈你的认识 对比阅读五 【甲】 世有伯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甲】文作者是 【乙】文选自《 》 2.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①才美不外见 通假字: 通 含义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选自论语十则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复何及选自诸葛亮集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温故而知新故传不习子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方面来告对比阅读二甲余幼即嗜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②曾益其所不能 通假字: 通 含义 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每句只标一处) ①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②饿 其 体 肤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5. 【甲】 【乙】两段文字都谈了有关人才的问题, 【甲】段认为: 【乙】段认为: (用自己的话概括) 6.①结合【甲】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假如你还未成为”千里马” ,你该做些什么? ②根据【乙】文内容,补全下列对联 上联:历经忧患成大器 下联: 对比阅读六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乙】 至于负者歌于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 【甲】文出自课文《 》 , 【乙】文出自课文《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 (2)临溪而渔 渔: 3.解释下面的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4.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 )( )( ); ( )( )( )(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5. 【甲】 【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他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6. 【甲】言语中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遂与外人隔绝” ,有的教材解释说”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你认为这样的解释是否合理?为什么? 对比阅读七 【甲】 《爱莲说》(内容详见课本) 【乙】 《陋室铭》(内容详见课本) 1. 【甲】文作者是 (朝代)的哲学家 (人名), 【乙】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 2.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节奏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停顿三次)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停顿二次)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选自论语十则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复何及选自诸葛亮集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温故而知新故传不习子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方面来告对比阅读二甲余幼即嗜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亭亭净植 植: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3)惟吾德馨 吾: (4)何陋之有 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5. 【乙】文有两处使用了虚、实相结合的写法,分别写出 第一处实写: 虚写: 第二处实写: 虚写: 6. 【甲】文作者写”莲之爱”时又列举”菊之爱”和”牡丹之爱” ,采用的是什么写法?目的是什么? 7.请分别写出【甲】文赞美莲高贵品质的句子和【乙】文中画龙点睛地揭示文章中心的语句 【甲文】 【乙文】 8. 【甲】中”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哪位诗人?写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的题目和诗中的名句 9.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
对比阅读八 【甲】 《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醉翁亭记》若夫日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微斯人,吾谁与归. 云归.而岩穴瞑 (2)不以.物喜 醒能述以.文者 2.翻译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 在景物描写方面, 【甲】 段主要从空间上进行描写, 突出了洞庭湖的 特点, 【乙】段主要从时间上进行描写,突出了醉翁亭周围 的特点 4.根据文意,说说【甲】段中”二者之为”所包含的内容及【乙】段中”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内容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5.范仲淹的”后天下之乐而乐” ,欧阳修的”与民同乐” ,激励了无数的有志之士,请写出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选自论语十则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复何及选自诸葛亮集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温故而知新故传不习子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方面来告对比阅读二甲余幼即嗜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一位与他们有类似思想的人物及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对比阅读九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 ;亲小人,远贤臣,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理性 ―― 《诫子书》 [注释](1)淫慢:漫不经心,浮泛 (2)险躁:心境险恶躁动 (3)理性:陶冶性情 1. 把【甲】文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晓.畅军事 (3)亲贤臣,远.小人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说说下面句子中“以”字的用法或意思 (1)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2)静.以修身 4.用原文填空: 【甲】文段,是诸葛亮出师之前给年幼君主所提的中肯建议,其核心是 。
【 乙 】 文段 是 诸 葛 亮 告 诫 儿 子 的 家 书 , 其 对 儿 子 要 求 的 核 心是 5.葛亮在向后主举贤荐能、阐明为君之道时反复提到先帝其用意是什么? 6.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反复强调“静” ,那么“静”对修身治学有何意义呢?请你联系实际谈一谈 7.20XX年 4 月 13 日, 《三秦都市报》刊登了《老教授上书建议中学课本停用<出师表>》的消息西安市委党校的历史学教授胡觉照认为应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以华歆的《止战疏》代之理由是华歆的治国主张主要是重农非战而诸葛亮只是因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要报恩于刘禅,表现出的是一种愚忠而且,诸葛亮是穷兵黩武,没有形成科学的战争观,缺乏对战争两面性的认识,很容易误导初中生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报纸纷纷发表评论文章,胡觉照的博客也迅速串红你对此有何评价?请写一篇简短的贴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比阅读十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选自论语十则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复何及选自诸葛亮集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温故而知新故传不习子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方面来告对比阅读二甲余幼即嗜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出师表》 ) 【乙】范文正尝言: “史称诸葛亮能用度外人①用人者莫不欲尽②天下之才,常患近已之好恶③而不自知也能用度外人,然后能周④大事 (沈括《梦溪笔谈》 ) 注:①用度外人:任用跟自己疏远的人用度:任用②尽:搜罗用尽③常患近己之好恶:常常犯人用迎合自己好恶的人的错误④周:成全 1. 解释下面用语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中道崩殂..( ) ②恢弘..志士之气 ( ) ③臣本布衣..( )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③能用度外人,然后能周大事 3. 【乙】文中“范文正”指的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4. 从【甲】文中看,蜀国当时处于怎样的政治形势?(用原文回答) 5. 【乙】文中所说“诸葛亮能用度外人”印证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关系到“前汉”“后汉”兴亡的两句话: “ , ” 6. 【甲】 文作者主张 “开张圣听” 的目的是什么 (答原文) ?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①目的: ②借鉴意义: 对比阅读十一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①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②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1. 【甲】 、 【乙】两文的作者都是宋代文学家 2. 两文都借了同一个事物 来抒怀,请默写出文中空缺的语句 3.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一处) ① 遂 至 承 天 寺 ② 不 知 天 上 宫 阙 4.解释下列句子的加点词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②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③琼.楼玉宇 琼: ④欢饮达旦.. 达旦: 5. 请找出【甲】文中抒写作者心情和感受的句子,并分析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选自论语十则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复何及选自诸葛亮集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温故而知新故传不习子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方面来告对比阅读二甲余幼即嗜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6. 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对比阅读十二 【甲】余幼时即嗜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尽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 zhǎ n)粥不充,日昃(zè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宋名臣言行录》 1.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各标两处) ① 又 患 无 硕 师 名 人 与 游 ② 余 则 缊 袍 敝 衣 处 其 间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寓.逆旅 ③辄.以水沃面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③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甲】 【乙】两文都写了求学的经历,概括说出两段文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请各写出两点) 相同点:① ② 不同点:① ② 5. 【甲】 【乙】两文都有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最打动你的是哪一处找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 6. 读完他们的故事,掩卷长思,无论是【甲】文的宋濂还是【乙】文的范仲淹,都凭借过人的意志,在跨越重重磨难后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让我们把深深的思索汇成一份精神的答卷,写一段关于“磨难与成功”的人生感言献给他们 (不少于 50 字) 7. 【甲】 【乙】两文的内容都在写勤奋,请写出一句勤奋学习的名言 对比阅读十三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乙】叶廷珪①云: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②,怠以为枕。
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不无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赀③,不能尽传写④,间○5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初潭集》 注释: (1)[ 硅] 读 guī,同“圭” (2)[ 诒(yí)口 ] 嘴里觉得香甜 (3)[ 赀] 同“资” (4)[ 传写] 辗转抄写 (5)[ 间] 分 (6)[ 钞] 同“抄 ”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选自论语十则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复何及选自诸葛亮集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温故而知新故传不习子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方面来告对比阅读二甲余幼即嗜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援.疑质理 ②俟.其欣悦 ③卒.或有所闻 ④余幼嗜.书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 3.【甲】文是从哪些方面写作者求学经历的? 4.【乙】文中形象表现“嗜书”的语句是“ , ” 5.【甲】 【乙】两个文段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6.读了【甲】 【乙】两段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对比阅读十四 【甲】 《送东阳马生序》 【乙】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以 是 人 多 以 书 假 余 2.【甲】 【乙】两文立意的共同点是什么?从前辈和晚辈的传承关系看,此二文的写作动机使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3.用自己的话写出【甲】文作者少年时求学的艰难及其面对艰难的态度。
4.谈谈你读了这两篇文章后所受到的触动 对比阅读十五 【甲】既加冠……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乙】林尽水源……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1. 【甲】 【乙】两文都是“序” , 【甲】的作者是 朝 【乙】的作者是 朝的 2.解释下面用语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 ②援疑质理 质: ③阡陌交通 阡陌: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②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乙】文中的“豁然开朗”很自然地让我们联想到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诗句: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选自论语十则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复何及选自诸葛亮集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温故而知新故传不习子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方面来告对比阅读二甲余幼即嗜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 4.【乙】文中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 (1)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3)人们生活 6.在【甲】文中“先达”和“余”都是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请你选择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选自论语十则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复何及选自诸葛亮集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温故而知新故传不习子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方面来告对比阅读二甲余幼即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