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语》论仁详案.pdf

4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9718783
  • 上传时间:2018-05-1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5.58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论语》论仁详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悟和理解儒家“仁”的思想的内涵2、对儒家“仁”的思想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3、培养学生“仁”的品质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论语》的相关篇章,体悟“仁”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让学生切实受到“仁”的思想的感召,也力争做一个仁德之士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自主- 合作 - 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据统计,《论语》 20 篇中就有16 篇论及“仁” (仅《为政》、 《乡党》、《季氏》、《先进》四篇中没有仁字),而其出现的次数,共计有110 次之多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论语》中“仁”的思想PPT展示第 2页】【板书课题】《论语》论“仁”【讲解】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如果君子没有了仁德的品质,他如何称得上君子呢?可见,孔子将仁作为判别人是不是君子的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孔子毕生坚持仁德的思想,也竭力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鼓励国民忠君爱国、报效国家PPT展示第 3页】【讲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所谓志士仁人,就是指有理想、有抱负、立志为国家的建设和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无求生一害仁”,就是:要有、要追求活着的时候不做有害国家利益、有损自己信仰的事;“有杀身以成仁”,就是:要有、要追求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用以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自己的信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可见,“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儒家的基本概念,以至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而不同篇章中的“仁”也大都具有不同的含义,它渗透于学习、做人、生活等各个方面,且相互交织贯穿影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PPT展示第 4页】我们本节课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什么是“仁”,如何理解“仁”;二、“仁”的根本是什么?三、怎样去修养“仁”的品质?一、什么是“仁”【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你是怎么理解仁的啊?或者说你由仁字都想到了那些词语?找个同学来简单谈一谈回答】略总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对仁都有一些自己的独到的看法那我们看看古人是怎样理解“仁”的PPT展示第 5页】2 许慎《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两人之间相亲相爱就是仁《礼记》也说:“上下相亲谓之仁长辈与晚辈之间、上司与下属之间的相互亲近和尊重就是仁这说明古人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这是古人对“仁”直观的定义但是很显然,这种定义远远不能概括儒家仁的丰富的内涵。

      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孔子是怎样理解仁的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樊迟,这个人可以说非常好学上进,他经常向孔子提问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这里的小人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卑鄙小人的意思,而是说樊迟目光短浅,志向不高,我让你来是学修身治国劳心的大道的,你却跑来问过种庄稼这些劳力的事,孺子不可教也但是樊迟并非只是关注种庄稼这些小事,他也曾经向孔子咨询过三次高深的大道,三次向孔子问“仁”PPT展示第 6页】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 ( 《颜渊》)樊迟第一次问仁,孔子和直接了当的回答了“爱人”两个字,也许孔子认为一心想学种庄稼的樊迟资质欠佳,就只是给了个最简单的回答在得到了孔子的回答后,樊迟似乎很困惑,难道“仁”真就这么简单吗?我们说最简单的其实也就是最难理解的,众所周知的事情你未必真的理解 所以樊迟很困惑,没搞懂仁的意思他就第二次跑去向孔子问仁樊迟,, 问仁子曰: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雍也》)这一次孔子的回答相比第一次“爱人”的总括性回答来说,要具体的多了,而且可操作性也更强了那我们来看看有没有同学能够理解这句话啊?【回答】略这位同学的理解大概差不多。

      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德的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总是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如果说第一次“爱人”是一个愣头愣脑的回答的话,这一次的回答就切实可行得多了,所以后人范仲淹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典型的是受孔子“先难后获”思想的影响这种“先难后获”的故事在历史上有很多,这里给大家简单讲一个正面一个反面的例子故事:东汉大叔将军冯异与后唐开国君王李存勖)樊迟对仁的兴趣逐渐高涨,他又第三次跑去向孔子问仁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 《子路》)这一次孔子从具体的生活做法中对仁进行了讲解,平时处事时要谦恭,做事情时要恭敬,对待别人要忠诚,这三种品质,就算到了遥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也不可废弃,那么这样,你也可以说是一个仁德的人了要不说孔子怎么是一个圣人呢,他三次对樊迟的回答,每次的角度都不一样,而是根据樊迟的理解选取了不同的回答,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PPT展示第 7页】孔子也从反面论述了不是仁德的情况,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 ( 《学而》)花言巧语,假装和颜悦色,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几乎都是伪善的孔子从正面对仁进行了解释,同时也给出了判别仁德的标准。

      总结】一言以蔽之, “仁者,爱人 ”这是孔子对仁下的最高的定义,要成为仁德之人,首先要爱其他人,所以儒家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后来孟子的仁民爱物,墨子的兼爱几乎都是从孔子“仁者爱人”这里生发出来的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儒家的仁,那就是:与人为善,与木为春,与世为爱二、 “仁”的根本【过渡】“仁”这个儒家的最高道德规范,那么,它立足的根本点是什么呢?【PPT展示第 8 页】(一)孝悌是仁的根本3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学而》)善事父母是为孝,敬事兄长是为悌,孝悌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孝悌之人,是不会轻易犯上作乱的,因为他们心里时刻挂怀着他的家人,所以有子说,孝悌是仁的根本仁的根本是孝悌,那孝的关键优势什么呢?【PPT展示第 9 页】(二)孝道的关键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认为犬马都能够供养侍奉父母,如果我们心里对父母没有敬重之心,那我们跟犬马又有何区别呢?另一种理解是犬马我们都在蓄养,如果我们心里对父母没有敬重之心,那在我们心中,父母与犬马有何区别呢?这两种理解从不同的解读诠释了,孝道首先在于“心敬”,如果只是给父母物质财富的满足,是不能称为孝的,就算物质条件不能满足,只要心里时时刻刻想着父母,,这同样能称为孝。

      所以孝的关键在于“敬” PPT展示第 10 页】孔子对这种“敬”也做了具体的说明,那就是“无违”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 《为政》)对父母的敬首先表现在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不要去顶撞他们,他们在世时,要以礼奉养,他们去世后,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对父母的孝要做到合心合情合礼试想,如果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敬重都不爱,他还会去敬重谁爱谁呢?【PPT展示第 11 页】孟子对孔子的的这种观点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孟子说: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孟子 ?尽心章句上》 )孟子认为先对自己的双亲敬爱,其次才能对世人仁德,进而才能爱世间万物,由孝到仁再到博爱,这是一理相称的,也是符合人类的基本的情感的庄子也指出“爱人利物谓之仁”,也是对这种观点的一个补充总结】仁的根本在于孝悌,而孝的关键在于心敬父母,这里的父母其实也可以放大说是世间的人,也就是说,人生在世,你首先得对别人敬重,然后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仁德的人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仁德”的人呢?孔子也对此做了具体的指引。

      三、怎样修养“仁”的品质【PPT展示第 12 页】(一)克己复礼就能做到仁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 《颜渊》)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要领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同学们,你们有做到克己复礼吗?我想很多同学在别人面前基本都能够做到克己复礼,但是当你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当你失去了别人监督的时候,你还会那样嘛?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不是看他在人前是怎么样的?而要看只有一个人时,他会怎么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慎独”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克己复礼的典型,也就是坐怀不乱的故事故事略,鲁国柳下惠坐怀不乱)(二)涵养美德4 【PPT展示第 13 页】此外,要想成为君子,还必须要涵养自己的美德如果说前边讲到的“爱人”是实现仁的纲要的话,那么这里的几种美德就是具体的细目了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一个人做到了刚强果毅淳朴少言,才会慢慢的接近仁德可见修炼仁德并不容易那怎样才算真正的仁呢?孔子进而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 《阳货》)恭敬、宽厚、诚信、聪慧、恩惠,具有了这五种品质的人,才算是真正仁德的人这样就把仁德给他具体的细化了,可操作性也就更加强了三)博爱众生【PPT展示第 14 页】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雍也》)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PPT展示第 15 页】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孔子说:“自己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的事情, 就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此句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能改成改成”己所欲,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四)为仁贵在坚持【PPT展示第 16 页】当然,修养仁的品质还需要我们长久的坚持,一日曝十日寒是断不能成就仁德的孔子说:“,,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里仁》)君子就算在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都是不会违背仁德,就算生活困顿,颠沛流离都不会违背仁德曾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四、总结【PPT展示第 17 页】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离我们远吗?我想要仁爱的时候,念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爱充满了我希望这一句话,是孔子越过两千年流光,说给我们每一个子孙后人的就在今天, 就在此刻,就是我们每一颗心对自己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当你真正信任了这件事的时候,仁爱就在这一刻,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被仁爱充满,我们跟这个世界都会变得更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