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岳阳楼记》的经典化过程.docx
9页论《岳阳楼记》的经典化过程 口叶宽(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内容摘要】《岳阳楼记》如今是得到读者一致认可的文学经典,但其经典化的道路却颇为曲折,许多文学批评家对它的阐释各执一端考察后人对《岳阳楼记》的接受,分析其作为文学经典的形成历程,可以更为深刻地领会这篇杰作的内涵,了解经典的内在特质关键词】岳阳楼记;文学经典;文体;思想境界作者简介】叶宽,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代文学文学经典本质上是集体审美理想的表现,其基础是文本的固有意义,有赖于批评家的评论与推荐,更取决于读者大众的广泛接受与一致认同文学经典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些作品自问世以来便被公认为经典,有些作品经典化的过程发生了断裂即使是公认的经典之作,不同时代的读者也会做出不同角度的分析与阐释通过《岳阳楼记》的接受史,分析其作为文学经典的形成历程,既可对其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又能通过各个时代的审美取向及其共通之处来研究经典的本质一、文体归属分析“第一读者”往往是文学经典形成最重要的一环他们距离作者的时代较近,见解更具权威性,对后来的接受流向产生重要影响,其后的接受者在阅读原作的同时,也吸收了“第一读者”的判断。
范仲淹的好友尹洙、欧阳修是最早对《岳阳楼记》做出批评的学者,着眼于《岳阳楼记》的文体特征,并未视之为经典尹洙以“传奇体”评论《岳阳楼记》:“文正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尹师鲁读之,日:《传奇》体耳!《传奇》,唐裴铏所著小说也《岳阳楼记》中的“若夫淫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两大段,辞采繁缛华丽,并非接续汉魏古风,而是接近唐代传奇的语言风格,与崇尚古淡简练的古文大异其趣,尹洙是把作为专书的《传奇》扩大为传奇文体风格欧阳修对《岳阳楼记》评价也不高:‘文正《岳阳楼记》,精切高古,而欧公犹不以文章许之欧阳修同样针对的是《岳阳楼记》中笔法精细曲折,文字浮艳华美的小说气,“病其词气近小说家,与尹师鲁所议不约而同”尹洙、欧阳修的观点应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学观念上寻找原因尹洙师从穆修,以治《春秋》著称于世,崇尚“简而有法”欧阳修在《尹师鲁墓志铭》中评价说:“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范仲淹评论尹洙文章也说:“师鲁深于《春秋》,故其文谨严,辞约而理精欧阳修作文则是深受尹洙启发,二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重要人物,对《岳阳楼记》的批评集中在文体特征上宋代古文运动兴起之时,主要在于提倡古文写作的风气,创建古文的写作范式,标举正统的古文观念。
宋人论诗文,又多以辨明文体为首要的原则,王安石以为“先体制而后工拙”,张戒认为:“论诗文当以文体为先,警策为后所谓“传奇”‘小说”是批评《岳阳楼记》采取文人轻视的俗体,从尊体的立场出发,反对古文创作超出自身的体制实际上,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已接受了传奇的影响其作品《毛颖传》《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兼用小说笔法,行文有波澜变化宋代古文运动先驱柳开谈论古文作法时也说:“古文者……在于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是谓古文也尊体和破体的斗争贯穿古文发展的始终,一方面文体分类日益精细,要求作者严守各类文体的体制规定,充分表现该文体的审美特性;另一方面,以破体作为创作准则,有意打破某种文体的固定格式和写作惯例,综合运用其他文体创作特性和表现手法,拓展文体的表现功能与审美特性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即是有意打破古文常体,吸收其他文体的特征,唯其如此,才能推动古文艺术的发展尹欧二人对《岳阳楼记》的批评并没有妨碍后人给予适当的评价,随着认识的加深,后世接受者自觉地修正了前人的看法,开始为《岳阳楼记》正名陈振孙评尹洙之语说:“尹师鲁初见范文正《岳阳楼记》,日:‘《传奇j体尔!’然文体随时,要之理胜为贵,文正岂可与《传奇》同日语哉!盖一时戏笑之谈耳。
南宋时科场时文流行,时人多以便于科考创作为标准来评价古文《岳阳楼记》思理醇粹,持论甚高,完全符合科场应试的要求举子以《岳阳楼记》为范文,强调自出新意,有助于在千篇一律的科场文章中脱颖而出南宋的古文选本大多为当时举业而作,谢枋得的《文章轨范》即是取“古文之有资于场屋者”,且“标揭其篇、章、句、字之法”,是当时极为流行的选本《岳阳楼记》入选此书,既有助于文章的广泛传播,又反映了它在文人心目中地位的提高文学作品意义上或形式上的某种复杂性对于后人的诠释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其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自尹欧以来,接受者对于《岳阳楼记》的文体归属多有争议,其原因是范仲淹打破文体间的种种局限,将各种文体互相融合,造成了辩识的差异范仲淹是赋体名家,《岳阳楼记》文中“用对语说时景”,句式多用骈偶,文辞注重藻饰铺陈,与赋体相类明人孙绪就说:“范文正公《岳阳楼记》,或谓其用赋体,殆未深考也此是学吕温《三堂记》体制,如出一轴孙绪本人并不赞同这一说法,但当时必有部分读者认为《岳阳楼记》属于赋体金圣叹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中间悲喜二段,只是借来翻出后文忧乐耳,不然,便是赋体矣一肚皮圣贤心地,圣贤学问,发而为才子文章金圣叹同样认为如果没有后文的忧乐议论,那么以铺陈描写为主的中间二段则属于赋体。
《岳阳楼记》首尾乃单句散行之文,中间则多用偶句,整整相对这种结构特点使得后世众多文人将其归入骈文的范畴近人高步瀛评日:“此文坊本多选之,其中两段写情景处,殊失古泽,故或以为俳然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实为千古名言故姚选不取,而《杂钞》录入也俳语为骈文代称,姚鼐《古文辞类纂》不选《岳阳楼记》,正是因为语句对偶骈俪,形式出奇弄巧,不能纳入正统的古文范畴由于《岳阳楼记》在表现形式上融合诸体,具有复杂性与模糊性,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阐释空间,因而得到后世评论家的一致重视而各种解释的冲突也提高了读者对它的兴趣,变相地抬高了它的地位文学经典的成就最终要得到广大读者的接受与认同,批评家规定了对经典的认知,读者大众的广泛接受与一致认同才是经典形成的必要条件虽然对文体归属颇多争议,明清时的文章选本往往将《岳阳楼记》视为古文典范,作为必选篇目,如蔡世远《古文雅正》、吴调侯、吴楚材《古文观止》、林云铭《古文析义》、过洪《古文评注》、浦起龙《古文眉诠》、王庭震《古文集成》、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唐德宜《古文翼》等选本都选人此文随着选本的广泛流传,读者日益增多,其经典地位也得到确立到了近代,《岳阳楼记》入选高中语文课本,使得它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进一步扩大了它的接受范围与实际影响。
二、思想境界认同文学经典能高度概括出某种思想,表现出人类共通的心理,引发后代读者的共鸣宋代记体文章往往题小境大,人手仅为一景一物,“立意高远,所谓‘必有一段万世不可磨灭之理”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写到普通人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逢阴则悲,遇晴即喜之时,已经是不局限于一地一楼的感慨,末尾奇峰突起,作者借古仁人之心另出新意,其行文重心由记述描写转向说理抒怀,表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境界后人对《岳阳楼记》的评价也往往略过前文的叙述描写,而集中在文末范仲淹个人情怀的表现上从《岳阳楼记》体现的思想境界认识其价值,是后世的接受主流宋代是一个理性思考的时代,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更加冷静、理智和脚踏实地,往往于诗文中以平和的心态洞察万物,反观自我,追求心胸坦荡、襟怀洒脱的人生境界滕宗谅谪守巴陵郡时,后人记载其言行:“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什,特为酸楚,极有不能自遣者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悯己伤志,固君子所不免,亦岂至是哉!”滕宗谅因迁谪而郁郁不平,行为多有狂放之气所反映出的消沉、悲切的人生态度素为宋人所不喜,因此范仲淹作文有规劝开导之意。
范公偁谈及《岳阳楼记》的创作缘由时说:“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同为理想破灭的失意之人,范仲淹胸中自有块垒难消,唯其时时以天下万民为念,明了一己之悲喜不能与天下之忧乐相提并论,故能造就出如此博大坦荡的胸襟怀抱,不因时节变化而动摇性情,不以仕途沉浮而改变志向,不沉溺于外物变迁、一己得失带来的喜怒哀乐之中楼昉评此文说:“首尾布置与中间状物之妙不可及矣,然最妙处在临遣一转语,乃知此老胸襟宇量直与岳阳洞庭同其广大楼昉一语道破天机,正是宋人对怡然自得、淡泊自然的人生境界的强烈追求,才导致了对《岳阳楼记》主题的独特见解五代乱离之世,士人汲汲于功名利禄往往不顾名节直至宋初,士风浇薄、道德沦丧的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变而范仲淹挺身而出,在朝廷犯颜直谏,砥砺名节;在地方保土安民,造福一方正因为他长期身处下层,目睹盛世背后,隐忧重重,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若圣人不问世事,君子自保其身,那么谁来理这人间不平?因此在他[来自wWW.lw5u.coM]执政后倡言改革,力图革新政治,救国救民。
即使在新政失败后受贬谪之祸,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记载范仲淹生平言行时就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来自wwW.lw5U.com]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在写作此文之前,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和超越个人得失的胸怀就常常在范仲淹心中闪现,才能于不经意间自然流露笔下这种高尚伟大的人格境界具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引起后人的共鸣苏轼与范纯仁文称:“吾闻之乃烈考日:‘君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圣人复起,不易斯言卿将书之绅,铭之盘盂,以为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欤!”这虽为苏轼对范纯仁请辞的官方回复,也可视为苏轼自励之辞面对如此高洁、磊落的灵魂,后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朱熹评说历代人物,“予尝窃推易说以观天下之人……于汉得巫相诸葛忠武侯,于唐得工部杜先生、尚书颜文忠公、侍郎韩文公,于本朝得故参知政事范文正公此五君子,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而独发高议,忧君爱国,宰相之文清人蔡世远《古文雅正》云:“前半设局造句,犹是文人手笔末段直达胸臆,非文正公不足以当之……尧、舜君民之念,无日不存於中心,事如白日青天,公诚绝伦超群也。
《古文观止》云:“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以圣贤忧围忧民心地,发而为文章,非先生其孰能之人因文显,文以人传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立身处世的原则与信念,感动了后世无数的读者,《岳阳楼记》所反映出范仲淹崇高、伟大的人格境界,是《岳阳楼记》为后人推尊为经典的主要原因二、结语经典形成于当时和后代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之中,经典化的过程也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史正是因为读者的多元接受角度,导致了当时和后代对经典判断标准的不一致,文学作品在某些时代颇受批评,在某些时代则备受推崇所谓的‘文学经典’以及‘民族文学’的无可怀疑的‘伟大传统’,却不得不被认为是一个由特定人群出于特定理由而在某一时代形成的一种建构”正足在这种历史建构过程中,某些文学作品一步步登上了经典的宝座,《岳阳楼记》正是其中的典型在对《岳阳楼记》经典化过程的研究中,可以更为深刻地了解这篇杰作的内涵,以及成就文学经典的重要因素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而元好问则全方面地推许范仲淹的一生事业,“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
在朝廷则又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