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的故事:苏步青的故事.docx
8页科学家的故事:苏步青的故事的数学大师苏步青,自1931年3月应数学家陈建功之约,载着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理学博士荣誉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训导长和教务长至1952年10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才有点不太情愿地到了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后任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他曾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心副主席等职 回望苏步青的百年人生路,也是坎坷泥泞,故事多多,今选几则以慰读者 故事一 公元1902年9月23日,那是一个一般的日子,可对祖辈从福建同安逃荒到浙江平阳带溪村的苏祖善家来说,那是一件难得的大喜、大吉的日子真是老天有眼,天官赐福苏祖善家添了一丁,夫妻俩笑得合不拢嘴,最终有了世代务农的“接班人”可苏祖善夫妻俩从未上过学,尝够没有文化的苦,望子成龙心切,于是给儿子选取“步青”为名,算命先生还说上一番好话,以“步青”为名,将来定可“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名字究竟不是“功名利禄”的天梯。
正值同龄人纷纷背起书包上学的时候,苏祖善交给儿子的却是一条牛鞭从今,苏步青头戴一顶父亲编的大竹笠,身穿一套母亲自缝的粗布衣,赤脚骑上牛背,鞭子一挥,来到卧牛山下,带溪溪边苏步青家养的是头大水牛,膘壮力大,从不把又矮又小的牧牛娃放在眼里有一次,水牛脾气一上来,又奔又跳,把苏步青摔在刚刚砍过竹的竹园里真是老天庇佑,他跌在几根竹根中间,未有皮肉之苦,逃过一劫 放牛回家,苏步青走过村私塾门口,常被琅琅的书声所吸引有一次,教师正大声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他听后,就跟着念了几遍此后,他竟记住了顺口溜,放牛时当山唱歌 苏祖善常听儿子背《三字经》、《百家姓》,心存怀疑有一次,正好观察儿子在私塾门口“偷听”,为父的心最终动了,夫妻一合计,打算勒紧裤带,把苏步青送进了私塾 故事二 9岁那年,苏步青的父亲挑上一担米当学费,走了50公里山路,送苏步青到平阳县城,当了一名高小的插班生从山里到县城,苏步青大开眼界,什么东西都新颖他第一次看到馒头里有肉末,常用饭票换成钱买“肉馒头”吃一个月的饭票提早用完了,只好饿肚子他见到烧开水的老虎灶,也觉得好玩,把家里带来的鸡蛋掷进锅里,一锅开水变成一锅蛋花汤,烧水工看到气极了,揪住他打了一顿。
苏步青成天玩呀、闹呀,考试时常坐“红交椅”,到期末考试,他在班里得了倒数第一名可是,他的作文写得还不错,私塾里的“偷听”,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作文打了一点根底然而,语文教师越看越不信任,总认为苏步青的作文是抄来的因此还是批给他一个很低的分数这样,更激发了他的牛脾气,教师越说他不好,他越不好好学,一连三个学期,都是倒数第一名同学和教师都说他是“笨蛋” 有一次,地理教师陈玉峰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一个小故事:“牛顿12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个同学蛮横无理地欺侮他,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他疼得直打滚那个同学身体比他棒,功课比他好,牛顿平常很怕他但这时他忍无可忍,跳起来还击,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揿在墙上那同学见牛顿发起怒来如此威猛,只好屈服牛顿从这件事想到做学问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把它制服他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不久成绩跃居全班第一,后来成了一个宏大的科学家 苏步青见陈教师不批判他,还给他讲故事,心里很感谢陈教师见他垂着头,摸摸他的头后说:“我看你这个孩子挺聪慧嘛,只要肯努力,肯定可以考第一名又说:“你爸爸、妈妈累死累活,省吃俭用,盼望你把书念好。
像你现在这样子,将来拿什么来报答他们?”苏步青再也抑制不住心灵的震撼,泪水像断线的珍宝淌在自已的胸前,第一次感到自己做错了事此后,他完全变成了懂事的孩子,不再贪玩,刻苦读书,到期末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 故事三 温州的浙江省立第10中学的一堂数学课,把苏步青引向通往数学王国的路从日本留学回温州的杨教师在上数学课时,带着忧国忧民的真情:“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仰仗船坚炮利,对我国豆剖瓜分,鲸吞蚕食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急迫在眉睫为了救亡图存,必需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进展科学,必需学习好数学杨教师的话,打动了苏步青的心从今,他的兴趣从文学向数学转移有一次,苏步青用20种不同的方法证明白一条几何定理校长洪泯初得知后,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学习,将来送你留学到苏步青中学毕业时,洪校长已调到北京训练部任职,但他仍关怀苏步青的学习,寄来了200元资助苏步青留学 1919年,17岁的苏步青买了一张去日本的船票,余170元钱要维持3个月的生活,实在很困难他每天只能吃两餐饭,无钱请日语教师,只好拜房东大娘为师最终他用流利的日语答复了主考官的提问,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学校——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
1924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师从几何学家洼田忠彦教授1927年,大学毕业后,他又在课余卖报、送牛奶、当杂志校对和家庭教师,用所挣得的钱做学费,免试升入该校讨论生院做讨论生并以顽强的意志,刻苦攻读,接连发表了41篇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方面的讨论论文,开拓了微分几何讨论的新领域,被数学界称作“东方国度上升起的绚烂的数学明星”1931年3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荣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成了继陈建功之后获得本学位的其次个外国人此后,国内外的聘书像雪片似的飞来,苏步青一一谢绝由于两年前陈建功获理学博士位时,曾约苏步青到条件较差的浙大去苏步青说:“你先去,我毕业后再来让我们花上20年时间,把浙大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的数学系……”这也许就是苏步青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不愿离开浙大的情缘 走上工作岗位后,苏步青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了令世人叹服的光芒业绩,除做讨论生时发觉的四次(三阶)代数锥面,被学术界誉称为“苏锥面”外,后在“射影曲线论”、“射影曲面论”、“高维射影空间共轭网理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等方面都取得世界同行公认的成就,特殊在的戈德序列中的其次个伴随二次曲面被国内外同行称为“苏的二次曲面”。
他还证明白闭拉普拉斯序列和构造(T4),被世界学术界誉称为“苏(步青)链”因此,德国数学家布拉须凯称苏步青是“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欧美、日本的数学家称他和同事们为“浙大学派”确实,自1931年到1952年间,苏步青培育了近100名学生,在国内10多所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有5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连解放后培育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学生在复旦数学讨论所,苏步青更有谷超豪、胡和生和李大潜高足,形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见可喜现象 故事四 “七七”事变后,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在这国难当头,举校西迁时,苏步青接到一封加急电报:岳父松本先生病危,要苏步青夫妇去日本仙台见最终一面苏步青把电报交给妻子说:“……你去吧,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苏步青妻子苏松本说:“我跟着你走但因妻子刚分娩不久,不能随行内迁,苏步青把妻子送平阳乡下避难,直到1940年暑假,由竺可桢校长特批一笔路费,才将妻子和女儿接到湄潭 在湄潭的日子里,师生的生活极其艰难,大学教授靠工资也难以糊口苏步青买了一把锄头,每天下班回家或休息日,就开荒种菜,有一次,湄潭菜馆蔬菜馆供给不上,就从苏步青菜地里要去几筐花菜。
还有一天黄昏,竺校长来到他住的破庙前,观察苏步青正挑水种菜,苏松本背着儿子烧饭细心的竺校长见锅里全是萝卜、地瓜干,就问苏步青苏步青解释说:“我家孩子多,薪水全拿来买米也不够吃地瓜干蘸盐巴,我们已吃了几个月了竺可桢惊愕了于是,他特许苏步青两个读中学的儿子,破例吃在中学、住在家里(由于苏家拿不出被褥)的特别待遇 生活上的困难每况愈下,苏步青的一个小儿子因养分不良,出世不久就死去了苏步青把他埋在湄潭的山上,在小石碑上刻着“苏婴之冢”几个字然而,生活上的困难吓不倒有意志、有毅力的人,浙大的教学和科研依旧有条不紊地进展苏步青也是带着困难走上讲台的当他回身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形时,学生们就会谈论苏教师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的补丁,还有*上的“螺旋形曲线”!晚上,苏步青把桐油灯放在破庙的香案上写教材,最终用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了《射影曲线概论》一书1994年夏,笔者有幸在青岩看到苏步青迁徙途中住过的小庙,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令人难以忘记 故事五 1972年12月7日,苏步青的学生、数学家张素诚,因《数学学报》复刊之需,访问各地数学家,到上海理应访问苏教师,没想到苏老所赐的《射影几何概论》(英文版)一书上,别开生面在扉页题了一首诗: 三十年前在贵州, 曾因奇异点生愁, 如今老去申江日, 喜见故人争上游。
这不仅打破常人的题词俗话,把师生之情和盘托出,又足可看出苏老诗艺的超群,文学功底的深厚了 很多人都知道苏步青是数学大师,却不知道他还是位文学大师,写作大家和诗人他从小热爱古诗文,13岁学写诗读初小时常骑在牛背上诵读《千家诗》等几十年来,他与诗为伴,与诗书同行,每次出差,提包里总放一二本诗集,如《杜甫诗选》等苏步青不仅读诗,更有作诗兴趣,几十年笔耕不辍,写了近千首诗作在他96岁高龄时,北京群言出版社出版了《苏步青业余诗词钞》,共收近体诗444首,词60首,由苏老手写影印,其中1931~1949年早期作品191首,内有词47首从中我们可以领会苏老60年间的学术生涯和诗书技艺折射的光线,富有时代气息,给人以诸多的启迪 回想浙江大学内迁湄潭时期,他和数学大师钱宝琮等创设湄潭吟社,在生活极度困难下,自费出版了《湄潭吟社诗存第一辑》,内收各家诗词约100首在国难当头日子里,诗人们品茶吟诗,或切磋教义,或评论时局,其忧国思乡,愤世嫉俗之情常流露于笔端 1944年,苏步青以“游七七亭”为诗题作一诗: 单衣攀路径,一杖过灯汀 护路双双树,临江七七亭。
客因远游老,山是家乡青 北望能无泪,中原战血腥 这是苏步表以物寄情,对家乡沦落和祖国山河破裂的思念和人民奋起抗战的歌颂,爱国忧世之情自心中汩汩流出 苏步青的诗艺超群,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诗意境高远,笔调清爽,常用典故,富有哲理 读了苏步青的很多诗,不仅使人感到苏老常对后学谆谆教育“金字塔”般根底之重要,文理相通之亮点他几十年如一日,巧用自称“零头布”(零碎时间)来学习和讨论,这些永留人间的好诗词,不就是苏步青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佐证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