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海洋地质复习1.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453870542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14.02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名词解释:1、 大陆架:大陆架是指低潮线以下,向海延伸的环大陆的平坦地带,外缘有坡折,常以比 较显著的一个坡折带为大陆架外缘,其水深小于550m大陆架平均宽度为75km,平均坡 度为0°07‘,内部平均水深为60m,外缘平均水深为130m,大陆架总面积约为 2.7x107km2,约占海洋总面积的7.5%2、 大陆坡:位于大陆架向洋一侧,坡度较陡(3° - 6°),宽数十-数百公里,为陆架外斜 坡大陆坡是大陆基面和海洋基面之间巨大而复杂的斜面,地壳性质为大陆和大洋地壳之 间的过渡性地壳,或称大陆型和次大洋型地壳3、 大陆裙:位于大陆坡与深海平原之间的、向海缓斜的巨大楔状沉积体,又称大陆隆常 由许多海底扇复合、改造而成大陆裙上部坡度稍陡,下部较缓,平均坡度为0.1°〜 0.6°水深在1500〜5000米之间大陆裙主要展布在被动大陆边缘,通常位于大洋型 或过渡型地壳之上,组成物质主要源自大陆大陆隆沉积为陆源沉积和远洋沉积的混合,故 称半远洋沉积4、 大洋中脊: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巨大海底山系,又称中央海岭,大洋洋脊典型洋中 脊位于大洋中部,首尾彼此相连,纵贯4大洋,总长约8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面 积约占世界大洋总面积的32.7%,可与全球大陆面积相比,为地球上最长最大的山系。

      在板块构造模式中,大洋中脊顶部标出了海底扩张轴线,属分离型板块边界,是最重要的海 底构造单元之一5、 转换断层:横切洋中脊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转换断层的活动与大洋中脊的扩张同 时进行,结果使水平错动仅发生在两侧洋脊之间,且断层的水平位移方向与两侧洋脊段的错 动方向正好相反,多见于大洋中脊区域断裂带两侧,洋中脊脊轴及其磁异常带均平移错开, 错开幅度自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少数可达千公里以上断裂带在海底地形上表现为海底岭 脊、构槽和崖壁,并常与洋脊轴线近于垂直断层两侧海底推移的方向就是海底扩张的方向 转换断层的存在是海底扩张说的有力证据之一6、 海沟:海沟是一种平面形状狭长、深度较大的地貌类型,是大洋壳在板块边界俯冲,向 下牵引产生的负地形海沟横剖面常呈V形,通常分出三个次一级地貌单元:洋侧斜坡, 陆侧斜坡和沟底地球上已知海沟有35条,其中28条在太平洋,其中马利亚纳海沟是地 球上最深的海沟7、 岛弧:位于大陆边缘与海沟平行排列的弧形岛屿链其分布与海沟一致,以西太平洋活 动大陆边缘为主,是分开大洋盆地和边缘盆地的重要的构造地貌单元,也是全球最活跃的构 造活动带岛弧向大洋方向外凸的一侧是与之平行的海沟,凹入一侧为弧后盆地;它与海沟 和弧后盆地共同构成沟弧盆系。

      岛屿以山地为主,外临深海沟西太平洋岛弧最为典型8、 碳酸盐沉积补偿深度(CCD):在溶跃面以下的水体中,介壳供应量相对减少,而溶解 速率增加很快;当到某一深度,钙质介壳的供应量与溶解量相等而达到平衡时,称为碳酸盐 补偿深,度简称CCDo在溶跃面与CCD之间的水层中钙质介壳的溶解程度较强;在CCD 上,介壳溶解度更强,在CCD以下的海底,钙质介壳绝大多数被溶解掉,不能形成钙质软 泥,只出现深海粘土或硅质软泥9、 硅质生物软泥:硅质生物组分大于30%的软泥(生物组分以非晶质二氧化硅为主),包 括硅藻软泥和放射虫软泥覆盖大洋面积约10.9%硅藻软泥主要分布在南、北高纬度海 区(南极海域与北太平洋),平均水深约3900米放射虫软泥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海域, 平均水深约为5300米10、 大陆麓:大陆坡脚之下为大陆麓,这是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坦坡,宽达数百至上千公 里,平缓地过渡到洋底盆地11、 钙质软泥:一般认为,大洋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大于65%为钙质软泥,主要是由有 孔虫、颗石藻、翼足类等石文质及方解石质壳体组成,它分布于大洋底碳酸钙补偿深度以上 钙质软泥在全球海域分布最广,约占大洋总面积的47.7%。

      大西洋(CCD)较深,一般大于 5000米,所以除极少数深度大于5000米的深海平原之外,几乎全被钙质软泥覆盖南太 平洋和赤道太平洋的东、西两大海域及南印度洋也大部分被钙质软泥覆盖沉积速率较高, 达 l-2cm/ko12、 深海粘土:形成于陆源沉积物和生源沉积物沉积速率极低的深海环境,位于CCD面以 下,是由陆源粘土和粉砂组成的大洋最深部沉积物其中粘土矿物占50-70%,含有一定量 的长石、石英、角闪石和辉石等造岩矿物,自生矿物有钙十字石、沸石、铁锰氧化物和氢氧 化物以及宇宙尘埃等,粘土矿物还吸附有铁、锰、镍、钻,铜、铅等离子,有机物含量低, 小于0.75%其中粘土矿物粒径平均为0.001mm最大面积的深海粘土沉积形成于北太平 洋水深大于4400米的海底位于北赤道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纬度洋流辐聚区13、 浊流:发生在海底威力巨大的密度流,包含沉积物的海水、在坡度较大的区域,沿坡下 流,并携带大陆棚或大陆坡上的沉积物的向下滑动而形成浊流沉积形成的各类沉积岩统称 浊积岩常见的有硬砂岩质浊积岩、碎屑灰岩质浊积岩,还有多种浊流成因的岩石类型14、 浊积岩:是由浊流作用形成重力流岩石的一种类型典型的浊积岩具有鲍马序列特征, —个完整的鲍马序列从底部到顶部代表了浊流的流动强度和悬浮沉积速度逐渐减弱的沉积 过程。

      在宏观上是由砾状或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和深海泥岩频繁互层组成的一套巨厚的 韵律沉积15、 珊瑚礁:珊瑚礁是热带地区最古老的生态系统和重要的陆地建造者,可形成完整的岛 链珊瑚礁可分为缘礁、堡礁和环礁三大类缘礁是分布在陆地边缘的珊瑚礁堡礁指分布 在陆地的外缘和陆地之间有水域分隔的珊瑚礁由于这种珊瑚礁像堡垒一样拱卫着陆地,因 此称为堡礁环礁则是指分布呈环状的珊瑚礁,中间部分的水域也称为岛湖,大多数分布在 远离陆地的大洋中珊瑚礁的结构包括礁前,珊瑚礁台地和砂质斜坡16、 海相沉积:相为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海相沉积指 的是海洋沉积环境的产物,是古代海洋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17、 古海洋学:古海洋学是研究海洋演化和预测未来海洋演化的一门系统学科是利用海 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配合化学海洋学、物理海洋学和生物海洋学等研究结果,研究历史上 海洋体系状况及其演化和受控因素的一门学科18、 铁锰结核:是生长分布于海底水-沉积物界面的一种自生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集合 体其形态多变,广泛分布于世界大洋海底,最佳分布海区是水深4500〜5500m的海底平 原区(CCD面以下)按产出形态可分为裸露形、半埋藏形和埋藏形三种。

      按成矿物质来源 也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水成型结核、水成-成岩混合型结核、成岩型结核19、 富钻结壳:一种水化成岩成因、生长在硬质基岩上的富含锰,钻,铂等金属元素的“壳 状”沉积物基岩主要是拉斑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分布在CCD面之上,赋存水深一般为 300-3000米,个别达到4000米20、 甲烷气体水合物:是一种由天然气(主要甲烷)和水结合而成的冰状化合物水合物 中的气体来源于被埋藏的有机物在低温高压下,甲烷气中的氢结合进入水分子构成的晶体 格架中形成气体水合物,这种结晶过程使甲烷比其以气体或液化形式存在时的体积小得多 甲烷气体水合物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21、 海底热液块状硫化物矿床:由海底热液活动在热泉喷口处所形成的富含金属硫化物的 黑色烟囱状的矿体它们常见于大洋中脊或海底拉张区,喷发时液体温度高达370°C以上, 喷口附近可形成特殊生态区黑烟囱中富含Cu、Fe、S、Pb、Zn、Au、Ag、Pt、Mn、 Co等重要的金属矿物22、 弧后盆地:岛弧靠大陆一侧的深海盆地又称边缘盆地水深约 2000〜5000米与海沟、岛弧组成沟弧盆系弧后盆地在世界许多大洋边缘均有分布,以西太平洋边 缘的最为典型。

      按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可将弧后盆地分为 4种成因类型:边缘海盆地及弧间盆地、前陆盆地、弧后转换断层和弧后硅铝层上裂陷盆地23、 洋壳:大洋地壳极薄,其上海水深度平均为 4.5千米大洋地壳从上到下由下列 三部分组成:a.海洋沉积物层,平均厚度约为 300米,但其厚度可以从零(特别是 洋中脊附近)变化到几千米(大陆附近);b.镁铁质火成岩,以玄武岩和辉长岩为主, 其厚度为1.7±0.8千米;c.海洋层,主要是地幔顶部水化作用形成的蛇纹石,其厚 度为4.8±1.4千米洋壳的厚度、年龄随距洋中脊的距离加大而变厚、变老但洋壳 的年龄远远低于陆壳,多晚于中生代24、 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软流圈以上部分)的综合体,大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在结 构和物质组分上存在重大差别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为100千米带有弹性的坚硬的岩石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下是软流圈25、 板块:地球岩石圈层被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等构造活动带分割形成的不连续板状 岩石圈块体1、 海洋地质调査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答: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汇集了各学科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包括海上定位、海底地形声学探 测、地球物理探测、海底取样、海底观测和遥感技术等,简要说明如下:1海上定位:准确的导航定位对于建立海底地形、沉积物正确的空间关系和准确的作 图是必不可少的,主要的方法有:A全球定位系统(GPS),该定位系统比较准确而且不受 海域和气象条件的限制;B无线电导航定位;C海底声学脉冲及海洋雷达浮标定位。

      2海底地形声学探测方法,主要包括:A回声探测通过声脉冲的发射和接收之间的 时间行程记录,以及声波在水中速度的校准和潮差改正,可获得连续的海底地形剖面;B多 波束测深使用多波束测深仪可在测线两侧7倍于水深范围内进行全覆盖扫描测量,测量 范围可从数米至数千米C旁侧扫描声呐3地球物理学方法,主要包括:A浅地层剖面测量,B多频声学剖面测量,C高分 辨单道模拟地震系统,D高频多道数字地震系统,E地震折射法,F重力测量,G地磁测 量,H海底电磁测深,I海底热流调查4海底取样,海底取样工具可分为表层取样表层取样器和柱状取样管两种A表层取 样器,常用的有蚌式取样器和拖网取样器两种B柱状岩芯取样管,可分为重力取样管、 重力活塞取样管,液压活赛取芯系统等C箱式取样器,是当前获取原状样品的最好方法 D浅海钻探E深海钻探5海底观测,主要包括:A自持式潜水器,B深潜器,C水下实验室,D水下自动观 测和沉积物捕获等6海洋遥感,当前应用的领域主要是对海水物理性质、海洋地质学和海洋灾害等方面 的应用2、 威尔逊旋回的各阶段演化特征答:加拿大学者威尔逊从板块构造观点出发,指出大陆分裂到大洋形成,然后从大洋收缩到 大洋关闭和消失,是一个连续演变的过程,并划分为六个阶段(期)。

      ① 胚胎期 地幔的活化最初引起稳定大陆壳的破裂,形成大陆裂谷,东非裂谷就是最著名 的实例② 幼年期地幔的活化使其热熔物质喷流或上涌对流,岩石圈进一步破裂并开始出现狭窄的 洋壳盆地,可以红海、亚丁湾为代表③ 成年期 随着洋中脊系统的延伸和扩张作用的加强,出现了新的大型成熟洋盆,大西洋 是其典型代表洋盆两侧未发生俯冲作用称为被动大陆边缘④ 衰退期 在洋脊系统扩张的同时,洋盆一侧或两侧开始了俯冲消减作用,称为主动大陆 边缘洋盆面积开始收缩,可以太平洋为代表⑤ 残余期 随着洋脊扩张作用减弱,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海盆,如地中 海⑥ 消亡期 最后两侧大陆直接碰撞拼合,海域完全消失,转化为高峻山系横亘欧亚大陆 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就是最好的代表威尔逊旋回的前三个阶段表征了大洋的张开和形成,后三个阶段则标志了大洋的收缩和闭 合3、大陆边缘的基本类型及其构造地质特征答:大陆边缘是大陆和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根据大陆边缘的形态组合特征和板块构造运动力 学特征,全球大陆边缘可分为主动大陆边缘(汇聚型或太平洋型)和被动大陆边缘(离散型 或大西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