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化学回归教材实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共17页).docx
17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2 教材实验目 录0102030411121314151619202223专心---专注---专业实验名称01 钾的化学性质(必修 2,P6)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K+O2===KO2;2K+2H2O===2KOH+H2↑实验用品钾、水、酚酞溶液;镊子、小刀、滤纸、坩埚、泥三角、铁圈、酒精灯、培养皿(或烧杯)、玻璃片、胶头滴管实验步骤①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投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②在培养皿(或烧杯)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培养皿(或烧杯)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①钾迅速燃烧并产生紫色火焰,生成橙黄色固体;钾燃烧比钠更剧烈②钾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产生轻微爆炸,反应比钠更剧烈,反应后的溶液滴加酚酞变红实验结论钾比钠更容易与氧气、水反应,钾比钠的金属性(或还原性)强实验说明①实验室钠、钾都保存在煤油中,锂用石蜡密封保存②实验时一般钠取黄豆大小,钾取绿豆大小,必须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否则燃烧时会产生少量黑烟③做钾与水的反应的实验要用玻璃片盖好培养皿(或烧杯),以免因轻微爆炸而飞溅出液体来。
实验名称02 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必修 2,P9)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2NaBr+Cl2=2NaCl+Br2,2KI+Cl2=2KCl+I2,2KI+Br2=2KBr+I2实验用品新制氯水、溴水、NaBr 溶液、KI 溶液、四氯化碳;试管、胶头滴管实验步骤①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加入盛有 NaBr 溶液和 KI 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②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 KI 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实验现象①溶液分层,下层呈橙色;溶液分层,下层呈深紫色②溶液分层,下层呈深紫色实验结论氧化性:Cl2>Br2>I2;非金属性:Cl>Br>I实验说明F2 极易与水反应,2F2+2H2O=4HF+O2,F2 不能从溶液中置换其他卤素单质实验名称03 金属与水、酸的反应(必修 2,P15-P16)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2Na+2H2O===2NaOH+H2↑,Mg+2H2O===Mg(OH)2+H2↑;Mg+2HCl===MgCl2+H2↑,2Al+6HCl===2AlCl3+3H2↑实验用品钠、镁、铝、水、酚酞溶液、1mol/L 盐酸;镊子、小刀、滤纸、砂纸、酒精灯、烧杯、胶头滴管、试管、试管夹。
实验步骤①在烧杯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黄豆大的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烧杯中观察现象②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磨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 2mL 水,并滴入 2 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儿加热试管至水沸腾观察现象③去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磨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再加入 2mL1mol/L 盐酸观察现象实验现象①钠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向反应后的溶液里加入 2 滴酚酞,立即显红色②镁与冷水反应缓慢,滴加酚酞无明显现象;加热时,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变红③镁与酸剧烈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铝与酸反应较剧烈,有气泡产生实验结论还原性:Na>Mg>Al;金属性:Na>Mg>Al实验说明金属与水或同浓度的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剧烈程度可以用于比较金属的活泼性实验名称04 钠与氯气反应(必修 2,P21)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点燃2Na+Cl2====2NaCl实验用品金属钠、氯气;镊子、小刀、滤纸、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集气瓶实验步骤取一块绿豆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
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焰为黄色,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结论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在一起实验说明当钠熔成小球后,立即撤去酒精灯并倒扣集气瓶若预热不够,钠不燃烧,只冒白烟;若预热过久,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黄色的过氧化钠实验名称05 放热反应(必修 2,P33-P34)实验装置实验原理2Al+6HCl===2AlCl3+3H2↑ △H<0实验用品6mol/L 的盐酸、铝条;温度计、试管、砂纸实验步骤在一支试管中加入 2~3 mL 6mol/L 的盐酸,再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观察现象,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实验现象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试管壁发烫,溶液的温度升高实验结论铝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实验名称06 吸热反应(必修 2,P34)实验装置实验原理Ba(OH)2 •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H>0实验用品Ba(OH)2 •8H2O 晶体、NH4Cl 晶体;烧杯、玻璃片(或小木板)、玻璃棒实验步骤将约 20g Ba(OH)2 •8H2O 晶体研细后与约 10gNH4Cl 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闻气味,用手触摸烧壁下部,试着用手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有少许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烧杯变凉,玻璃片或小木板和烧杯底部粘接在一起实验结论①Ba(OH)2 •8H2O 晶体和 NH4Cl 晶体的反应是吸热反应②反应产生了氨气实验名称07 酸碱中和反应的能量变化(必修 2,P34)实验装置实验原理NaOH+HCl===NaCl+H2O △H<0实验用品2mol/L 的盐酸、2mol/L NaOH 溶液;烧杯、量筒、玻璃棒、温度计实验步骤在 50mL 烧杯中加入 20mL 2mol/L 的盐酸,测其温度另用量筒量取 20mL 2mol/L NaOH 溶液, 测其温度,并缓慢地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反应中溶液温度的变化过程,并作好记录实验现象溶液温度升高实验结论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实验名称08 锌铜原电池(必修 2,P40-P41)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锌片(负极):Zn-2e-=Zn2+(氧化反应);铜片(正极):2H++2e-=H ↑(还原反应);2总反应:2H++Zn=H2↑+Zn2+(工作原理如上右图)实验用品锌片、铜片、稀硫酸;导线、电流表、烧杯实验步骤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锌片溶解,铜片上有气泡产生,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实验结论锌--铜--稀硫酸构成了原电池装置,产生了电流,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实验说明形成原电池后锌片表面有少量气体产生,可能原因:一是锌片不纯,自身构成了微电池;二是锌片与H+直接接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 H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损耗)实验名称09 原电池的设计(必修 2,P41)实验装置实验原理果汁中含有酸性物质,与活泼金属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实验用品镁条、铜片、铁片、果汁(橙汁、苹果汁、柠檬汁);导线、金属夹、手电筒用小灯泡(或发光二极管)、500mL 烧杯实验步骤①将铜片和镁片用导线连接(导线中间接入发光二极管),平行插入盛有橙汁的烧杯中,观察现象②将铜片和铁片用导线连接(导线中间接入发光二极管),平行插入盛有苹果汁的烧杯中,观察现象③将铁片和镁片用导线连接(导线中间接入发光二极管),平行插入盛有柠檬汁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三组实验中二极管均发光实验结论铜--镁--果汁、铜--铁--果汁、铁--镁--果汁构成了原电池装置,产生了电流,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实验名称10 水果电池(必修 2,P42)实验装置实验原理水果中含有大量果酸,与活泼金属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用品铜片、锌片、苹果(或橙子、西红柿等果汁较多的水果);导线、金属夹、灵敏电流表实验步骤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导线中间接入灵敏电流表然后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入到苹果两边的果肉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灵敏电流表指针发生明显偏转实验结论铜片、锌片与苹果构成了原电池装置,产生了电流,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实验名称11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必修 2,P48)实验装置实验原理2H O FeCl3=2H O+O ↑,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2 2==== 2 2实验用品5%的 H2O2 溶液、1mol/L FeCl3 溶液、水;试管、胶头滴管、烧杯、火柴、酒精灯实验步骤在 2 支试管大小相同的试管中,装入 2~3mL 约 5%的 H2O2 溶液,分别滴入 1~2 滴 1mol/L FeCl3 溶液待试管中均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其中一支试管放入盛有 5℃左右冷水的烧杯中;另一支试管放入盛有 40℃左右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进行对比待放入热水烧杯中的试管里出现大量气泡时,用带有火星的火柴梗检验放出的气体实验现象①冷水中产生气泡的速率较慢②常温水中产生气泡的速率较快③热水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很快,带火星的火柴梗复燃。
实验结论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温度越低,化学反应速率越慢实验说明不论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都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实验名称12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必修 2,P48)实验装置实验原理2H O MnO2 2H O+O ↑ ,2H O FeCl3=2H O+O ↑2 2===== 2 2 2 2==== 2 2实验用品5% 的H2O2 溶液、MnO2 粉末、1mol/L FeCl3 溶液;试管、胶头滴管实验步骤在 3 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装入 2~3mL 约 5% 的 H2O2 溶液,再向其中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MnO2 粉末、1~2 滴 1mol/L FeCl3 溶液对比观察现象实验现象①不加其他试剂时,溶液中有少量气泡出现②加入FeCl3 时,立即产生大量气泡③加入 MnO2 时,立即产生大量气泡实验结论催化剂能极大的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实验名称13 甲烷的取代反应(必修 2,P61)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光 光CH4+Cl2 ――→CH3Cl(气体)+HCl, CH3Cl+Cl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