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地球的磁场及其起源.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405908893
  • 上传时间:2023-07-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6.12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地球的磁场以及起源摘要:本文在第一部分重点阐述了地球磁场的存在以及其存在的形式,还有一些简单的 性质,然后在第二部分通过历史猜想方面的总结,列举出前人们对地磁场起源的 种种看法以及对各种看法的各种认识论证虽然还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但是对 我们更进一步得认识地磁场有很大的帮助正文:一、关于地磁场的描述地球磁场言是偶极型的,近似于把一个磁铁棒放到地球中心,使它的 N 极大体上对着 南极而产生的磁场形状当然,地球中心并没有磁铁棒,而是通过电流在导电液体核中流动 的发电机效应产生磁场的地球磁场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外界扰动的影响,宇宙飞船就已经探测到太阳风的存在 太阳风是从太阳日冕层向行星际空间抛射出的高温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电离氢 和电离氦因为太阳风是一种等离子体,所以它也有磁场,太阳风磁场对地球磁场施加作用,好像 要把地球磁场从地球上吹走似的尽管这样,地球磁场仍有效地阻止了太阳风长驱直入在 地球磁场的反抗下,太阳风绕过地球磁场,继续向前运动,于是形成了一个被太阳风包围的、 彗星状的地球磁场区域,这就是磁层地球磁层位于地面600〜1000公里高处,磁层的外边界叫磁层顶,离地面5〜7万公里。

      在太阳风的压缩下,地球磁力线向背着太阳一面的空间延伸得很远,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 称为磁尾在磁赤道附近,有一个特殊的界面,在界面两边,磁力线突然改变方向,此界面 称为中性片中性片上的磁场强度微乎其微,厚度大约有1000公里中性片将磁尾部分成 两部分:北面的磁力线向着地球,南面的磁力线离开地球1967 年发现,在中性片两侧约 10 个地球半径的范围里,充满了密度较大的等离子体, 这一区域称作等离子体片当太阳活动剧烈时,等离子片中的高能粒子增多,并且快速地沿 磁力线向地球极区沉降,于是便出现了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极光由于太阳风以高速接近 地球磁场的边缘,便形成了一个无碰撞的地球弓形激波的波阵面波阵面与磁层顶之间的过 渡区叫做磁鞘,厚度为 3〜4个地球半径二、地磁场的来源关于地球磁场的来源,早期历史上曾有来自北极星的传说,但是到公元 17 世纪初就已 经认识到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不过当时仍不清楚地球磁场是怎样产生的随着科 学的发展,对于地球磁场观测和地球结构的研究不断增多和深入,对地球磁场的来源先后提 出了10 多种学说这里按照历史的先后对一些各有一定根据或设想的地球磁场来源学说作 简单介绍: (1)永磁体学说,是最早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地球内部存在巨大的永磁体,由 这永磁体产生地球磁场,但后来认识到地球内部温度很高,不可能存在永磁体; (2)内部电 流学说,认为地球内部存在巨大的电流,形成巨大电磁体产生地球磁场,但是既未观测到这 种巨大电流,而且巨大电流也会很快衰减,不会长期存在; (3)电荷旋转学说(1900 年),认 为地球表面和内部分别分布着符号相反、数量相等的电荷,由地球自转而形成闭合电流,由 此电流产生磁场,但这学说缺乏理论和实验基础; (4)压电效应学说(1929 年),认为在地球 内部物质在超高压力下使物质中的电荷分离,电子在这样的电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和磁场。

      但理论计算出这样的磁场仅有地磁场的约千分之一(10-3); (5)旋磁效应学说(1933 年),认为 地球内的强磁物质旋转可以产生地球磁场,但这种旋磁效应产生的磁场只有地球磁场的大约 千亿分之一(10-11);(6)温差电效应学说(1939 年),认为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产生的热量, 使熔融物质发生连续的不均匀对流,这样产生温差电动势和电流,由此电流产生地球磁场, 但理论估计也同地球磁场不符合; (7)发电机学说(1946-1947 年),认为是地球内部的导电 液体在流动时产生稳恒的电流,由这电流产生地球磁场; (8)旋转体效应学说(1947 年),是 根据少数天体观测得到的经验规律,认为具有角动量的旋转物体都会产生磁矩,因而产生磁 场这一学说需要使用一无科学根据的常数,5 年后又被提出这一学说的科学家根据精密的 实验结果加以否定了; (9)磁力线扭结学说(1950 年),认为在地球磁场磁力线的张力特性和 地核的较差自转,会使原始微弱的地球磁场放大,由此产生地球磁场;(10)霍尔效应学说(1954 年),认为在地球内部由于温度不均匀产生的温差电流和原始微弱磁场的同时使用下,会由 霍尔效应产生霍尔电动势和霍尔电流,由此产生地球磁场; (11)电磁感应学说(1956 年), 认为由太阳的强烈磁活动通过带电粒子的太阳风到达地球后,会通过地球内部的电磁感应和 整流作用产生地球内部的电流,由此产生地球磁场。

      在这些学说中,只有发电机学说(又称 磁流体发电机学说)在观测、实验和理论研究上得到较多的证认,是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 地球磁场学说但是由于地球内部结构较复杂,影响地球磁场的因素又很多,因此这方面的 观测、实验和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仍需要不进行该图是地球内部构造与磁场的示意图,地球从外到内分为 地壳层(岩石层)、地幔层、外地核层和内地核层地壳主 要为硅-铝氧化物和硅-镁氧化物等,地幔层主要为铁-镁 硅酸盐和铁的氧化物和硫化物,外地核层和内地核层主要 为铁(约 90%)和镍(约 10%)金属,外地核层呈液态,内 地核层呈固态从地壳层到内地核层,温度越来越高,压 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磁场主要产生在液态金属的外地核层 关于地球磁场反向的学说,也有近 10种,主要有非 偶极型磁场变化学说(1964 年),无规磁场起伏学说(1968 年),地核流体对流对称性变化学说(1969 年),地核流体对流区分布变化学说(1969 年),地 核三偶极型磁场学说(1969 年),偶极型磁场变化学说(1971 年),双偶极型磁场学说(1975 年),银河星系旋臂干扰学说(1974 年),地外天体撞击学说(1987 年)等。

      前 7 种地球磁场反 向学说来自地球内部,可称为内源说,后2 种地球磁场反向学说来自地球以外天体的干扰或 撞击,可称为外源说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不论是地球磁场及相关磁现象的研究和应用,还是地球磁场和 地球磁场反向的来源的学说,内容都是很丰富的,有的方面在科学意义上或是在应用价值上 还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以及我们对这些方面的认识,让我们了解物理学中 更加丰富感和深入的东西,也让我们对物理学地磁场方面的研究有了更进一步得认识,更加 了解我们的地球参考文献 : 《大学物理》,国防工业出版社,芶秉聪、胡海云主编;《中国科普博览》,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 百度百科——地球磁场,地球磁场的起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