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年代大学校园小说三部曲略论.docx
3页90年代大学校园小说三部曲略论 内容提要:“三部曲”是指在时间上先后有序的互相关联的三部文学作品的统称它们“三而为一”可以全景式地再现社会生活文章以90年代涌现的大学校园小说三部曲为研究的视点,探讨三部曲反映社会生活的美学价值Keys:90年代小说 大学校园题材 三部曲中国文学史上三部曲的作品并不少见,像巴金的“爱情三部曲”,茅盾的“蚀三部曲”,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等等三部曲在展现社会生活全景方面固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但是驾驭起来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既要有成竹在胸的全局观念,还要有精雕细琢的入微精神,非一般人可以为也因而,三部曲作品往往成为一个作家写作实力的象征大学校园小说出现三部曲这一样式,不是在80年代,而是出现于90年代,并且一出现,就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可以作为90年代大学校园小说创作的重大收获和特点这一时期三部曲的代表作品有马瑞芳的“新儒林外史三部曲”(《蓝眼睛·黑眼睛》、《天眼》、《感受四季》);袁越的“大学三部曲”(《大学城》、《大学恋》、《大学梦》)等作家不再满足于用单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来表现大学校园生活,而是试图通过多部既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一组小说全景式地鸟瞰大学校园的众生相、多角度地透视大学校园的“溃疡点”。
当下大学校园存在着的诸多问题得到集体、集中、集束地反映这种全景式的勇气和力度,是大学校园小说发展中少有的,似可以在十七年文学中,如柳青的四部《创业史》中找到这种勇气的印迹,也可以在现代文学中找到发端90年代[来自wW]的大学校园三部曲,多是以纵向的历史为线索,如“新儒林外史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蓝眼睛·黑眼睛》则是描写和反映80年代初大学校园生活,呼唤健全人格的长篇小说故事以子午大学为中心,上到省长、校长,下到普通教师、学生,特别是一群留学生的刻画,再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校园里所发生的东西文明的碰撞、价值理念的冲突、住房、职称问题的积压等等在这些冲突面前,有的人保持极左路线的老旧思维,如校外事科长王匡臣,将外国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正常交往视为洪水猛兽而大加干预;有“按照社会要求在活的人”,如衣仲真、汪弋等,“七分力气搞社交,三分力气做学问”,“官本位”思想、两面三刀,是他们处事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也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学者,如鲁三省、刘树人、米丽等,不是累倒案头,以身殉职,就是处处受欺公平这杆标尺,在80年代初的大学校园里就已经难以端平了第二部《天眼》,则将舞台搬到了金陵的江岭大学,时间也跳到了九十年代。
小说模仿《红楼梦》,煞有介事地塑造了“金陵新十二钗”、“金陵九名士”、“金陵五老太”等人物形象,并以他们之间纠葛的关系表现了90年代初期知识分子在经济大潮下的争名夺利,不潜心搞学术,而是整天睁着一双双嫉妒的红眼睛、绿眼睛盯着他人——潜在的敌人,谁有成就就贬低谁,谁有名气就陷害谁斗”,继“文革“之后又一次成为时代的号角为申报博士点奔走钻营的史可亮,屡遭排挤打压的学术女强人南琦,无处不在却又是空洞能指的疾步前驱者,等等,更有一只原有一只红眼一只绿眼的波斯猫竟然开了第三只眼——天眼,懂人话、说人话,还像模像样地对大学、对人生进行了一番不乏哲理深度的思考,在寓言式的幽默里,大学校园暗流汹涌,风波不断,学术之象牙塔趋于崩塌至于第三部《感受四季》,则像是一部总结,试图横跨20世纪最后20年,潜入教育界严峻现实和知识分子心灵深处的一部心灵史小说以泗海大学为中心,围绕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和90年代的争取进入国家“跨世纪工程”,塑造了如葛菀葭、铁磊、邹南翔等人物形象及其“精神核裂变”对比同一时期的金岱的“精神隧道三部曲”(《侏儒》、《晕眩》、《心界》)所揭示的知识分子侏儒化、荒漠化有相契合之处袁越的“大学三部曲”则从1984大学改革写起,《大学恋》则是将目光转向大学校园的爱情,《大学梦》则是大学青春理想的书写。
三部小说各有侧重,分块整合大学校园的全景90年代的知识分子不可避免地经历着由中心到边缘的这么一个痛苦的边缘化过程同时,三部曲的繁荣既[来自WW]带有大学产业化的泡沫,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校园知识分子不甘边缘化的一次次抗争吴延生,江苏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