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夏秋冬诗歌.doc
6页《春日》 『宋』朱熹 胜日①寻芳②泗水③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④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1]①胜日:天气晴朗的日子 ②寻芳:「芳」花草春游踏青的意思③泗水:水名,在今天的山东省泗水县④等闲:随便,到处都可以⑤东风:春风诗歌翻译 :在一种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风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色评价:人们一般都觉得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欣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所有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性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结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仿佛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固然不也许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由于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专家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山亭夏日 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注释 ⑴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⑵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⑶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一种欣赏性植物,它的茎长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长 译文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凉爽,白昼比其他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拂动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ﻫ 赏析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干“浓”。
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旨在内,即树阴密并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ﻫ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沉寂,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致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方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欣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因此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ﻫ 合法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
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布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气愤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ﻫ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浮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ﻫ 文章写出了夏日池塘的悠闲之感题榴花 宋 朱熹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1此地无车马,颠倒2苍苔落绛3英作品注释(1)可怜:可惜2)颠倒:错乱,多指心神纷乱3)绛(jiàng):紫色,这里指石榴花凋落的样子作品译文 五月里石榴花开了,红艳似火,耀眼夺目,隐约可见榴子结于枝子间可惜的是,这样好的花却无人来欣赏,此地没有赏花人车马的痕迹大红色的榴花在人们漠视的冷遇中,百般无奈地飘落在长着苍苔的地上赏析 首句中的“明”字既点明了五月的石榴花十分耀眼,将花朵艳丽的颜色描写了出来,同步也体现了诗人自己才华虽然如盛开的石榴花般灿烂耀眼,可是也只能和青苔同样平凡的人混迹在一起罢了整首诗含蓄地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失落与心寒。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注释1、寒食:每年冬至后来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她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哀悼她,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因此称寒食ﻫ2、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3、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4、五侯:后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五侯译文春天,长安城到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ﻫ傍晚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赏析 这是一首挖苦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诗比讽深远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诗不直接挖苦,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据唐代孟所撰的《本领诗》说:这首诗颇为唐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为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当时江淮刺史也名叫韩,又以同名同进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韩”,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 ⑴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⑵“初闻”两句: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晋书·乐志》:“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按:“水接天”之水,一说指霜月之光,即俗言月华如水则此句乃言秋空明净,月色澄清 ⑶“青女”两句:《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腰玉女,主霜雪也素娥:谢庄《月赋》:“集素娥于后庭李周翰注:“常娥窃药奔月,……月色白,故云素娥婵娟:左思《吴都赋》:“檀药婵娟,玉润碧藓吕向注:“檀药婵娟皆美貌斗婵娟即比美 【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赏析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欣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但是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予以读者美的享有,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其一雪梅 〔宋〕卢梅坡①梅雪争春未肯降②,骚人③阁笔费评章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注释①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梅坡”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她自号为梅坡②降(xiáng),服输③骚人:诗人④阁笔:放下笔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觉得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其二(宋) 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译文 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同样艳丽多姿,气愤蓬勃作品赏析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崇高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两者却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觉得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并且谁也不肯相让。
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下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两者的长处与局限性:梅不如洁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因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旨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赏析二:此诗论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干构成最美丽的春色诗人觉得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使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精神以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晚 春 韩愈ﻫ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