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4.doc
19页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4 2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简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
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26.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3.啼:叫 [简析]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
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27.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 1.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2.缘:因为 3.个:这样 4.秋霜:指白发 [简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
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28.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随便卷起 5.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 6.青春:绿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8.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 [解说]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