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汉语佛源词汇浅论.docx

1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50518490
  • 上传时间:2022-02-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3.90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汉语佛源词汇浅论    【摘 要】 本文首先定位了研究目的和对象:汉语中来自佛教的词汇然后对这些佛源词语作了两个方面的分类,一是从翻译方式,介绍佛源词语的来源二是从分布情况,介绍佛源词语的去处之后,对佛源词语对汉语历史发展的影响作简要的纵横提示力图可以在梳理的过程中,揭示佛源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及其特点以及佛教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一些影响关键词】 佛教;词源;分布一、引言汉语词汇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从兄弟民族和世界有关民族的语言中吸收新词汇这些新词汇进入汉语词汇(多数是一般词汇,但基本词汇发展虽然缓慢,却仍然有力地说明了语言的发展,并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宗教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就称之为外来语本篇文章就是浅显地讨论一下在中古历史时期,主要是东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约八百年间,曾来源于佛教的新词语,期待能对佛源词汇有一个大概的描写,并从文化的角度看看佛教对汉语发展的影响二、对佛源词汇的界定首先我们用佛源词汇这个概念统称因为对佛经翻译和中国僧人宣法而引起汉语产生的新词汇或者某些词汇的新用我们知道外来语的界定在现在存在分歧,主要的分歧就在对所谓的“意译词”是否为外来词上面比如大家对释迦牟尼(sakyamuni)统一地承认它是地地道道的全音译外来词,但是同样是佛经中首次组合出现的词语——“平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金刚经》),它虽然是首次在佛经中出现,但是平和等早就是汉语的常用词汇,并且各自的词素义和平等的词汇义有相连所以,我们认为它不是外来词,外来词不仅要反映外来的概念,还要其表示的形式(读音)和内容(意义)的結合统一”(现代汉语词汇概要-武占坤,王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然而,在语言运用中,我们更容易忽略这类词汇本身的本源,从论文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考虑,我们不能为了顾及外来词的纯正性,而剔除对这类词汇的研究,相反的,这类词汇因为在佛经中占有大多数,在对汉语的影响上有更深刻意义,所以我们向此投入了更大的注意因此从词源的角度来看,我们把这类意译词还囊括于“佛源词语”中,为的是研究这个“源”这样就跳过了这个纠缠的语言学问题,更方便来研究我们的主要对象在此我们把这两类词语统称为佛源词汇同时我们引进了另外两个概念:借词和译词如果是连音带意搬过来就是借词(如释迦牟尼),如果仅以汉字翻译原来的词义的就是译词(如平等)借词也叫外来词;译词也叫意译词三、对佛源词汇的分类1、历史的描述东汉初期,天竺僧人白马驮经,为大法东流的开始,直至东晋佛经的翻译多是直译(也就是主要的是纯音译,产生了大量的借词),文辞晦涩难懂。

      所以也只是供佛教徒内部学法使用,在汉语中并未有什么大影响东晋而后,风气大变,佛教盛行于南北朝,社会风气的环境对佛经的翻译也是一种促进,佛经开始了采用更为门阀贵族文人易为接受的意译方式(此时进入汉语的词汇主要是意译词)而文人士大夫更喜欢谈佛,经常在他们的作品中引用佛经禅语,此风气至隋唐两代更盛,它们通过文学作品而大量渗入到汉语中从而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其中很多都完全汉化了,如:功课(诵经修果做功课),说法,讲堂,座次,学生,讲师,律师,法师,导师,教导,教示,指示,上课,语法(动词,说法义),语言/言语,等等这些词,非经考证,是不容易分辨它们的语源的2、从翻译的方式分类考察沿用对外来语的分类方式,我们依然从翻译的方式这个角度先对佛源词语做一个了解,为的是大致了解这些词汇是怎么样进入汉语词汇系统的1)音译词(借词)梵(音)汉对照的方式,如:samgha-僧伽、 kalpa-劫波、maitreya弥勒、samadhi-三昧、yamaraja-阎罗、sakyamuni-释迦牟尼 arhan、-阿罗汉、Duhata-头陀:又如;檀那(布施),毗离耶(精进),禅那(净虑),迦蓝(寺院),涅槃(成佛),摩可(大)般(bo)若(智慧)波罗蜜多(到彼岸) ,佛(觉悟),禅(静虑),阿缛多罗(无上最高)三(正)藐(平等)三(正)菩提(觉悟),俱胝/那由他/迦罗/优波尼/沙陀均(极大数目量词),摩珂薩(菩萨),刹(寺庙),等。

      翻看佛经,我们会被这为数众多的奇怪字眼而吓倒这些佛经中的音译词,为数极多今人刘正谈,高名凯的《外来语词典》(1984,上海辞书出版社),共收录古今汉语外来词万余条,其中源自梵语系统的佛教音译词(严格的外来词)竟有1050条左右,近乎全书的十分之一可见,这些词是汉语外来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因为它们比较明显的带有外来语的标志,因此并没有广泛的进入汉语(主要指基础词汇)中然而,我们感觉还是要对一些问题说明一下:①音译的方式是多样性的总体来说,是按照音节对译的方式,即一个梵语音节用一个读音相似的汉字来表示,如瑜伽(意为合,众)是梵语yoga的音译词但是当某些梵语词音节比较多的时候,如果依然按照一个汉字对应一个音节的话,就出现很多汉字表示一个概念的这种情况,如,“摩可般若多罗蜜多”是mahaprajnaparamita的音译,在很多情况下,佛经翻译中用“多罗蜜多”代替“摩可般若多罗蜜多”以达到节约的效果这可以看作是翻译中的节译—对全译形式的缩略②佛源词语中的音译词大多数是佛教中的专有名词清代的周春曾仿照《尔雅》体例,做《佛尔雅》八卷十五篇,开篇就是《释名》其中大多数是音译词,内容包括了佛名,菩萨名,罗汉名,论师名,国王名,长者名,神名,外道名等佛教专有名词。

      在《释诂》篇中则汇集了不少一般的音译佛教词语,也主要是关于佛教仪礼,典籍,义理,以及地狱魔鬼乃至表示人体部位,动作,状态的名词在《释宫》,《释乐》等篇中,则是汇释了有关建筑,器物,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等方面的佛教名词参见〈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梁晓虹-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第十页)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个是不足为奇的,佛经带来了很多新的概念,这些都在当时汉语中找不到相关的名词来表达,而且有些佛教概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比如“摩可般若多罗蜜多” 我们勉强地翻译成“大智慧到彼岸”,若是按照这个汉译的意思来理解它,便是落入了语言的窠臼,“摩可般若多罗蜜多”的道理本来就是不可说不可说的,语言的工具怎么可以表达出来呢?),所以一部分因为汉语固有词没有相当的意思,必须用音译的方式,另一部分是因为用汉语的意思不能完整,准确地翻译佛经中的词,所以较聪明的办法是干脆不强求翻译,只是用没有意义的符号表示那最有意思的道理③音译词所用的汉字并不是严格的固定即使对同一个梵语词也可能用几个不同的音近的汉字翻译比如asura,有时译为阿修罗,有时也译为阿须罗,阿须伦,阿素罗可能出现的原因是因为不同的译者,或是因为古译,旧译,新译,也或是汉字的古今,方言差别,但是在逐渐使用的过程中,同时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这些一词多译的现象出现统一和规范化的趋势。

      比如,我们现在一般就只用阿修罗了当然某些佛经的论著为了保持一种师承或追求古雅的原因,也会使用其他另外,为了不引起歧义,佛教译词中也多用中性的汉字2)意译词 所谓意译词是指抛弃了外语词原有的语音形式,而用汉语原有的构词材料,据汉语原有的构词方法创造出一个新词它采用的是固有的语言形式,表达的是新的概念佛源词语的大多数是通过意译的方式来产生的,它们因此常常被我们误解了其词源,而现在我们日常的使用中也往往意识不到它们和佛教的关系比如:红尘,清福红尘;清净,寂灭;布施-施者,受者,施事;虚空,虚妄;善根,善报;四唯(南西北东),恒河沙数,大千世界,庄严;三宝-佛,法,僧;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诳语,不可思议;业-恶业,善业,作业,造业,业报;因缘;色(肉身感觉),相(意识活动);信心,微妙,衣钵传人(袈裟衣,黄铜钵是传法的标志),见解,幻相,如是(似是而非),如来(似来而未)-又称做世尊(三世至尊),善逝,大雄等名弹指,瞬间;执着,贪着,孽障;慈悲,具足,报应;毕竟,究竟;摩顶受记,灌顶(源自古印度国王加冕礼,以四海之水澆顶);地狱,天堂;礼拜,礼敬;不二法门,东山法门;皈依,顿悟/渐悟,真趣,度牒,超度;无常,入定,内证/外照,参禅(一念不生,是禅非参,起念下疑,乃名曰参),自在,真谛,宇宙,彻见,公案;四圣(声闻,缘觉,观音,菩萨);婆娑世界,善男/善女(信徒),谛听;四世间-有情世间(人世间),器世间(物质世界),国土世间,圣贤世间(西方极乐);世界,永远,实践/理论,应用,(应用无碍);三藏(经,律,论),行者(有修行的人),八戒(八条诫律);成就,从事,事业,供养,忏悔(前忏过去之愆,后悔将来之过);(转指修行佛法)目前,净土,烧香;天龙八部(天龙为八部之首,八部泛指众生,诸神魔等);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萨庆功能我皆随喜,),恍惚,思想,了不可得,上人,和尚,宗旨,发生,结果,端正,情态,存在,合十(两手合拢,合十问讯)/和南(跪地拜顶礼),降伏,众生/四生(胎卵湿化),品(佛经章节),开悟,福田(各种功德)福田衣(僧人百衲衣),苦海,烦恼,迷悟,解脱,真实,真如,发明(启迪),变化,缘故,因故(我眼故明,因师而瞎),事缘,缘事,一尘不染,污染,阶级(渐修佛法,沿级而上),利益,利息,处分,方便,等。

      这些词主要摘录于《金刚经》和《坛经》以及部分《华严经》和一些佛学论文中,但也只是很少的部分我们试依此为基础,初窥一下意译词的规律特点①大部分的意译词其实是这种汉语词固有意义的转移,比喻造词是其重要的构词方式中国传统的文学风格就有“比”的特点《诗经》中开篇头字便用关关雎鸠代指窈窕淑女,奠定了整个中国文学的基调后来不仅用“比”喻人或物,而且发展到以“比”喻理,正是“理贵侧附”当遇到翻译佛经时,采用比喻的方式造词,给原有词添加比喻意来解释佛经自然不足为奇了同时,更巧合的是佛家说理也同样的喜欢使用比喻,《四分律》卷四四便说:“理资于比喻,智者以喻得解《涅槃经》卷二十七总结佛家所用比喻八法: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两家比喻高手相遇,自然使佛教的意译词更突出的体现出了比喻造词的特色所谓比喻造词便是在翻译佛经中利用或添加给某些汉字或词语以比喻意如,心花,以花喻心,简而称之,则有心花一词这类词语在意译词的数量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仅以上面的选的词汇中便可看出来如红尘,清福②词义的转换有些词汇是汉语中早就出现的,在佛经中被直接借过来表达新的意思比如“师资”,其本意指可以效法或引以为戒的人或事。

      《谷梁传-僖公三十二年》,“此盖春秋之本旨,师资辩说日用之常义”,至于引申为老师的意思,是后来的事《后汉书-卷七九-欧阳歙传》“上使楷下获杀贤之机,下使学者丧师资之益”而在佛经中,师资被用来表示师生(老师和学生)的意思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说法与师资”(《大正藏》)相似的还有“大家”,其原来的汉语意思是王公士大夫等贵族家庭,在佛经中指主人;生涯,本意指人生极限,在佛经中被借来指人生③同时,很多佛经中的词汇流传到现在,改变了原来的意思比如“道具”,原指作僧侣所用的器具,现在则专指演戏时的器物;变相,佛经中指神佛变化的图相,现在则指使用不同的手段作坏事巡礼,在佛经中的意思是僧徒多方参礼,现在指观光旅游像这样的词汇义项的改变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已有前人的详解,在本文就不多论述了不过有一类词汇义的改变是随着词性的变化一起的,比如利益(在佛经中做动词,菩萨利益众生);处分(名词,指安排,众生得处分);方便(名词,指方法,手指明月,方便譬喻);出息(动词,钱生利息),等④有相当部分的词汇是属于与某一个佛教教义相关的大类名构成的一个系列,它们大大丰富了佛教词语比如以“法”为本体,可以构成法门,法师,法宝,法雨,法云,法坐,法眼,法器,法界,法嗣,法身,法物等。

      心”也是佛教教义中的一个基础的术语,于是也出现了众多与心相关的其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