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清朝文艺家郑板桥.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557452789
  • 上传时间:2024-03-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1.01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清朝文艺家郑板桥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因排行第二,自称郑大、郑大郎板桥是其号,或题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晚年自署板桥老人他是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  板桥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终年七十三岁综观其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四十四岁以前,在贫困中成长;四十四岁以后至六十一岁以前,中举做官;六十一岁以后,卖画终老第一节家业衰败刻苦求学郑氏祖上本属书香门第,先世原居苏州,明代洪武年间始迁扬州府属兴化县城东之汪头曾祖新万,字长卿,是个庠生祖父湜,字清之,是个儒官父亲名之本,字立庵,号梦阳,是个品学兼优的廪生,先后教授过几百名生徒舅父汪翊文,奇才博学,隐居不仕生母汪氏,在郑板桥出生三岁时就去世,故板桥有“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的凄恻诗句以后,父亲娶继室郝氏,对板桥也很疼爱,他在《七歌》中追念:“无端涕泗横栏干,思我后母心悲酸,十载持家足辛苦,使我不复忧饥寒  板桥的叔父之标,字省庵,也很爱板桥叔父有一子,名墨,字五桥,也是庠生堂兄弟之间感情很好,有如亲兄弟一般  从郑板桥与舍弟郑墨的通信中可看出,郑家原有典产三百亩,还雇用过佃户、女佣。

      板桥做秀才时还从家中旧竹书箱中找出不少前代家奴的契卷但当板桥出世时,家业渐次衰落  板桥是由乳母费氏照养大的费氏原是祖母蔡氏的侍女,当板桥生母去世后,费氏把板桥视为己出在灾荒年景,费氏也总是驮着板桥上街,先买块饼塞在他手里,再去料理家务故板桥后来写有《乳母诗》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表示了对乳母的怀念  板桥对乳母的感情很深费氏有段时间暂别郑家到他处谋生,临走前,把板桥老祖母的旧衣服洗好补好,把缸里的水汲满,买几十捆柴草堆积灶下,就走了板桥早晨跨进费氏的房间,里面空荡荡的,摸摸灶上尚有余温,锅里放着一碗饭、一盆菜,就是费氏平时给板桥准备的板桥一见这情景,只是痛哭,连饭也不想吃了费氏勤劳的一生及其高尚情操,潜移默化,深深感染了板桥,他后来为官清廉公正,能够体恤百姓的疾苦,与这也不无关系板桥小时在家里,一直受着他父亲的直接教育和舅家的影响三岁时,父亲就开始教他识字、写字,五、六岁时教他读诗背诵六岁以后,教他读“四书”“五经”,要他抄写熟记八、九岁时,父亲教他作文联对,还常去舅父家聆听舅父汪翊文的开导与教诲《板桥自序》称自己“幼随其父学,无师也又说:“板桥文学性分,得外家气居多直至十七、八岁时,板桥才离开兴化老家到真州(今仪征县)的毛家桥去读书。

        板桥读书很刻苦,且善于独立思考他不相信有过目成诵的神童他在《潍县署中寄舍弟墨一书》中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他还认为,无所不诵不是好事,对书要有选择,即使好的书,也要选择书中好的来读,有些章节,令人可歌可泣,更应该“反复诵观”所以,他能在熟读上下苦功夫,经常一部书要读上多遍,务求能背得下来板桥读的书也很广泛他虽不喜欢考证繁烦的经学,但仍然花很大的功夫去攻读他喜欢读历史、诗词、散文等作品少年游冶学秦柳,十年感慨学辛苏他不是个束缚在经书教条中的书呆子,也不总坐书斋死读书,而是喜欢走出家门,面向大自然《板桥自序》中说:“板桥非闭户读书者,长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峭壁、墟墓之间然无之非读书也二十岁时,板桥从真州回到家乡,拜陆种园老先生为师陆种园品行高洁,文才横溢,书法很有个人风格,尤擅长填词板桥就跟他学习填词与此同时,他还结交了许多诗朋画友由于板桥天分较高,学习勤奋刻苦,再加之名师尽心指点,他不仅通读了“四书”“五经”,且在绘画、书法、作诗、填词诸方面都有了名声,很快他就成为当时兴化县有名的秀才了。

        板桥二十三岁时,与徐氏结婚徐氏是个贤惠温顺的女子婚后他们有了两男一女,为了养家活口,板桥只得辍学了  板桥年轻时喜欢写字,爱好学画他特别爱画竹他家原有两间茅屋,茅屋的南边有些空地,种了许多竹子每天早晨,板桥起床后就去看竹竹,“劲节可风,潇洒不俗”,“历四时而长茂,值霜雪而不凋”,时时引起画家的共鸣此外,他还画兰、画石在二十岁左右,板桥的兰、竹、石已画得十分出色了随着年事增长,阅历丰富,功夫日深,兰、竹、石在他笔下越来越不同凡响于是他就常常以卖画鬻字来解救生活的贫困,所谓“日卖百钱,以代耕稼,实救贫困,托名风雅”但是,由于他的竹画立意高稚,借竹咏志,能欣赏他字画的人并不多  卖字画不行,不得已办起了塾馆,教几个蒙童起初,他在兴化东门宝塔湾开馆婚后第四年,他离开家乡,前往真州的江村教学,过着“傍人门户渡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的生活①但灾荒年景,学生肚子都吃不饱,哪来束脩献给老师!所以,卖画无人要,教书无人来,“几年落拓向江海,谋事十事九事殆”,结果仍是一事无成②  大约三十岁上,板桥的父亲去世了,家中境况更是艰难,揭不开锅是常事,门前债主不绝,儿子送先生的束脩也出不起,只好辍学回家没法子,连老父遗留下的一些书籍也只好贱价出售,“今年父殁遗书卖,剩卷残编看不快;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

      ③板桥陷入了穷途末路的境地接着,又是独生爱子早逝至三十九岁时,他的结发妻徐氏也不幸病殁这一连串的打击,直使得郑板桥对前途感到了失望,甚至产生了“我已无家不愿归,请来了此前生果”的悲观思想在这艰难困顿,消沉颓唐中,幸而遇到江西程羽宸,慷慨解囊,以一千两银子相助,才“扫开寒雾”,“一洗穷愁”,使他解脱家庭的牵累,得以出游庐山、燕京、杭州等地板桥在四十岁中举之前,曾有三次出游先是,板桥在三十二岁时出游江西,结识无方上人于庐山,板桥为之写竹、题诗,以后时有交往三十三岁时,板桥又出游燕京,写下了著名的《燕京杂诗》,“不烧铅汞不逃禅,不爱乌纱不要钱;但愿清秋长夏日,江湖常放米家船”,板桥在诗中直率地提出了“不爱乌纱不爱钱”的主张郑方坤《郑燮小传》在记述板桥此次旅京情况时也说:板桥“壮岁客燕市,喜与神宗尊宿及期门、羽林诸子弟游,日放高谈,臧否人物,无所忌讳,坐是得狂名”①还有一次是在板桥四十岁那年秋天,出游杭州,漫步在风光明媚,“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堤上,怀古咏今他还多次来往钱塘江边,领略潮涨潮落、云起云飞的壮观,兴之所至,不能自已,吟出了《韬光庵》、《观潮行》、《弄嘲曲》等壮丽诗篇板桥的前半生,就是这样度过的:读书、授课、著文、卖画、出游。

      此时的心情,正如他在《落拓》中自我写照的那样:“乞食山僧庙,缝衣歌妓家年年江上客,只是为看花① 《郑板桥集·教馆诗》  ② 《郑板桥集·七歌》之五  ③ 《郑板桥集·七歌》之一  ① 《郑板桥集》附录  第二节清廉为官板桥虽然落拓不羁,济世之志却未泯灭,四十岁以后还在为功名奔走  他不愿一辈子仅做个“锦绣才子”,曾说:“凡所谓锦绣才子者,皆天下之废物也,而况未必锦绣者乎!”在他看来:“读书作文者,岂仅文之云尔哉?将以开心明理,内有养而外有济也得志则加之于民,不得志则独善其身①他也有进入仕途之心,因为这不仅能安身立命,而且能兼济天下,这才算不枉读了半生诗书  板桥自己虽然也很想成为匡时济世之才,然而几次赴考,均名落孙山,所以一度心灰意冷,行迹散漫不过,他认为,做官应读书,但读书不一定做官:“凡人读书,原拿不定发达,然即不发达,要不可以不读书即使不做官,也应该好好读书,“东投西窜,费时失业,徒丧其品,而卒归于无济,何如优游书史中,不求获而得力在眉睫乎!”②板桥进入中年后,曾有两段时间专心读书,一次是在雍正六年(1728)  他三十六岁时,住兴化天宁寺,主要是攻读“四书”“五经”,同时学习研究书法艺术,曾手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各一部;书中直、隶、行、草相参的雏形已初步形成,尽管还嫌稚俗,却已显出一定功夫。

      第二次是在雍正十三年他四十三岁时,由于得到朋友的资助,他再度离开家乡,到焦山别峰庵、双峰阁发愤攻读这回学习内容则更广泛了,除读“四书”“五经”外,还读《左传》、《史记》、《庄子》、《离骚》及贾、董策略、诸葛表章、韩文、杜诗、二十一史等,可谓经、史、子、集通观博览这样系统的学习,为他后来的参政、论世、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雍正十年,板桥四十岁时曾赴南京乡试,中了举人而经过这次焦山借宿苦读,终于在乾隆帝即位那年(1736),赴京都应试,中了进士他得意地画了一幅《秋葵石笋图》,并题上一诗:“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样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此时,他已四十四岁,虽不能像牡丹、芍药在春天与群花争艳,却能像秋葵那样与丹桂齐芳  在封建社会里,“学而优则仕”是通行的法则,郑板桥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当然也不会回避这一条路径但他自乾隆元年中进士后,直至乾隆六年他四十九岁时,才被选为七品县令,去山东范县就任  范县是鲁西的一个小县,地处黄河北岸板桥骑了毛驴,带了书僮,一捆行李,几包书,一张琴,来到范县县衙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叫人把县府衙门的墙壁打了百来个洞,大家莫名其妙,他解释说是“出前官恶习俗气耳”。

      因为在他看来,县衙与外面隔着厚厚的墙,新鲜空气进不来,衙里龌龊空气出不去前任县官们偏爱空气污浊,房间发霉,他却需要自由自在与人交往,打破县令与百姓间的隔膜  范县百姓对官府避而远之,小小衙门倒也清静板桥无所事事,作画看花,饮酒解闷;醉后激奋,不免引亢高歌声音传到门外,引起衙役议论,说这个县官真有些颠疯这个议论给小丫头听到,急忙奔告板桥的家属家属劝说:历来只有狂士、狂生,没有听说还有狂官,应当引起注意此后,板桥就改在黄昏之后喝酒,酒后即睡,不再像开始时那样了  ① 《郑板桥集·与江宾谷江九禹书》  ② 《郑板桥集·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  不久,板桥走出衙门,接触社会,了解民情当时“父母官”出门,总得鸣锣喝道,大张旗鼓,喝令百姓肃静迴避板桥却一反惯例,免去这些排场:“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一杯白水荒塗进,惭愧村愚百姓心他经常不在衙门里而是在乡下巡视:“几回大府来相问,陇上闲眠看耦耕①由于板桥与农民接触,使他认识到了农民的作用他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弟的书》中说:“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使天下无农民,举世皆饿死矣”  板桥办事公道,有较明显的爱憎观点一次,有个姓李的四川籍学生,在县试考中第一名,但是考生们因他不是本地人,大家哄起来,不准李生应考。

      李生找板桥大哭了一场,诉说他已迁居范县十七年了,如果要回原籍应试,一则路途遥远,蜀道难行,二则即使回原籍后,语言不通,实在无法可想板桥听了十分同情他,立即向府宪报告,请求解决府宪反而诬说板桥“私有所询,乖违公义”板桥如哑子吃黄莲,有苦没处说,只得忍痛将他除名;但为了李生的前途着想,就把他收做画徒,热心教育栽培他  又如,范县有崇仁寺和大悲庵邻近相对,有一对年轻的和尚、尼姑相爱,村上人因为他们触犯了“清规戒律”,抓去见官板桥看看他们两人年龄相仿,情投意合,就“令其还俗,配为夫妇”,并且写了一首律诗送给他们,其中有两句:“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这表明板桥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成人之美  板桥是个耿直的读书人,他不爱巴结上司,而对贪官污吏则十分憎恨  《小豆棚杂记》还记载着这么一件事:板桥有次因公到省城济南去办事,上司都很器重他,请他去趵突泉赴宴,一边喝酒,一边观赏“天下第一泉”,并嘱他做诗板桥应声道:“原原有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到海边浑是卤,更难人辨识清泉大家听了很不高兴,说是在讥讽上司这首诗的确很有胆识,一下刺痛了那些贪官污吏  由于板桥不摆官架子,办事公道,廉洁爱民,范县百姓把他当做是个谆谆善诱的长者敬重他。

      他在范县一共五年,五年知县任上他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