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屋顶直升机停机坪.docx
9页屋顶直升飞机停机坪从实际情况看,高度超过100m的超高层公共建筑,设置屋顶直升飞机停机坪是十分必要的设置屋顶直升机停机坪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⑴为及时组织人员安全疏散提供场所;⑵为避难人员等候营救,提供暂时避难场所;⑶可为使用直升飞机直接参与灭火活动提供场地设置屋顶直升飞机停机坪的防火要求是:⑴根据具体条件,宜设在屋顶层平台上或旋转餐厅、设备机房的上部 ⑵为了不影响直升飞机的操作,直接设在屋顶平台上的停机坪,要避 开高出屋顶的机房、楼梯出口小间、电梯间、水箱间、公用电视天线、 避雷针等凸出物离这些凸出物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5m,假定停机 坪计算直径为D(停机坪一般采用圆形,其大小为直升飞机旋翼直径的1.5倍),则 直升飞机操作场地应为D+10m;⑶通向直升飞机停机坪的出口不应少于两个;⑷应安装直升飞机降落标志灯,并在其四周设航空障碍灯;⑸在停机坪附近应设消火栓,其压力不应低于0.5kg;(6)停机坪不应设置高度超过30cm的女儿墙,最好不设女儿墙,宜设 安全网,网的周边宽度不小于2m,沿四周水平敷设,其强度应能同 时承重30人;⑺为直升机设置自动加油设施,并宜设置3-4个两用(水、泡沫液) 灭火固定炮,以扑救停机坪发生的火灾。
超高层房屋屋顶要建直升机停机坪民盟常州市委秘书长黄勇认为,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土 地等有限资源的制约下,高空空间被越来越多地开发利用,100米以 上的高层建筑比比皆是,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消防车直接扑救 能达到的最高高度仅68米,万一发生火灾,受消防装备等条件限制, 只能立足自救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迫在眉睫有关专家指出,建筑高度超过100米、标准层建筑面积超过1000平 方米的公共建筑,按照消防技术标准设置屋顶直升机停机坪,同时对 高层建筑避难层和屋顶停机坪的设置、逃生器材的配置作出具体规定, 将为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创造有利条件最近,江苏省无锡市制定通过《无锡市消防条例(草案表决稿》(待 报省人大审议通过后正式颁布实施)以法规的强制力明确消防责任、 落实管理措施,破解了高层住宅的消防安全难题条例针对高层建筑 的消防安全,三个亮点规定值得推广,一是超100米的高层建筑,包 括公用建筑和住宅建筑,都必须设置避难层(间),符合条件的超高 层建筑要设屋顶停机坪;二是高层建筑内的人员密集场所要配置应急 手电筒、防烟面具等逃生器材;三是高度重视高层建筑局部改造、内 部装修中的消防安全管理高层建筑屋顶应建停机坪随着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高层建筑已成为城市建筑的主要选择。
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途径多、速度快,扑救难度大,极易造成重 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省工商联向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关于 加强我省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加强对高层建筑消 防的投入高层建筑屋顶应建直升机停机坪,以提高城市高层建筑防 御火灾的能力少数高楼存在先天设计缺陷由于高层建筑层数多、面积大、布局复杂、形式多样,通道密布, 人员和物资高度集中,仅2010年11月份,全国各地先后发生的几起 重特大火灾事故,已敲响我省高层建筑防火和救火警钟经省工商联调查了解,高层建筑存在的隐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少数高楼存在先天设计缺陷、消防布局不合理有些城市 老城区建筑密度大、通道狭窄,消防车辆通行困难,且消防栓不健全 少数高层写字楼多家经营,联合使用,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督,隐患严 重居民在装修中使用的木材、纤维制品和高分子材料,使得高层建 筑火患荷载巨大一些高层建筑是由资质较差的建筑队承包施工,与 高层建筑结构复杂、施工要求高不相适应特别是建筑消防工程的施 工,有些中标单位因自己没有消防资质,便挂靠其他有资质的单位, 而施工仍旧是原班人马,造成工程质量粗劣有的为了赚取利润,私 自更改图纸,偷工减料。
一些消防设施,以劣次品充合格品消防云梯不达标是隐患之一此外,消防云梯不达标也是隐患之一据了解,目前我国引进的 最高消防云梯有效高度为72米,大多为53米,超过这个高度,只能 望“火”兴叹一些单位对消防安全和存在的问题不重视,任意压缩 消防投入,对消防人员特别是消防值班人员落实不到位,有关人员未 经严格培训就上岗消防系统因缺乏经常性维护保养而性能欠佳,等 等省工商联为此建议由政府牵头组成安全领导机构,制定和完善 我省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政策规定,明确相关单位的消防安全职责 消防、安监、建设等相关部门应组成联合检查组,不定期地开展对高 层建筑消防安全“地毯式”排查,引进一系列先进消防设备,包括世 界最高的举高消防车、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装置、高层建筑先进自动喷 水灭火装置及附属排烟系统,特别是抓紧购置有效高度达130米消防 云梯等必备设备高层建筑屋顶应建直升机停机坪,以提高城市高层 建筑防御火灾的能力应普及高层建筑消防常识建议宣传普及高层建筑消防常识,提高高层建筑使用单位自防自 救能力城市规划总体布局中应充分考虑消防因素从源头上减少或 杜绝先天性火灾隐患,要求保证主体结构有足够的耐火稳定性室内 装修应选用阻燃材料,做好防火分隔。
制定并强化自救措施此外,高层建筑所采用的建筑必须严格符合防火要求,建筑辅助 设施包括围挡等也应使用防火材料在重要建筑施工现场安装数字摄 像头等监控设备,加强火情发现能力在施工过程中,当建筑高度达到60米以上时,应考虑建造临时蓄水池等方式加强自防自救能力北京多家医院为航空救援投巨资建停机坪均荒废航空救援最大的限制就是“离地三尺需审批”的空管制度2010年年底,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 管理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低空空域开放在今后10年内将按试点、 推广、深化3个阶段逐步推进推广阶段(2011年-2015年),会在北 京、兰州飞行管制区分类划设低空空域这让人们看到航空救援的希望如果真因救援出动私人直升机,情况会很尴尬一一审批时间长、 程序繁琐,“手续没有批下来,要救的人早就没了一般情况下,规定的空域内飞行属本场飞行,需提前一天申报计 划;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属转场飞行,需要向多部门报批飞行计 划,申请下来往往超过一周目前,北京航空救援使用的直升机主要分为两类:急救中心使用 的直升机,归商业租赁公司(通航企业)所有,市民使用后须向租赁公 司付费另一类直升机由北京市政府航空队所有,主要是北京市公安 局的警用直升机,担任重大搜救任务,不收取费用。
华北民航局的一名官员表示,目前国内航空救援尚未起步,但前 景远大航空救援涉及部门众多,有卫生部、民航局、民政部等,尚 未有相关部门能牵头建立相关政策据了解,德国、瑞士等国家的航空救援组织都是非营利性的,资 金来自捐献和红十字会会费等台湾的直升机救援经费采用医保 47.5%、商业保险47.5%加少量个人费用美国每年有大量的保险费用于航空救援当地居民只要每年交少 量费用,就可享受这项服务航空救援组织与爱好飞行的志愿者签约, 进行专业培训,规定一年要参加几次救援■建议航空救援要有牵头部门“国家航空救援系统建立已有动作,但我们对进展不满意今 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带来有关”低空开放” 的提案,“航空救援要发展,离不开低空开放离不开低空开放”2009年“两会”期间,27位院士联名提出“关于建设国家航空 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议”,多位中央领导做出批示,指示有关部门研究、 规划和部署2010年“两会”上,相关代表委员再次提出“建设国家航空应 急救援体系”身为政协委员的冯培德院士参与上述两次提议前日,冯培德表 示,今年的“两会”中,他的提案内容还与“航空救援”相关,是关 于低空开放的,“航空救援要发展,离不开低空开放。
最大问题是机构缺失冯培德认为,我国目前航空救援体系建设中最大问题就是机构缺 失现有救援力量分散在交通运输部、国家林业局、卫生部等部门, “资源无法形成统一合力冯培德说,条块分割的航空应急救援体 系不利于资源共享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专业性强,航空救援涉及发改 委、减灾委、公安部、民航局、民政局等部门,缺乏一个单位来进行 协调统筹冯培德说,航空救援很有前景,谁牵头来做起来,是目前首先需 要解决的救援要与服务结合冯培德认为,建立航空救援,特别是直升机救援体系,需要将救 援体系与服务体系结合他介绍,服务体系是指为国民经济服务,比如电网公司利用直升 机进行电力巡线,还有一些农业公司专门能利用直升机喷洒农药等作 业他认为,直升机建立停机坪、培养飞行员等成本都很高如何让 这些直升机公司发展壮大,平时能为经济服务,遇到灾害时又能统一 利用;公益与商业的运营模式如何结合;这些问题到现在还是模糊不 清■调查医院荒废的停机坪冯培德委员介绍,航空救援,特别是直升机救援,可广泛应用于 城市急救和救援记者调查发现,北京多家医院为接轨“航空救援”,投入巨资建 有停机坪,但目前都处于荒废状态一个圆形的混凝土平台,像“一顶帽子”,戴在北京友谊医院急 诊楼9层楼顶。
这是一个封锁着的停机坪,周围栏杆上的油漆已开始脱落北京友谊医院的工作人员介绍,该停机坪当初设计是急救飞机落 在顶层停机坪上后,患者可通过与医院电梯相连的通道,直接被送入 急救室原本为奥运时转运病人专门设计建设,但从2004年8月建 成,停机坪从来没有投入使用据媒体报道,同仁医院亦庄新院区大楼西侧的平地上,有一块圆 形空场,没有任何标志这块空地与医院急诊室相连,规划就是停机 坪北京急救中心的停机坪更早,1988年规划设计,建成至今从未 使用据了解,北京市多家大医院都建成或筹建了停机坪,但都在静静 等待不知何时能来的救援飞机■对话 航空救援体系北京势在必行对话人物 李宗浩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内最早提倡建立航空 救援新京报:你怎么看待航空救援?李宗浩:时间就是生命,急救就是抢时间我在欧美做过一些调 研早在上世纪70年代,德国有过一个报告,拿车祸来说,发生车 祸20至25分钟内,是黄金救援时间如果超过这个时间,伤者的死 残发生率大大提高城市拥堵严重,车祸发生20至25分钟,救护车 都能赶到吗?这个时候,航空救援就显得很重要新京报:有人认为航空救援是赶时髦?李宗浩:对此感到十分遗憾,怎么能这样认为呢?三十年来,我 对多个欧美国家的空中救护体系进行考察,并参与医学实践。
作为大 型城市北京,容易发生各种意外与突发事件,交通问题更成为北京建 设世界城市的“软肋”,同时北京又处于地震活动带在这种情况下, 建立航空救援体系势在必行北京应该尽快认真研究航空救援这一课 题了我做政协委员时,提了好几次提案新京报:国外是如何设计航空救援的?李宗浩:我对德国进行过较全面考察在德国的地图上,全境分 布了 53个航空救援站,每个站都配有直升机德国版图上的任何一 点,离最近的救援站,不超过15分钟的直升机航程平均每架一年 飞1110架次以上,每天3至4次航空救援机并不是在直升机上放 个担架和急救包那么简单专业救援直升机上的医疗抢救设备和药品 敷料等配备均有标准,心电监护除颤仪器、氧气瓶等每个设备都有固 定的位置,还有适于空中飞行的担架,可以将脊柱骨折等危重患者牢 牢固定,不会受到震动带来的二次伤害空中救护人员都需要经过专 业培训,特别要能适应高空作业新京报:目前,国内航空救援发展到什么程度?李宗浩:如今空中医学救援在我国仍然是空白,为此我感受到危 机如果遇上交通严重堵塞,尤其发生重大灾难,没有航空救援真是 难以想象,对此我心急如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