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一中学高一化学模拟试题含解析.docx
5页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一中学高一化学模拟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1. 下列各组微粒中,具有相同电子数的是A、K+ 和Ne B、Na 和F-C、H2O和NH4+ D、OH- 和F参考答案:C略2. 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则该元素 A.化合价降低为零 B.一定被还原 C.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一定被氧化参考答案:C略3. .已知分子E和分子G反应,生成两种分子L和M(组成E、G、L、M分子的元素原子序数小于10 “○”代表原子“____”表示化学键 ),如下图,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未配平)A. G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B. L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C. E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 D. M的化学性质活泼参考答案:D略4. 下列各组顺序的排列不正确的是( )A.离子半径:Na+>Mg2+>Al3+>F-B.热稳定性:HCl>H2S>PH3>AsH3C.酸性强弱:H3AlO3<H2SiO3<H2CO3<H3PO4D.碱性强弱:KOH>NaOH>Mg(OH)2>Al(OH)3参考答案:A略5. 下列溶液中的c(Cl﹣)与50mL 1mol?L﹣1 AlCl3溶液中的c(Cl﹣)相等的是( )A.150 mL 1 mol?L﹣1氯化钠溶液B.75 mL 1 mol?L﹣1氯化亚铁溶液C.50 mL 3 mol?L﹣1氯酸钾溶液D.25 mL 1.5 mol?L﹣1氯化钙溶液参考答案:D解:50mL 1mol?L﹣1 AlCl3溶液中Cl﹣物质的量浓度是3mol/L,A、150 mL 1 mol?L﹣1氯化钠溶液中c(Cl﹣)=1 mol?L﹣1×1=1mol/L;B、75 mL 1 mol?L﹣1氯化亚铁溶液中c(Cl﹣)=1mol?L﹣1×2=2mol/L;C、50 mL 3 mol?L﹣1氯酸钾溶液中不含Cl﹣,浓度为0;D、25 mL 1.5 mol?L﹣1氯化钙溶液中c(Cl﹣)=1.5mol?L﹣1×1=3mol/L;故选D.6.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2H+ + CO32- = CO2↑+ H2OB.氢氧化钡溶液与盐酸反应:OH-+H+ = H2OC.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Cu2+ + 2 OH-= Cu(OH)2↓D.钠投入水中:Na +H2O = Na+ + OH- + H2↑参考答案:B略7. 下列各组中属于同位素关系的是A.与 B.T2O与H2O C.与 D.金刚石与石墨参考答案:C略8. 在氯化钠,氯化镁和硫酸镁组成的盐溶液中,知Na+为0.1mol,Mg2+为0.25mol,Cl-为0.4mol,则SO42-的物质的量为( )A.0.1 B.0.5 C.0.15 D.0.25参考答案:A由电荷守恒定律可得,硫酸根含有0.1mol9.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键存在所有物质中 B.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C.无论强酸还是弱酸与NaOH溶液反应测得中和热的数值是相等的D.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该反应放出能量参考答案:BD略10. 某实验室的尾气中含有较多的氯气,有毒,要吸收这些尾气,下列试剂最适合的是( )A.自来水 B.饱和食盐水 C.饱和石灰水 D.烧碱溶液参考答案:D【考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分析】氯气,有毒,利用碱性溶液可吸收,碱溶液的浓度大吸收效果好,以此来解答.【解答】解:A.氯气与水反应,为可逆反应,吸收效果不好,故A不选;B.食盐水抑制氯气的溶解,不能吸收,故B不选;C.饱和石灰水可吸收氯气,但吸收效果不如NaOH溶液,故C不选;D.烧碱溶液中碱性较强,可吸收氯气,效果好,故D选;故选D.11. 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 其中错误的是( )A. 硫化氢比硒(Se)化氢稳定 B. 铍(Be)的原子失电子能力比镁弱C. 砹(At)的氢化物稳定 D. 氢氧化锶[Sr(OH)2]比氢氧化钙的碱性强参考答案:C【详解】A.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从上到下依次减弱,S和Se同主族,H2S的稳定性比H2Se的强,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同主族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从上到下依次增强,金属性表示元素失去电子的能力。
Mg的金属性比Be的强,Be失电子能力较镁弱,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从上到下依次减弱,非金属性越弱,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差At是第ⅦA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弱的元素,其气态氢化物最不稳定C项错误,符合题意;D.同主族金属元素金属性从上到下依次增强,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即碱的碱性越强Sr的金属性比Ga强,则氢氧化锶比氢氧化钙的碱性强,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C 12. 在下列反应中,既属于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BaCl2溶液和K2SO4溶液反应 B. 点燃H2和O2的混合气体C. 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 D. Zn放入盐酸中参考答案:D略13. 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的类型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HCl MgCl2 NH4Cl B. H2O Na2O2 CO2C. CaCl2 NaOH H2O D. C2H6 H2O2 C2H4参考答案:D略14. 下列反应进行分类时,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Zn+H2SO4=ZnSO4+H2↑ B.2KClO3 2KCl+3O2↑C.CaO+H2O = Ca(OH)2 D.H2+Cl2 2HCl参考答案:D略15. 青蒿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它的分子式为C15H22O5,有关青蒿素说法正确的是( )A. 2.82g青蒿素含氧原子数目为0.05NAB. 标准状况下1mol青蒿素的体积为22.4LC. 青蒿素含氧量为10%D. 青蒿素的摩尔质量为282参考答案:A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
A项,n(C15H22O5)==0.01mol,其中含O原子数为0.05NA,正确;B项,青蒿素呈固态,不能用22.4L/mol计算青蒿素的体积,错误;C项,青蒿素的含氧量为100%=28.37%,错误;D项,青蒿素的摩尔质量为282g/mol,错误;答案选A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16. (1)甲同学在某次实验中大约需要0.10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900 mL,配制时涉及到如下操作:①轻轻振荡容量瓶(振荡时不能将溶液溢出刻度线外),使溶液充分混合②用天平称量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_________g③待烧杯中的溶液冷却后沿玻璃棒小心地注入 _________中④将容量瓶用瓶塞盖好,反复上下颠倒、摇匀⑤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贴好标签备用⑥向盛有NaOH的容器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使固体完全溶解⑦改用_________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⑧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2-3次,将每次洗涤后的溶液也都注入容量瓶中⑨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直到容量瓶中的液面接近容量瓶刻度处1cm—2cm处请协助甲同学先完成操作中的空余部分,再在下列选项中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 A.②⑥③④①⑦⑧⑨⑤ B.②⑥③⑧①⑨⑦④⑤ C.②③①④⑥⑦⑧⑨⑤ D.②③①⑥⑦⑧⑨④⑤(2)容量瓶上标有_________(填序号) ①温度 ②浓度 ③容积 ④压强 ⑤刻度线 (3)下列操作会使所配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偏低的是_________A.定容、加盖倒转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滴加蒸馏水至刻度B.定容时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超过刻度线,再吸出少许C.小烧杯、玻璃棒没有洗涤 D.观察容量瓶刻度时仰视E.所用容量瓶中,已有少量蒸馏水 F.在未降至室温时,立即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定容G.称量时已观察到NaOH吸水(4)称量NaOH固体时需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①因为NaOH具有腐蚀性,所以称量时,需注意选择________ _盛装NaOH固体; ②称量必须迅速,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定容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② 4.0 g (只答4扣1分) ③ 1000mL容量瓶 (只答容量瓶得0分)⑦ 胶头滴管 (汉字书写错误扣1分)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B (2) ①③⑤ (填序号) (3) ABCDG (4)①烧杯(或其他玻璃容器) 目的是:防止称量时间过长,NaOH吸水潮解或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 5)定容的正确操作是:加水至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水至液面(或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略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17. 有机物 的系统命名为_____ 参考答案:3,3,4—三甲基己烷略18. (11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针对表中的①~⑩种元素,填写下列空白:(无特殊说明均填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主族周期IAⅡAIIIAⅣAⅤAⅥAⅦA0族1① 2 ②③ ④3⑤⑥⑦ ⑧⑨ 4⑩ (1)在这些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名称是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两性氢氧化物的元素是 ,⑤⑥⑩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为 。
⑧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碱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⑧、⑨号元素的氢化物中还原性较强的是 (3)②与③形成的化合物属于 (填“共价”或“离子”)化合物, (4)⑩号元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参考答案:(11分)(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