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大纲1.doc
7页《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D050201 授课学时:32 学分数:3 适用专业:生物制药技术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基础化学》是生物制药技术、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应用生物技术等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是培养工程技术应用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继化学课程的基础课它是阐述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一门基础性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化学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某些重要生命元素的性质,了解某些现代测试手段;重点掌握平衡的原理、溶液中的各种化学平衡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和掌握各种化学分析方法;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结构、分散体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会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释化学现象,会运用基本分析方法和测试手段进行一般的化学分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将化学知识与专业实际相结合《基础化学》是一门具有丰富的理论,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常规无机及分析项目的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无机基本操作和滴定分析中主要原理和基本技能,掌握分光光度计、电导率仪和酸度计的使用。
对气相色谱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使学生通过演示、分小组实验的方式,了解仪器的构造、原理和操作在开设理论课的同时,给学生开设对应的化学分析实验课,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使得学生掌握这门基础课,为以后各门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二、学时分配序 号 授课章节 课 时1 绪论 22 项目一 溶液、气体和溶胶 43 项目二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64 项目三 物质结构 45 项目四 定量分析基础 26 项目五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47 项目六 配位滴定法 48 项目七 氧化还原滴定法 29 项目八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 210 课程复习与考核 232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1、掌握无机分析化学的定义;2、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任务;3、理解分析化学的分类;4、了解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 5、掌握分析误差;6、学会处理数据项目一 溶液、气体和溶胶了解分散体系的分类及主要特征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气体分压定理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掌握电解质溶液的定义与有关概念了解晶体的特征、结构及分类主要内容: 1.气体 2.液体和溶液 3. 固体 重点: 1.分散体系的分类及主要特征 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气体分压定理 3.电解质溶液的定义与有关概念 4.晶体的特征、结构及分类。
难点: 1.气体分压定理及有关计算 2.活度、活度系数与离子强度的概念项目二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掌握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规律,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意义及表达式的书写;掌握平衡移动原理,平衡体系组成的计算掌握温度、浓度(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理解活化能、活化分子、催化剂的概念,掌握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理解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实际应用中须综合考虑的必要性了解化学反应的能量关系主要内容: 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2 .化学反应速率 重点: 1.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规律,能用平衡常数(Ko)计算平衡的组成 2.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 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 1.运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概念说明浓度、分压、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有关化学平衡的处理与计项目三 物质结构理解化学键的本质、离子键与共价键的特征及它们的区别;理解键参数的意义;掌握O2 、N 2 、F 2的分子轨道,理解成键轨道、反键轨道、σ 键、π 键的概念以及杂化轨道、不等性杂化的概念从价键理论理解共价键的形成、特性(方向性、饱和性)和类型(σ键、π 键) 。
熟悉分子或离子的构型与杂化轨道常见类型的关系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征与性质;理解氢键的形成及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了解晶体、非晶体的概念,理解不同类型晶体的特性,理解晶格能、离子极化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主要内容: 1 .共价健理论 2. 分子间作用力 3 .离子健理论 4 .非离子型晶体 重点: 1.从价键理论理解共价键的形成、特征(方向性、饱和性)和类型(σ 键、π 键) 2.杂化轨道类型(sp、sp 2、sp 3)与分子构型的关系 3.不同类型晶体的结构特征 难点: 1.分子轨道的概念,并用以说明分子的结构和磁性 2.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项目四 定量分析基础了解定量分析的任务与作用;方法和分类,了解一般分析过程的基本步骤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掌握误差的基本概念,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减免方法,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理解有效数字的意义并掌握其计算规则,掌握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各种表示方法;分析结果的统计处理;可疑值的取舍(掌握 Q 检验法) 了解置信度与置信区间的概念,了解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了解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掌握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主要内容:1 .分析化学概述 2 .测量误差 3 .少量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4 .有效数字 重点: 1.分析过程的基本步骤(取样、预处理、测量、结果计算) 2.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减免方法,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3.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滴定结果的计算方法 4.有效数据的应用,可疑数据的取舍和分析结果的正确表达 难点: 1.可疑数据的取舍和分析结果的正确表达 2.置信度与置信区间。
项目五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了解酸碱理论的发展;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定义、理解共轭酸碱对的概念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度、稀释定律、溶液的离解平衡、分布系数、质子条件式、盐效应和同离子效应的概念掌握用质子理论计算一元弱酸、一元弱碱、一元弱酸盐和一元弱碱盐溶液的 pH 值熟悉用质子理论计算多元弱酸的离解平衡组成,多元弱酸盐及两性物质溶液酸度的计算掌握酸碱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及缓冲溶液的配制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和选择原则,熟悉常用指示剂在酸碱滴定中的使用掌握酸碱滴定过程中 pH 的变化规律及指示剂选择了解其它类型酸碱滴定过程中 pH 的变化规律掌握各类酸、碱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掌握酸碱滴定法结果的计算了解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主要内容: 1 .酸碱质子理论与酸碱平衡 2 .影响解离的主要因素 3 .酸碱平衡中组分分布及浓度计算 4 .溶液酸度的计算 5 .溶液酸度的控制与测试 6 .酸碱滴定法重点: 1.弱电解质的离解度、稀释定律、溶液的酸碱性和 pH 值、离解平衡、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等内容及有关计算 2.酸碱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 3.酸碱滴定分析方法的应用和滴定结果的计算方法 4.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有关计算 难点: 1.各种类型酸碱滴定过程中 pH 的变化规律及指示剂的选择方法 2.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和质子条件式的确定 3.两性物质溶液酸度的计算和多元酸(碱)以及混酸的滴定项目六 配位滴定法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命名和分类。
掌握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掌握配位平衡和配位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其有关计算,理解配位平衡的移动及与其它平衡的关系了解螯合物形成的条件和特殊稳定性了解 EDTA 与金属离子形成的螯合物的特征了解酸度对配位反应的影响和酸效应系数的含义;掌握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掌握金属离子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会使用酸效应曲线选择滴定的酸度条件了解金属指示剂的应用,了解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方法掌握配位滴定的应用 主要内容: 1 .配合物与螯合物 2 .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3. 配位滴定法 4 .配位平衡的应用 重点: 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和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2.计算配位平衡的组成和酸度的选择及提高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3.配位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滴定曲线、滴定的可行性 4.配位滴定分析方法的应用和滴定结果的计算 难点: 1.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2.配位平衡组成的计算和酸度的选择以及提高滴定选择性的方法项目七 氧化还原滴定法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氧化数的概念、氧化还愿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理解原电池的概念、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条件电极电势的概念掌握用电极电势来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会应用元素电势图讨论元素的有关性质。
熟练掌握能斯特方程式,并能用能斯特方程进行相关的计算;了解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掌握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掌握它们的原理,特点,指示剂的选择及应用实例掌握氧化还原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主要内容: 1.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 2 .电极电势的应用 3 .氧化还原滴定法 重点: 1.氧化还原平衡、电极电势等内容及有关计算 2.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 3.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 4.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方法的应用和滴定结果的计算 难点: 1.氧化还原滴定法滴定条件的选择 2.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 3.能斯特方程式相关的计算第八章 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法掌握溶度积的概念、溶度积和溶解度的换算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掌握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溶解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有关计算掌握沉淀滴定法的原理及主要应用理解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和称量形的要求;了解沉淀的形成,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沉淀条件的选择;掌握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主要内容: 1 .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2 .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 3 .沉淀的形成与纯度 4 .沉淀分离与富集 5 .无机材料制备与组分含量测定中的沉淀法 重点: 1.沉淀溶解平衡及影响平衡的因素、溶度积规则 2.运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和溶解、重量分析方法的特点、基本原理和步骤。
3.沉淀滴定分析方法的应用和滴定结果的计算方法 难点: 1.分步沉淀及其有关计算 2.沉淀滴定分析的终点判断四、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1、平时成绩:其中考察(比例 20%)、出勤、课堂提问和作业(20%)2、考试成绩:比例(60%)五、教材与参考书教材:《药用化学基础》訾少锋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参考书:[1] 《无机化学》(第四版)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 《普通无机化学》 严宣申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3] 《现代基础化学》上、下篇 . 朱裕贞、 顾达、黑恩威 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4] 《工科无机化学》. 路琼华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5] 《无机化学丛书》 . 戴安邦等编,科学出版社, 1994~1998编写人: 审核人: 2014 年 9 月 16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