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辩证法常考试题.doc
3页1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说明其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经验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积累 和结晶;②科学技术作为知识体系和方法、工艺、经验与能力,它源于生产实践又指导生 产实践,属于潜在的智能性要素的“可能性”生产力,它一旦应用和渗透到生产实践中, 与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相结合,就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与智慧,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素 质;物化到劳动资料上,就产生先进的生产手段,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物化到劳动 对象上,就可以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改善劳动对象的品质,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科学 技术应用到生产管理上,可以使生产力诸要素实现最佳配置和优化组合,把潜在生产力变 为现实生产力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技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已经成为推动 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动力,也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④当 代的科技革命将把生产力的社会化推向更高水平,因此,它必然推动社会结构、人们的劳 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观念形态的演变,从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现实意义:由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我国要进行现代化的建设,就必须重 视科技、发展科技,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 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贯彻我国实行的 科教兴国战略方针。
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可以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 并引起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在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 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 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突破口和决定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 志因此,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 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学技术 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 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P921988 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第 一,现代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增长的第一位因素;第二,现代科学技术加速转化为 现实生产力,使科学,技术,生产有利于一体化,并起先导作用;第三,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 主要的推动力量;第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的作用不断增强,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 的第一位人力资源.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意义.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第二,是对当代世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崭新概括;第三,是对 国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 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中,先进生产力取 代落后生产力,都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或突破引起的。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 发展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更加明显,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历史性突破: 第一次是 18 世纪 60 年代从英国开始的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导致了以蒸汽机和自动纺织机为代 表的工业革命,开始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世 界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生产成为世界的生产,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历史成为世界的历史 第二次是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科技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机的广泛使用以 及电讯业的迅速发展,使工业化与电气化结合在一起,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新科技革命原子能技术、计 算机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因此,哪一 个国家抓住了科技革命提供的历史机遇,哪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就获得大发展;哪一个国家 错过了科技革命提供的发展机遇,哪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大大落后于时代潮流所以, 科学技术始终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 信息科技与生命科技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以知识创新、技术 创新、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
这些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给 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 2.科研选题的意义,选题过程中应把握什么原则?P111科学研究中首先碰到的问题是选择什么课题 和如何选择课题的问题 ,这是整个科研工作 的第 一步这第一步, 对以后的科研工作具有战略性意 义它决定着科研工作的主攻 方向、 奋斗目标 , 规 定着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正因如此, 科学家们都 十分重视科 研选题英国科学学的创始人贝尔纳 认为, 选择课题是科研的战略起点著名科学家维 纳说过, 知道应该干什么, 比知道干什么更重要 选题是科研工作的强大动力因为 许多有价 值、 有吸引力的课题会激发研究人员去思考、 去学 习、 去研究, 问题总是 在研究活动的前方 , 是未知 世界的最早的拓荒者,也是全部科学探索的出发 点 选 题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选题并不是一 个简单随意的问题,而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科学问 题从这个意义上说, 提出一个科研选题比解决一 个现实问题更困难因为选到一个有 价值有创造 性的课题, 既要懂得课题的来源, 又要有相当的科 学素养, 要理解选题的价值意义, 要富有想象力, 对选题要有浓厚兴趣, 有相当的知识储备, 等等。
选题是科研人员才能的体现选题不仅直接 关系到将产出什么样的成果,甚至关系到科研 工 作的成败科学史表明, 研究成功的影响因素有多 种多样, 其中一个最明显的原因 是选题得当, 研究 者只有选出恰当的课题, 才有成功的可能由于选 题得当, 科研人 员可以把自己的学识、 智慧用到最 有效的科研工作上 3.观察与理论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1) 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 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 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 观察和理论 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首先,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理论 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在科学的研究中,人们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 围科学观察基本上都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进行的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作出 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用观察来检验一个理论,即是看是否能观察到理论所预 言的现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在观察中如果 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 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 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一种情况是, 有些观察陈述明显地用到一些理论术语,而离开了有关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理解这些观察 陈述第二种情况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概念,实际上过去曾是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所创造的理论术语,只不过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长期广泛使用,久而久之, 人们逐渐忘记了它们的来源罢了第三种情况,虽然观察陈述中没有任何形式的理论术语, 但它所表达的意思仍以某种已经形成常识的理论为前提,与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此外, 在不同理论和信念的指导下,可以得出不同的描述任何观察语言总是同某种背景理论联 系在一起的,而且其语义随着背景知识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 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一是观察本 身可能产生错觉;二是观察依赖了错误的理论如何知道一个观察陈述是否正确?还是要 依赖于理论而且检验越严格,要求的理论越多,知识越广泛,并且永远达不到绝对的确 实无疑性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 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所以,观察陈述并不能像逻辑经验主义者设想的那样,通过观 察陈述来给理论提供绝对可靠的基础。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 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科学理论或假说也 只是相对真理,需要在新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科学理论的检验必须依 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 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 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4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1、协调好个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人与 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与日俱增彰显协调的紧迫努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一定 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增强责任意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人有责;第 三、通过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2、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 互相制约的关系,不是一种单向的征服与被征服、掠夺与被掠夺关系如果自然资源被耗 尽、自然环境被严重恶化,最终受害的是我们人类自身。
3、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具有双重性4、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人关系,与自然的 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我们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人与自 然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要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适度 原则,即人要从自然界取得资源,但索取要适度,要使资源能够长久甚至永续使用;二是 保护原则,即要使用与保护并重,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三是节约 原则,即珍惜和节约自然资源,不掠夺和浪费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