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村落综合价值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doc
11页古村落综合价值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古村落综合价值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以大旗头古村为例汪清蓉/李凡【专题名称】旅游管理【专 题 号】F9【复印期号】2006年04期【原文出处】《旅游学刊》(京)2006年01期第19~24页【作者简介】汪清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旅游系讲师,硕士(广东 佛山 528000);李凡,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旅游系副教授,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博士生广东 广州 510275)【内容提要】 客观评价古村落的综合价值是正确保护和利用古村落的依据针对古村落综合价值评价的模糊性,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可以在专家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方法合理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效结合,从而提高了模糊综合评判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以佛山三水大旗头古村落为例,对其进行综合价值评价,以此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关 键 词】古村落/大旗头村/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古村落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学、艺术学、历史学、文化地理学、景观学、游客行为、古村落开发、古村落保护等方面,而古村落综合价值量化评估模式系统的研究相对滞后,研究成果国内少见,且已有的研究限于古村落价值定性的描述与说明[1,2]。
定性描述评价简单明了,突出主要特征,易为人们接受,但常存在着一定的文学夸张和片面性,在科学上难免欠精确,难以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古村落进行精确的评价与对比只有朱晓明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古村落的评价进行了探讨[3]如何衡量古村落的综合价值还没有一套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古村落综合价值的研究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能正确地、客观地以可度量的标准为基础,判定古村落的历史价值、当前状况与发展潜力,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依据缺乏严谨科学的评估体系和定量分析方法,缺乏理论基础的研究,不利于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古村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构成巨大威胁然而古村落综合价值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评价问题,评价涉及的内容较多,评价指标受考评者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个人偏好的直接影响,很难完全排除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客观上就要求分层次进行综合评价,因而古村落综合价值评价是一个多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问题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法)[4] 和模糊综合评判法[5] 构建古村落综合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模型,并以佛山市三水区大旗头古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1 综合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古村落作为一个整体的、活生生的文化单元,它的评估不同于一般的文物保护单位或建筑遗迹,只注重单体的、物质性层面的评价,应将评价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村落整体环境的高度、扩大到古村落形成发展的历史视野中,由质到量,从历史到现状,从主观感受到客观标准进行权衡考量,它涉及到物质形态、意识观念等各个方面国家建设部于2005年下发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该指标体系包括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两大指标共13项因子其中价值特色包括历史久远度、文物价值、历史事件名人影响度、历史建筑规模、历史街巷规模、核心区风貌完整性及空间格局特色功能、核心区历史真实性、核心区生活延续性和物质文化遗产10项因子;保护措施包括规划编制、保护修复措施和保护机制3项因子通过该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与实践,笔者认为该体系侧重于评价对象的历史性价值、建筑景观的整体性及艺术性、保护措施三方面,缺乏综合考虑评价对象的科学性、实用性、旅游开发潜力、居民意向等因素通过研究古村落的基本特征,参考建设部试行的评价体系及相关研究,本研究设计的评估体系共四层,即目标层A、综合评价层B(3项指标)、因素评价层C(11项指标)、因子评价层D(25项指标)(图1所示)。
附图图1 古村落综合价值评估框图1.2 指标权重的确定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以后,本文采用AHP法评价指标因子的权重 首先制定问卷的内容,然后采用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进行权重值的调查本研究邀请地区旅游局、文化局、史志办,高等学校的旅游、环境、园林、地理、民俗等相关专家50人,并向其发出征询问答卷回收答卷后,通过计算机处理进行层次单排序及层次总排序,得到各因素权重值(保留四位)(表1所示)经一致性检验,CR≤0.1,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4]表1 古村落综合价值评价指标权重(层次单排序)综合评 权重 排 因素评 权重 排 因子评价层D 权重 排价层B 序 价层C 序 序 历史性C[,1] 0.4109 1 悠久D[,1] 0.2945 3资 稀缺D[,2] 0.4019 1源 历史事件名人影响度D[,3] 0.3036 2价值 0.4763 1 科学性C[,2] 0.3023 2 完整度D[,4] 0.2495 3要 典型度D[,5] 0.3278 1素 特殊度D[,6] 0.2559 2B[,1] 合理度D[,7] 0.1668 4 艺术性C[,3] 0.2868 3 表现力D[,8] 0.3191 3 感染力D[,9] 0.3371 2 吸引力D[,10] 0.3438 1 实用性C[,4] 0.2371 2 房屋质量D[,11] 0.3798 1 房屋的安全卫生D[,12] 0.3084 3 房屋可利用程度D[,13] 0.3118 2 现 真实性C[,5] 0.3027 1 邻里结构情况D[,14] 0.4479 2状 保持风土人情状况D[,15] 0.5521 1条 灾害[,16] 0.2743 1件 0.2684 2 环境性C[,6] 0.1824 3 污染[,17] 0.2336 3评 环境容量[,18] 0.2592 2估 植被[,19] 0.2329 4B[,2] 保护措施C[,7] 0.1698 4 规划编制[,20] 0.2258 3 保护修复措施[,21] 0.3978 1 保护机制[,22] 0.3755 2 居民意向C[,8] 0.1080 5 自豪感[,23] 0.3620 1 舒适度[,24] 0.3379 2 居民好客度[,25] 0.3001 3旅游 市场条件C[,9] 0.3949 1开发 0.2553 3 区位条件C[,10] 0.3369 2条件 基础设施C[,11] 0.2682 3B[,3] 通过表1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影响古村落综合价值的B层因子其权重从大到小依次是资源价值要素(0.4763)、现状条件评估(0.2684)和旅游开发条件(0.2553)。
再通过层次总排序可以得到影响古村落综合价值的D层因子(前10位)依次是:稀缺性(0.0787)、历史事件名人影响度(0.0594)、悠久(0.0576)、典型度(0.0472)、吸引力(0.0470)、感染力(0.0461)、保持风土人情状况(0.0449)、表现力(0.0436)、特殊度(0.0368)和邻里结构情况(0.0364)通过对影响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因子进行单排序和总排序,可以指导我们在保护与开发工作中,能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抓住重点与要点,同时也不忽视细节与小问题,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从而可以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使投入产出最大化 2 评价方法2.1 结果获取的方法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关键在于正确规定模糊评判的论域和合理构造模糊评判矩阵评价等级论域U实际上是确定古村落综合价值的评价等级设评价等级有n个,其评价等级论域U可表示为:U=(u[,1],u[,2],…u[,n])={Ⅰ,Ⅱ,…,N}假设有m个评价因素,评价因素论域V表示为:V=(v[,1],v[,2],…,v[,m]),在规定好评价论域后,可根据评价等级论域U和评价因素论域V之间存在的模糊关系,建立模糊评价矩阵R。
即:附图然后,将模糊评价矩阵与因素权值相乘,将其结果正规化处理,依最大隶属度原则,取正规化向量中最大值为评价等级[5]2.2 评分标准获得评价因子的权重后,进一步需获得古村落各因子的具体得分本研究采用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进行调查研究2.2.1 绝对标准尽可能地回答“是”或“否”,“有”或“无”,以增强准确度和精练性例如:关于古村落房屋的质量、安全卫生及保护措施等方面的问题设计为:是否有排污、给水、煤气、供电等设施(是或否)2.2.2 相对标准由于评价对象受多个因素的制约影响,很多问题难免带有模糊性与主观性,因此采用模糊数学十分制计分法,设计古村落综合价值模糊评分调查表,向有关专家、游客、一般群众进行调查(表2所示)表2 村落综合价值模糊评分表权重 评价因子 问题设计 评价等级(分值)值 10~8 8~6 6~4 4~2 2~00.0576 悠久 古村落的悠久性 宋辽 金元 明 清 民国0.0787 稀缺 古村落的稀缺性 世界级 国家级 省级 市、县级 镇级0.0594 历史事件名 历史事件名人的影响程度 极大 大 较大 一般 小 人影响度0.0359 完整度 建筑群体的规模 很大 大 较大 一般 小 建筑类型的丰富程度 极丰富 丰富 较丰富 一般 不丰富0.0472 典型度 建筑的时代特点 极鲜明 鲜明 较鲜明 一般 不鲜明 建筑的民族特点 极鲜明 鲜明 较鲜明 一般 不鲜明 建筑的地方特点 极鲜明 鲜明 较鲜明 一般 不鲜明0.0368 特殊度 建筑空间布局的特殊性 极高 高 较高 一般 低 建筑体现的民居技艺 极高 高 较高 一般 低0.0240 合理度 建筑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极高 高 较高 一般 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