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工作中的认知理论.ppt
67页认知行为理论小组成员:侯文坤、陈重琳、卢方霞、陈守敏、陈晓、牛姗姗 是什么出卖了我们的性格? 是什么暴露了我们的隐私? 是我们的行为 是我们的言语 是我们的一举一动…… v行为: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v1.外显的习惯反应,包括开门锁、打网球、拉提琴、盖房子、与人说话、与人交往;v2.内隐的习惯反应,包括条件反射所引引的腺体分泌、无声言语(即思维)、身体的定向或态度;v3.外显的遗传反应,包括人的各种可以观察到的本能和情绪反应,例如抓握、打喷嚏、眨眼等;v4.内隐的遗传反应,包括生理觉察所研究的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各种变化 行为主义理论v一、三个发展阶段v二、三种学习理论v三、基本理论假设v四、治疗方法和技术一、三个发展阶段v早期行为主义阶段早期行为主义阶段:(20c初~20c30y)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1849~1936) 华生(1878~1958)v新行为主义阶段新行为主义阶段:(20c30y~20c50y) 代表人物:斯金纳(1904~1990)v新的新行为主义阶段新的新行为主义阶段(20c50y~) 代表人物:班杜拉(1925~)二、三种学习理论二、三种学习理论v经典条件反射理论(S-R)v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R=f(s)v社会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1)概念:)概念: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反射性条件作用,它以无条件的反射为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反射性条件作用,它以无条件的反射为基础,与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基础,与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S-R ))((2)巴甫洛夫实验)巴甫洛夫实验 Pavlov's experimentv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 (Unconditioned stimulus /US )v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 (Unconditioned reflex /UR)v条件刺激条件刺激 (Conditioned stimulus /CS)v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Conditioned reflex/ CR)((3)基本规律:)基本规律: ①强化强化:伴随着条件刺激的呈现给予的无条件刺激使有机体形成条件反射。
②消退消退 :反之 ③泛化泛化:指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与之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应 ④分化:分化:分化是对特定刺激特定刺激给予反应,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反应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v((1)概念:)概念: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作用,指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作用,指有机体的某个行为会导致环境发生变化,并进而影响有机体有机体的某个行为会导致环境发生变化,并进而影响有机体的继后行为的继后行为 R=f(s) 影响积极影响积极——继续行为继续行为 影响消极影响消极——抑制行为抑制行为v((2))斯金纳实验斯金纳实验 Skinner's experimentv((3))基本规律—— 强化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最重要的自变量,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的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个体任何自发性的反应如果能带来有效的结果,该反应就会因强化而获得保留va、影响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刺激两类、影响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刺激两类v 给给 与 取 消与 取 消 需要性刺激(正性)正强化—(正性)行为加强(奖) 消退——(正性)行为减弱或消失 厌恶性刺激(负性) 惩罚——(负性)行为减弱或消失 负强化—(负性)行为加强 b、强化物:凡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都可视、强化物:凡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都可视为强化物为强化物。
•物质强化物:事物的需要性刺激物质强化物:事物的需要性刺激 糖果、食物、玩具和工资等糖果、食物、玩具和工资等•社会强化物:言语上的褒奖社会强化物:言语上的褒奖 点头、微笑和赞扬点头、微笑和赞扬•活动强化物:具体的社会活动活动强化物:具体的社会活动 旅行、游戏和野营旅行、游戏和野营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1)班杜拉)班杜拉实验实验v第一阶段实验:第一阶段实验:甲乙两组儿童分别看一段录像片v甲组儿童看的录像片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给大孩子一些糖果作为奖励v乙组儿童看的录像片开始也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为了惩罚这个大孩子的不好的行为,打了他一顿v看完录像片后,班杜拉把两组儿童一个个送进一间放着一些玩具娃娃的小屋里,结果发现,甲组儿童都会学着录像片里大孩子的样子打玩具娃娃,而乙组儿童却很少有人敢去打一下玩具娃娃这一阶段的实验说明对榜样的奖励能使儿童表现出榜样的行为,对榜样的惩罚则使儿童避免榜样行为v第二阶段实验:第二阶段实验:鼓励两组儿童学录像片里大孩子的样子打玩具娃娃,谁学得象就给谁糖吃。
结果两组儿童都争先恐后地使劲打玩具娃娃(2)结论)结论:人类的许多复杂行为都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v社会学习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及技能的过程v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v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的过程 v 社会学习理论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注 保 动 动 意 持 作 机v榜样示范 再 与之匹配的行为———→ 过 过 现 过——————→ 程 程 过 程 程 观察学习的过程v观察后的三种效应:观察后的三种效应: a示范效应:示范效应:观察模仿榜样的做法,获得新的行为 b抑制抑制——去抑制效应:去抑制效应:看到示范者的行为受到奖励,感到激励,多次表现出同类行为;看到示范者的行为受到处罚,压抑自己的同类行为。
c诱发效应:诱发效应:观察者看了示范者的行为后,会表现出类似的、相近的关联性行为,关联程度的大小与背景及刺激物的相似程度呈正相关三、基本理论假设v以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v以学习作为核心概念v强调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v注重可观察和可测量v放松练习放松练习v系统脱敏系统脱敏v满贯疗法满贯疗法v自我管理自我管理v厌恶疗法厌恶疗法v模仿模仿v代币管制代币管制v果敢训练果敢训练四、行为治疗方法和技术社会工作中的认知理论v社会工作中的认知理论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与心理分析学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 思考,而不是潜在意识中的本能v社会工作的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1)只有当人们寻找和朝向自己的目标的时候才能被很好的理解2)人们通过他们学习的东西来构建他们各自版本的现实3)人们通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过程来获得生命中的确定性4)适应的过程受到具有感知能力的自我的影响,个人的自 我一直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并且自我一直和外在世界进行互动v由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往往容易产生不良行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使学习能力、学习方向和归因方向得到加强,能够更好的适应外在世界。
v主要代表人物:vEllis 艾利斯 理性——情绪治疗理论vBeck 贝克 认知疗法vGlasser 格拉塞 现实疗法理性情绪治疗理论v理性疗法(RE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整体模型是“ABCDE”,是在埃利斯的“ABC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v基本特点: 1.人本主义倾向 2.教育的倾向 3.强调理性,认知的作用 一、理论基础v1、关于人本身的看法v2、人性论v3、ABC性格理论 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代表信念beliefs C代表结果consequences D治疗(质疑问难)disputing E后效 effectsv 4、非理性信念系统11种非理性信念种非理性信念非理性信念非理性信念理性信念理性信念受到几乎所有的、受到几乎所有的、对我而言有重要意我而言有重要意义的人喜的人喜爱和和认可,可,这是必要的。
如果不是是必要的如果不是这样,,那将糟糕透那将糟糕透顶,我不能忍受,我真没有用,我不能忍受,我真没有用!!这是一种典型的底子我接是一种典型的底子我接纳和低自尊,和低自尊,严重重时会出会出现焦焦虑和抑郁的不良情和抑郁的不良情绪 我真希望得到大多是我真希望得到大多是对我来我来说是重要人物的喜是重要人物的喜欢和和认可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喜可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喜欢和和认可我,可我,这并不糟糕,我能并不糟糕,我能够承受,而且我承受,而且我仍然感到自己有价仍然感到自己有价值期望每个人都期望每个人都认可可我,我,这是不合理的我无法控制他人怎么是不合理的我无法控制他人怎么想和怎么感受,就像他人也不能控制我的想和怎么感受,就像他人也不能控制我的想法和感受一想法和感受一样我必我必须是一个全能的、独当一面的人,在所有是一个全能的、独当一面的人,在所有重要的方面都必重要的方面都必须获得成洞,那得成洞,那样才有价才有价值这一非理性的信念与非理性信念一非理性的信念与非理性信念1的的相似之相似之处在于都表在于都表现为一种完美主一种完美主义倾向追求完美是一种美德,但是如果走向极端追求完美是一种美德,但是如果走向极端必然会成必然会成为一种一种负担。
担我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我具有我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我具有优点,同点,同时也有也有缺点,我也会犯缺点,我也会犯错误我努力完善我自己我努力完善我自己我能我能够从失从失败和人生的巨大打和人生的巨大打击中汲取教中汲取教训非理性信念非理性信念 理性信念理性信念这个世界必个世界必须是公正的人是公正的人们必必须公正而周全公正而周全的做事,否的做事,否则它就是一个邪它就是一个邪恶的家伙,用的家伙,用该受到受到严厉的的谴责和和惩罚持有这种信念种信念的人具有非常的人具有非常强强烈的烈的“是非是非观”,他,他们坚定定地地认为,邪,邪恶必然受到必然受到严惩,正以永,正以永远是是胜者作为一种道德理念,一种道德理念,这是无可挑剔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如果的,但是如果认为世界就是世界就是这样的,的,则是是一种非理性的想法一种非理性的想法我希望他任何我希望他任何这个市个市额是公正合理的,但是生是公正合理的,但是生活往往不是活往往不是这样追求公正是我的理想,追求公正是我的理想,离离现实情况情况还有距离这恰恰是我恰恰是我为之努之努力的方向。
力的方向如果事如果事态的的发展并不像我展并不像我预期的那期的那样,那将是,那将是糟糕透糟糕透顶我希望事情向我期待的那我希望事情向我期待的那样发展,有展,有时候事情候事情会尽如人意的会尽如人意的发展,但有展,但有时候候则不然当事情事情发展不展不顺利的利的时候,并非昭告候,并非昭告头顶我不喜我不喜欢那那样的的结果但我能果但我能够忍受我不忍受我不能永能永远控制周控制周围的事情,但我能的事情,但我能够控制自控制自己的消极感受我可以平静的接受我不能己的消极感受我可以平静的接受我不能改改变的事的事实,但我能,但我能够区分可控与不可控区分可控与不可控二者之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会鼓足勇气去改的差异,并会鼓足勇气去改变我我能能够改改变的的现实我我对自己的消极情自己的消极情绪(如焦(如焦虑、、愤怒和抑郁等怒和抑郁等不快)我不快)我发控制,因控制,因为这些情些情绪是由于外是由于外部事件决定的部事件决定的要相信他人、要相信他人、诗情和情和环境直接境直接导致情致情绪发生的生的观点是非理性的曲点是非理性的曲线思思维如果某件事情是危如果某件事情是危险可怕的,我可怕的,我应该持持续不断不断地地为此而此而烦恼,并,并应该仔仔细地考地考虑时间发生的可能性。
生的可能性很多具有潜在危很多具有潜在危险的事情并未的事情并未发生而且在一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我定程度上,我还可以保持警惕并控制危可以保持警惕并控制危险事情逃避直面逃避直面现实生活中的困生活中的困难比承担生活中的比承担生活中的责任更加容易一些任更加容易一些这种非理性的信念可以种非理性的信念可以使小使小问题变成大成大问题,更大的困,更大的困难会会压得得自己喘不自己喘不过气来在采取措施改气来在采取措施改变困困难的的时候,我可能会非常痛苦,我必候,我可能会非常痛苦,我必须等待,等待,知道我无法忍受的某种程度,我才可以开知道我无法忍受的某种程度,我才可以开始着手做不愿意面始着手做不愿意面对的事情承担承担 各种各种责任、任、处理各种争吵是正常生活的理各种争吵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事情一部分在事情刚刚发生的生的时候就关注它,候就关注它,确确实有些不舒服,但我会尽力去有些不舒服,但我会尽力去处理的非理性信念非理性信念 理性信念理性信念我我对别人非常依人非常依赖,需要一个比我,需要一个比我强强的人作后的人作后盾,否盾,否则我的生活很我的生活很难过好。
好我希望我希望别人能人能够给与我引与我引导和支持,但依靠自和支持,但依靠自己更己更为现实,我可以,我可以变得更加独立得更加独立我我过去的去的经历时引起引起现在情在情绪和行和行为的主要原的主要原因;因;这些些经历将永将永远影响着我精神分析影响着我精神分析学派和大众学派和大众传媒媒经常吃有常吃有这样的的观点,即点,即一旦某个人受到一旦某个人受到伤害(特害(特别是生命早期的是生命早期的伤害),那么它一定会深受其害害),那么它一定会深受其害过去的某些方面是不愉快的,我能去的某些方面是不愉快的,我能够接受他接受他们;;而且,我已而且,我已经开始从开始从这些些经历中学中学习人生人生的的经验我当前的感受和行我当前的感受和行为更多地受到更多地受到我我现在信念的影响在信念的影响非理性信念非理性信念 理性信念理性信念如果我关心某人,那我就如果我关心某人,那我就应该对他遇到的他遇到的问题和和烦恼而焦而焦虑、、愤怒和怒和忧郁当不幸当不幸发生在他人身上的生在他人身上的时候,我会关心并感候,我会关心并感到悲哀,而且如果可能的到悲哀,而且如果可能的话,我会尽力去,我会尽力去帮助他帮助他们。
但是他人的灾但是他人的灾难和不幸不能直和不幸不能直接是我感到极度的焦接是我感到极度的焦虑、抑郁和悲、抑郁和悲伤对所有的所有的问题而言,几乎都有一个正确而完美而言,几乎都有一个正确而完美的解决的解决办法如果找不到法如果找不到这样的的办法,就法,就是非常糟糕的是非常糟糕的我不希望某个我不希望某个问题没有得到完没有得到完满的解决,但是的解决,但是我能我能够忍受尽管我不能完全控制忍受尽管我不能完全控制这个复个复杂并且并且经常常让人受挫的世界,但我人受挫的世界,但我还是能是能够发挥作用的非理性信念非理性信念 理性信念理性信念v案例:甲同学因病脸上有疤痕,她认为很丑,案例:甲同学因病脸上有疤痕,她认为很丑,从此羞于见人,特别是异性她对未来也开从此羞于见人,特别是异性她对未来也开始变得消极,每天精神不振如何用艾利斯始变得消极,每天精神不振如何用艾利斯理论进行治疗?理论进行治疗?二、主要内容v 1、治疗目标 修正非理性信念系统v 2、治疗程序(更主动、更直接、更具有教导性) 第一, 引发案主情绪困扰的当前问题。
第二,确定案主情绪困扰相关的思想信念 第三,确定引起案主情绪困扰的非理性信念 第四,反驳案主的非理性信念 第五,确立新的理性信念,取代非理性信念v 3、工作者的角色三、具体方法v1、理性治疗方式 第一,发现非理性信念 第二,辩驳非理性信念 第三,理性功课v 2、情绪治疗方式 第一、理性情绪想象 第二、自我表露 第三、示范 第四、鼓励案主尝试 第五、鼓励案主向别人询问对自己的看法v 3、行为治疗模式四、评论v 1.治疗目标的终极性v 2.主动、导向和直示v 3.坚决否认同感v 4.解决问题的根本性v 5.自我治疗特征v 6.在中国的应用 a当事人和问题选择,对受过较多逻辑思维 训练的当事人比较合适 b非理性信念的文化差异 c 口服与心服Beck的认知治疗一、简介v Beck的认知治疗主要目标是协助当事人克服认知的盲点、模糊的知觉、自我欺骗、不正确的判断,及改变其认知中对现实的直接扭曲或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
治疗者透过接纳、温暖、同理的态度,避免采用权威的治疗方式,引导当事人以尝试错误的态度,逐步进入问题解决的历程中二、Beck略传v贝克(A. T. Beck,1921~)1946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获美国神经和精神病学会颁发的精神病学证书1958年结束了在精神分析学院的学业v主要著作有:<认知治疗与情绪扰乱>(1976)、<抑郁症:原因与治疗>(1972)等,还负责编辑一份杂志:<认知治疗与研究>v贝克曾受过严谨的精神分析治疗法(Psychodynamic therapy)的训练,但长期观察忧郁症等情感失常病患的表现后,深深觉得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es)是这些病症的核心问题他认为病患的情感与行为大部份取决于病患本人对于周围世界的解释,病患的想法或认知模式决定其感受与反应,于是创立认知治疗法(cognitive therapy)三、理论基础v(一)基本假设v 贝克的认知治疗是依据「认知是决定我们如何感受与如何表现的主因」这个假定为基础认知治疗包括所有以矫正错误观念与错误自我暗示为媒介来减轻心理压力的治疗法」改变那些导致功能失调的情绪与行为之最直接方法,就是改变不正确且功能不当的思想。
v(二)认知歪曲的形式1.独断地推论(Arbitrary inference) 指没有充足而 相关的证据便骤下结论 2.选择性的偏差推论(Selective abstration) 指以整个事件中的单一细节下结论,而失去整个内容的重要性这个假定是「真正重要的事件是那些与失败与损失有关的事 3.过度类化(overgeneralization) 指把某件意外事件产生的极端信念不恰当地应用在不相似的事件或环境中 4.扩大与夸张(Magnification and exaggeration) 指过度强调负向事件的重要性 5.个人化(personalization) 是一种使外在事件与自己发生关联的倾向,即使没有任何理由作这种联结 6.极端化的思考(Polarized thinking) 指思考或解释事情时用全有或全无的方式,或用「不是….就是….」(either/or)极端地将经验分类,这种二分法的思考把事情都分为「好或坏」 四、Beck的认知治疗的实施v(一)治疗关系v(二)治疗技术 1.识别自动化思想(identifying automatic thoughts) 2.识别认知错误(identifying cognitive errors) 3.真实性检验(reality testing) 4.去注意(decentering) 5.监察苦闷或焦虑水平(monitoring distress or anxiety level)v(三)治疗过程v1.治疗初期 a第一次与当事人会谈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减轻当事人的一些症状。
b找出和确定主要问题应贯穿在整个治疗的初期阶段 c另一个目标是设法向当事人说明认知和情绪之间的密切关系 v2.治疗中期——侧重比较复杂的问题,其中包括功能失调性的思想和行为 v3.治疗后期——注重矫正当事人的自动化思想 五、应用v认知治疗可应用于治疗许多心理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疗情绪抑郁的病人但对于精神病性抑郁病人,效果可能较差 六、评估v(一)Meichenbaum认为Beck对认知和情绪及不适应行为之间的关系之看法, 可能稍嫌单纯了点 v(二)Patterson认为Beck在其认知治疗过程中使用了许多未经指明的技术, 并透过它对当事人的兴趣、了解、关注、照顾而发挥了很大的个人 影响作用 v(三)Mahoney &Arnkoff认为Beck采用「苏格拉底式对话」方式,使得他的 治疗变成互动的过程,而不像Ellis那样直接面质,不给当事人自己思 考的机会 v(四)Beck鼓励当事人自己不断进行「个人的实验」(Personal experiments), 以检核及校正自己的思考内容和推理方式,也被认为是极有帮助而值得 推崇的行为理论:S—R 刺激—反应他们认为个体在不断接受特定的外界刺激后,就可能形成与这种刺激相适应的行为表现。
实务中关心的是刺激—反应关系的建立,关注行为的改变认知理论:行为受个人对环境的观察与解释影响行为受制于理性的思考实务中关心的是错误的感知觉和解释的改变大家有各自的关注点,有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路径行为主义发展过程中托尔曼(Edward Chase Tolman,1886-1959),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早年就读于哈佛大学,曾随考夫卡学习格式塔心理学,并深受其影响1918年起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37)及该会普通心理学部主席(1953)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理论对心理学尤其是学习心理学产生了较大影响代表作有《动物和人类的目的性行为》(1932)、《鼠和人的认知地图》(1948)一、整体行为 第一,整体行为总是坚持指向一定的目标-对象例如白鼠走迷津总是奔向食物;与朋友的谈话是为寻求下一步共同行动的计划等动物和人类行为莫不如此 第二,整体行为为实现指向目标-对象,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例如,白鼠总是选择一定的通道而非另外一些通道通过迷津;我们外出旅行为到达目的地,总是选择一定的路径和交通工具等 第三,整体行为在指向特定的目标-对象时,总是选择那些较短的路径或较容易的手段,即所谓最小努力的原则。
如白鼠在进行多通道迷津实验时,总是选择那些较短的、通过迷律时间较少的通道获得食物;我们总是选择一种较为便利、快捷的交通工具到达旅行目的地 托尔曼认为以上第一点代表行为的目的性,第二、三点则表明了行为的认知性他强调说:“目的和认知是行为的血和肉,是行为的直接特征 二、中间变量托尔曼主张行为的心理分析,他试图从可以观察到的环境刺激(自变量)和行为反应(因变量)探索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于是S-R被托尔曼理解为S-O-R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系列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但可以根据引起行为的先行条件及最终的行为结果本身推断出来的中介因素,即中介变量,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我们据此能理解为什么这样的刺激能引起这样的反应 认为中介变量有两类,即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前者实际上就是动机,包括饥、渴及性等需求,后者指对情境、目标的认知创造性地提出目的行为主义理论,为认知的行为研究开辟了道路提出整体行为的模式和中介变量的概念,承认目的、动机、欲求、内驱力的作用看到了认知行为走向融合的可能一般而言,传统的行为治疗只着眼于外显的行为,刻意去消除那些适应不良的行为,精心去塑造那些健康正常的行为,至于促使这些行为变化的个体内在动机常常不予顾及。
但事实上许多适应不良行为都与情绪的变化有关,儿任何任何行为或情绪归根到底都受思维过程的控制传统的行为治疗学者开始了解认知在治疗中的重要性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它是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整合,是对认知和行为理论所存在缺陷的一种批评和发展,但是却不是简单的相加,或者拼凑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他们做的就是这样一项工作更加贴近社会工作实务我们实务过程中需要理解的:反应性制约:反应性制约:将想要的反应与想要的刺激建立联接(驯兽)反制约化——将所要的反应与特定的刺激联接起来,对抗不要的反应如系统脱敏据《儒门事亲》载:妻子旅途中,在旅舍的楼上住宿,夜逢盗贼烧房子,因受惊而堕下床来自此以后,每听到声响,便会受惊昏倒不省人事家人也只得蹑足而行,不敢冒然弄出声响,逾年不愈医师戴人诊断后既让二侍女执其两手,按于高椅之上,在面前放一张小桌几戴人说:“娘子,请看这木头!”便猛击桌,其妇大惊戴人说:“我用木头击桌,有何可惊呢?”妇人吓后稍显安定,戴人又击桌,惊已显然减缓又过一会儿,连击三五次,又用木杖击门,又暗中令人击背后的窗子。
妇人慢慢从惊恐中平定下来晚上又叫击其卧房的门窗,接连数日,从天黑直到天亮,一、二月后,虽听雷鸣也不惊恐了 操作制约:操作制约:聚焦行为的后果行为造成的后果会以增强或者惩罚的方式来强化或者弱化此行为增强——强化行为惩罚——弱化行为 杨永新的电击治疗社会学习:社会学习:行为是可以通过模仿习得的常见我们的支持小组中,榜样作用认知重构:认知重构:艾利斯 理性情绪 贝克 认知治疗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 而是被他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而是被他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基本观点:不良的情绪或行为基本观点:不良的情绪或行为C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A本身本身 引起,而是由经历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引起,而是由经历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 和评价和评价B引起应该通过引起应该通过D驳斥驳斥B,,取得取得E,,从而从而 产生新感觉产生新感觉F不是:不是:A((Activating events) C (Consequence)而是:而是:A B(B(Belief)Belief) C 应该:应该: D ((debate) E(effect) F(Feel)A诱发性事件B非理性信念C情绪反应 D理性信念E新的情绪反应在班中演讲我必须最棒紧张、担心、害怕最棒当然好,但不是必须的,只要我努力了,就接纳表现的结果坦然、放松合理情绪治疗自助量表合理情绪治疗自助量表11种非理性信念种非理性信念1.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的人,尤其是周围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不可能;后果)2.一个人应该是全能的,只有在人生道路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成就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3.世界上有一些无用、可憎、邪恶的人,对他们应该歧视、排斥,并给予严厉的谴责和惩罚;4.当生活中出现与自己的希望不一致的事情时,就有大难临头的感觉;5.个体的不愉快均由外在环境因素造成,因此无法克服痛苦和困扰;6.对危险和可怕的事情应高度警惕,时刻关注,随时准备他们的发生;7.人生充满艰难困苦,人的责任和压力太重,因此必须设法逃避现实;8.个人以往的经历决定现在的行为,而且是永远无法控制、改变的;9.一个人需要依赖他人而生活,因此,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让其依附;10.一个人应该十分投入地关心他人,为他人的问题而伤心难过,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11.人生的每一个问题,必须要有一个精确的答案和完美的解决办法,一旦不能如此,就十分痛苦、糟糕。
理性情绪治疗的治疗方法与技术理性情绪治疗的治疗方法与技术一、治疗过程1、明确要求、明确要求 告诉案主非理性信念与情绪的关连;2、检查非理性信念、检查非理性信念v 确定情绪或行为问题;(C)v 确定与情绪或行为问题关连的事件;(A)v 确定与情绪困扰同时产生的心中的想法;(B)v 帮助案主澄清这些想法中的非理性信念;3、与非理性信念辩论与非理性信念辩论v反驳案主的非理性信念;v 学习讨论理性信念;4、学会理性生活方式、学会理性生活方式5、巩固效果、巩固效果v练习、内化、布置家庭功课v治疗目标1、短期目标:帮助案主改变C,改变B中的非理性信念2、最终目标:帮助案主彻底改变使它受困扰的人生哲学,建立一个更踏实的,对人、对事有更大容忍度的人生哲学 Beck的认知治疗的认知治疗基本假设基本假设 贝克的认知治疗是依据「认知是决定我们如何感受与如何表现的主因」这个假定为基础认知治疗包括所有以矫正错误观念与错误自我暗示为媒介来减轻心理压力的治疗法」改变那些导致功能失调的情绪与行为之最直接方法,就是改变不正确且功能不当的思想认知歪曲的形式认知歪曲的形式1.独断地推论(独断地推论(Arbitrary inference)) 指没有充足而相关的证据便骤下结论。
2.选择性的偏差推论(选择性的偏差推论(Selective abstration)) 指以整个事件中的单一细节下结论,而失去整个内容的重要性这个假定是「真正重要的事件是那些与失败与损失有关的事」 3.过度类化(过度类化(overgeneralization)) 指把某件意外事件产生的极端信念不恰当地应用在不相似的事件或环境中 4.扩大与夸张(扩大与夸张(Magnification and exaggeration)) 指过度强调负向事件的重要性 5.个人化(个人化(personalization)) 是一种使外在事件与自己发生关联的倾向,即使没有任何理由作这种联结 6.极端化的思考(极端化的思考(Polarized thinking)) 指思考或解释事情时用全有或全无的方式,或用「不是….就是….」(either/or)极端地将经验分类,这种二分法的思考把事情都分为「好或坏」 1.识别自动化思想(识别自动化思想(identifying automatic thoughts)) 自动化思想是介于外部事件与个体对事件的不良情绪反应之间的思想当事人在认知治疗过程,首先要学会识别自动化思想,尤其是那些在愤怒、悲观和焦虑等情绪之前出现的特殊思想。
治疗者可采用提问、指导当事人想象或角色扮演来发掘和识别自动化思想2.真实性检验(真实性检验(reality testing)) 检验并诘难错误信念,这是认知治疗的核心,非此不足以改变病人的认知在治疗中鼓励当事人把这种信念当作假说看待,设计方法来调查,检验这种假设,结果当事人可能发现,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他的这种消极认知和信念是不符实际的3.去注意(去注意(decentering)) 大多数抑郁和焦虑的病人感到他们是人们注意的中心,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他人的“评头论足”因此,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脆弱的、无力的治疗计划要求当事人不像以前的方式行事,忽略掉周遭人们的注意,结果可发现很少人会注意当事人的言行4.监察苦闷或焦虑水平(监察苦闷或焦虑水平(monitoring distress or anxiety level)) 许多慢性甚至急性焦虑病人往往认为他们的焦虑会一直不变地存在下去,但事实上,焦虑的发生是波动的鼓励当事人对焦虑的水平进行自我监测,促使当事人认识焦虑波动的特点,增强抵抗焦虑的信心,是认知治疗的一项常用技术治疗过程治疗过程 认知治疗的过程约十二周,会谈约十五次,每次交谈的时间有一定限制,约三十至四十分钟。
一般可将整个过程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1.治疗初期治疗初期 第一次与当事人会谈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减轻当事人的一些症状在开始的二到三次会谈中,治疗师应该找出和确定当事人的主要问题,并且制定出一些处置问题的策略来指导帮助当事人 找出和确定主要问题应贯穿在整个治疗的初期阶段在这期间,治疗师与当事人共同找出问题的症结紧接着是对各种问题进行排列,讨论哪一个问题是最主要的必须准确地评估思维、生活环境和情绪之间的关系 在治疗初期,另一个目标是设法向当事人说明认知和情绪之间的密切关系力图找出消极的不合理的思维内容,并指出这些思想与情绪变化上的关系尽早布置一些家庭认知作业,透过这些作业,促使当事人自己认识到认知与情绪间的密切关联2.治疗中期治疗中期 侧重比较复杂的问题,其中包括功能失调性的思想和行为治疗师的工作在于帮助当事人及早掌握使用和练习新学习的概念,不断反复练习和应用合理的反应方式,取代功能失调性思想3.治疗后期治疗后期 注重矫正当事人的自动化思想当当事人感到抑郁或焦虑开始减轻后,治疗师和当事人的注意力应从特殊问题转移到病人当作普遍规律的假设上来这些适应不良性假设的形成往往与当事人的个体发育、学习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认知疗法的基本目标就是拮抗这些适应不良性假设的作用,并用新的、更趋于现实水平的认知系统来取代社会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的过程为:接案期间,对案主的情景进行分析,分析案主的生态环境;中间期,认知重建;后期运用认知行为理论的相关技巧对案主的行为进行干预任何社会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认知情境可以为社工理解案主行为提供相关信息和线索只有结合案主生活的环境才能清晰地看到案主的成长空间,以及在此空间下案主的行为是怎么样产生的,案主对自己行为的看法,以及案主家庭成员、案主同辈群体、案主生活的社区等人是如何看待案主的行为,同时,分析这些人的看法是否对案主有影响,如果有影响,那么影响到底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案主是如何回应别人的看法的立足于环境)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认知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案主分析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行为社会工作者在实务工作中,首先要帮助案主正确分析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其次,要帮助案主分析社会环境,正确认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改变认知是社工进行行为干预的重要步骤理性情绪)行为干预小组成员:侯文坤、陈重琳、卢方霞、陈守敏、陈晓、牛姗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