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赣州都市区规划.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ths****59
  • 文档编号:43631762
  • 上传时间:2018-06-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8.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 年)》 (公布稿)一、 规划期限、范围与法律效力(一)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 2012-2030 年,其中近期为2012-2015 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 年二)规划范围 1 1、赣州都市区、赣州都市区 赣州都市区范围包括:章贡区、南康区、赣县、上犹县、兴国县、于都县、信丰县、崇义县、大余县 和赣州开发区,总面积2.01万平方公里 赣州都市核心区范围包括:章贡区、南康区、赣县、上犹县和赣州开发区;同时考虑到赣州城市的供 水安全保障,将崇义县的陡水湖水库周边的过埠镇、杰坝乡纳入,总面积7100平方公里 2 2、赣州中心城市、赣州中心城市 赣州中心城市范围包括:章贡区、赣州开发区全域,南康区的蓉江街道、东山街道、唐江镇、凤岗镇、 龙岭镇、镜坝镇、太窝乡、三江乡、龙华乡、朱坊乡、横寨乡、赤土畲族乡;赣县梅林镇、茅店镇、江口 镇、五云镇、储潭镇、大田乡;上犹县东山镇、黄埠镇区域总面积为2236平方公里 (三)法定效力本规划是赣州都市区进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在都市区内各项规划建设管理活动均应遵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执行本规划。

      二、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一)发展目标 1 1、都市区发展目标、都市区发展目标到2015年,初步形成赣州中心城市同城化发展格局,特大城市发展框架基本建立;都市区综合承载能 力显著增强;都市区整体的社会经济、生态环保等指标位居全省都市区、城镇群发展前列到2020年,建立起辐射带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都市空间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稀土与钨产业基地、 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到2030年,将赣州都市区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地区的新兴开放高地和重要增长极、赣江源头地区的生 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2 2、赣州都市区人口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赣州都市区人口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到2015年,都市区城镇人口为300-310万,城镇建设总用地为340-350平方公里左右 到2020年,都市区城镇人口为380-400万,城镇建设总用地为430-440平方公里左右 到2030年,都市区城镇人口为510-520万,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40-550平方公里左右 3 3、城市定位、城市定位 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 纽城市、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4 4、赣州中心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赣州中心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到2015年赣州中心城市的城镇人口为160万左右,城市建设用地为190平方公里左右; 到2020年赣州中心城市的城镇人口为210万左右,城市建设用地为245平方公里以内; 到2030年赣州中心城市的城镇人口为300-310万,城市建设用地为328平方公里以内 (二)都市区空间结构与城镇等级规模 1 1、空间发展总体结构、空间发展总体结构 构筑“一核、五心、三轴”的都市空间发展总体结构一核”为以赣州中心城市为核心的赣州都市 核心区五心”分别为都市核心区外围的五个重点增长区域,包括崇义、大余、信丰、于都和兴国县城 在产业、交通组织、城镇服务等功能方面与都市核心区加强分工协作,并强化服务于所在县域单元的公共 服务中心职能三轴”为依托主要对外交通运输通道形成的城镇空间拓展轴 2 2、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1到规划期末,赣州都市区内建设1个特大城市,为赣州中心城市;中等城市3个,分别为于都、信丰、 兴国;小城市2个,分别为大余、崇义;其余为5万规模以下的小城镇,其中沙地镇等27个中心镇平均城镇 人口规模达到1.5万人,良村镇等24个一般镇平均城镇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以上。

      3 3、都市核心区城乡统筹发展、都市核心区城乡统筹发展 规划形成“一心、七区、多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一心”为以赣州中心城市为主体,包 括城乡统筹先导区的城市发展地区七区”包括上犹西片区(含崇义乡镇)、上犹北片区、南康北片区、 南康南片区、赣县北片区、赣县东片区和赣县南片区等七个特色城乡发展片区多点”为赣州中心城市 外围的8个中心镇,分别为沙地镇、田村镇、南塘镇、王母渡镇、龙回镇、横市镇、社溪镇、营前镇 构建“四区、八廊道、多节点”的生态安全保护格局四区”分别为:五指峰—陡水湖片区、万 安水库片区、峰山片区、莲花山片区八大生态廊道”分别为:上犹江-章江廊道、赣江廊道、贡江廊 道、平江廊道、桃江廊道、九连山廊道、罗霄山廊道和武夷山廊道多节点”分别为:五指峰自然保护 区、陡水湖自然保护区、通天岩风景名胜区、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山森林公园、杨仙岭景区、马祖岩景 区、三阳山景区、仙人湖、南河湖水库、万安水库、西岗山水库、莲花山景区和滨水湿地、人工湖泊区域 等 (三)中心城市空间总体布局与一体化发展 1 1、空间总体布局、空间总体布局 构筑“一带、三轴、六区”的城市空间发展总体结构,切实提升城市的集聚效能和综合服务水平。

      ““一带一带””为沿江文化旅游功能发展带,整合上犹江、章水、章江、贡江、赣江五大江河,以沿江区域 绿道系统和慢行系统为依托,串联沿岸地带的历史文化节点、健康休闲节点、都市农业节点、都市景观节 点和自然生态节点等的特色功能发展带三轴三轴””分别为国家级产业拓展轴、都市服务拓展轴、新兴功能拓展轴一是国家级产业拓展轴 沿厦蓉高速公路、赣州铁路环线及105与323国道的连接线自东向西分别串联六大产业基地,分别为:赣州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赣县)、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州综合保税区、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凤岗)、 赣州(镜坝)产业升级与承接转移示范区、南康龙岭工业区等二是都市服务拓展轴(“中央金脊”) 由快速路和轨道交通系统自东向西分别串联梅林中心、河套老城中心、章江中心、蓉江中心(潭东) 、 南康中心(东山),是城市商贸零售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商务博览中心、区域旅游服务中心、文化娱乐 中心和片区生活服务中心等职能聚集的区域三是新兴功能拓展轴以城市主干路自北向南串联赣州黄金 机场、赣州高铁站(凤岗赣州西站)、赣州客运枢纽,紧密联系赣州综合保税区、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凤岗)、蓉江中心(潭东)、三江文化科教新区等重大功能区的城市新兴功能发展轴带。

      六区六区””分别为:赣州古城文化振兴区、蓉江新城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北部高端产业聚集区、南康 产业聚集区、赣县产业聚集区、上犹生态休闲旅游区 赣州古城文化振兴区定位为赣州市文化发展核心区、拥有高品质宜居环境的生活区主要发展宋城遗 址与客家文化展示、都市客厅、都市农业观光,新技术研发基地、机械装备制造、港口物流、都市客运副 中心重点建设河套区级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中心,沙河、水东地区级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中心 蓉江新城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定位为赣州市的金融中心、科教与创新服务中心、市级公共服务中心主 要建设国家南方稀土矿产与南方农产品(花卉)交易中心、赣州都市区的金融中心(总部基地)和商贸博 览中心、区域性高等教育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健康养生基地、都市商贸物流基地;赣州市市级行政服务 中心、市级文化与体育服务中心重点建设章江、蓉江市级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中心 北部高端产业聚集区定位为江西省重要的开放平台和赣州市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赣州市高端产业发 展新区和临空经济区,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主要发展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和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 基地,电子信息与电动能源汽车基地,航空配件生产组装等国防产业基地,综合保税物流园区与出口加工 基地,面向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旅游服务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赣州都市区客运与货运枢纽和重要的区域性 物流基地。

      重点建设城西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凤岗、蟠龙地区级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中心 南康产业聚集区定位为赣州中心城市南部的门户区域,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和家具商贸新城主 要发展建设赣州(镜坝)产业升级与承接产业示范区、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家具产业基地与交易中 心、都市商贸流通副中心与客运副中心重点建设南康区级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中心,南康南部地区级公 共与商业服务中心 赣县产业聚集区定位为赣州中心城市东部的门户区域,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商贸物流基地,客家2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主要发展建设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承接产业转移基地、 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赣州都市区休闲后花园、东部物流基地、都市客运副中心重点建设赣县区级公共 服务与商业服务中心、茅店地区级公共与商业服务中心 上犹生态休闲旅游区定位为赣州都市区的休闲旅游后花园和生态工业经济区主要发展建设生态工业 园区、养身健康运动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绿色商品加工基地、都市区重要生态与水源涵养区重点 建设上犹区级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中心 2 2、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策略、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策略 加快推进章贡区、南康区、赣县、上犹和赣州开发区的同城化发展,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 住区一体化、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都市绿网一体化、综合交通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城市风貌 特色一体化。

      公共服务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为增强赣州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公共服务功能,构筑以章江中心、蓉江中心 (潭东)为双中心,其他等级中心为补充的“双心多节点”的城市中心体系结构,形成“市-区-地区(社 区)”三级中心服务体系 城乡住区一体化:城乡住区一体化:以“低碳、紧凑、绿色、安全”为原则,通过公交TOD开发和公共服务中心混合开 发为导向,建设城镇居住社区;以“特色宜居、尊重传统、服务便捷”为原则,逐步集中建设城郊新型农 村居住社区 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到规划期末建立起产城融合发展,产业服务与创新体系有效支撑,园区集约节 约利用效率和生态化指标全省领先的发展布局新格局 都市绿网一体化:都市绿网一体化:规划形成以滨水绿带、城市公园、风景林地、城市广场和防护绿地、生态绿地为一 体,串联城镇片区、组团的都市绿网体系到规划期末,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不小于38%,人均公园绿地与 广场用地面积超过12平方米/人,实现城市居民下楼“5分钟步行圈”可达公共绿地 综合交通一体化:综合交通一体化:构建以“两快(快速路与快速轨道)一慢(慢行)两枢纽(客运与货运)”为核心 的开放型城市综合交通网络。

      到2030年赣州中心城市居民全日出行中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 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到规划期末建立起与赣州中心城市人口发展和产业经济相适应的市政基础设施 服务网络,电力能源、燃气、供水、排水、环卫、通信等设施网络建设标准达到江西省领先水平;建立起 “安全、有效”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城市风貌特色保护一体化:城市风貌特色保护一体化:围绕“三山、三水、三潭”的古城风貌协调区,“三江六岸”和“中央金 脊”等重点景观空间加强赣州中心城市的整体风貌特色保护;立足生态廊道、重要景观视线通道保护好山 水格局,立足于客家文化传统街区和都市雕塑体系延续城市的客家文化风貌特色,构筑“山水秀美、文化 绵长、和谐悠然、客家风情”的城市整体风貌特色 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都市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以赣州都市核心区、外围县域单元为主体统筹服务设施布局,按照城镇社区标准制定基本公共服务设 施配置和建设标准人口稠密的于都、信丰、兴国、大余等县域单元,应加强镇、中心村公共服务配套 崇义和上犹县西部地区等人口持续外迁的县市域单元,应结合地方居民实际需求合理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设 施 1.1. 职业教育基地职业教育基地 围绕旅游、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南康、于都、兴国、上犹 等地规划布局职业教育学校。

      2.2. 医疗卫生网络医疗卫生网络 健全赣州中心城市、外围县市域单元为主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镇(乡)、村级公共医 疗卫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