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帮扶的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研究.docx
11页基于就业帮扶的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研究 钟瑞洁+金密+彭淼摘 要: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研究生一直是备受推崇的稀缺人才然而,近年来随着硕士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开始遭遇就业难题,其中农科类研究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从近年的就业数据上看,研究生就業率并不悲观,但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就业层次、就业满意度却明显下降该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进行研究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可知,开展就业帮扶政策、打造深层次的就业平台,从而达到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与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目的关键词:就业质量;就业帮扶;农林院校;就业G642.0 A 1007-7731(2017)10-0170-04Abstract:As the mainstay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postgraduates have been highly regarded as the scarcity of talent. In recent years,however,with the enlargement of scale of masters emrollment,graduate students begun to encounter difficult employment problems,which agricultural graduat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more serious. From the employment data in recent years,graduate employment rate is not pessimistic,but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mployment,employment levels,job satisfaction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aking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or the graduate student employment quality problem research,we can conclude that employment assistant policies and creating deep employment platform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satisfaction.Key words:Employment quality;Employment support;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s;Employment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曾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在于发展,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他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帮扶,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作为高校人才资源,农林院校研究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农林院校学子就业难一方面会影响到农林院校的声誉,另一方面会造成人才与资源的配置问题现今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正处在转型阶段,这就导致社会对农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及结构需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农林院校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结合培养方案、就业政策、就业体系等几个方面的就业举措效果来看,就业帮扶政策对提高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 现状分析1.1 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农科类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但传统的“农口”思想仍影响着农业类学生的就业观毕业生宁愿进入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领域从事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的基层工作,也不愿意到农科行业就业;多数毕业生过分迷恋大城市,即使待业也不愿去与自己期望差距较大的单位或地区工作,造成部分毕业生有业不就一些毕业生虽能接受到新兴的产业和中小城市就业、创业,但愿意到偏远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仍屈指可数。
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成功率与满意度根据湖南农业大学2016届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硕士毕业生共计821人,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按性质分类排在前三的是其他企业(51.89%)、国有企业(10.48%)、高等院校(10.35%)而2015届的质量报告显示就业单位排前三的分别是其他企业(52.24%)、机关(12.62%)、高等学校(7.87%)湖南农业大学 2014届就业质量报告,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按性质分类排在前三的则是企业(52.97%)、高等学校(13.10%)和科研设计单位(6.21%),根据近3a的数据分析发现农科类研究生毕业,多为聘用合同、就业证明等非正式协议,进入国企、机关、科研院所的比例逐渐下降,硕士生毕业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进入科研设计单位的比重由6.21%下降到5.6%(见图1),而进入机关的由4.17%上升到12.62%,签入国企的由2014年的4.8%增长为10.48%,硕士毕业生选择自身专业对口工作的人数逐年下滑,其中2015届毕业研究生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的比例高达79.22%1.2 自身原因 造成研究生就业质量不高、压力大的根本原因是其自身。
从近3a的就业分析数据来看,部分学生考取硕士文凭动机有误,仅仅是为了获得文凭并不是想要深入研究,毕业后也并不从事本专业,这导致其研究生阶段专业素养较弱而就业时要求过高或自我需求过高,也是导致就业质量不高的几大原因之一据2014届、2015届硕士毕业生理想薪资(见图2)和毕业生理想就业地域(见图3)来看,研究生对工作的要求程度较高,农林类行业薪资水平相对较低且环境较差,学生自我定位不明确,形成供需差异 1.3 外部原因 外部因素中占有最大比重的是院校高校是人才抚育的基地,除了学生自身素质外,学校对其的培养也尤为重要院校长期培育学术型人才,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形成了管理层多于基层工作的倒金字塔型;其次,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选择农林类院校成了学生们的第二选择,在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下,农林类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与其他综合院校相比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其在竞争中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弱;一些农林院校没有针对自身特色进行专业设置,而是跟随市场需求,开设学生与社会更喜爱报考的专业,导致专业课程不深入无法适于社会需求,或是该专业市场饱和度较高,供大于求;部分高校对于就业帮扶不重视,支持度不高,开展的就业课程、讲座、活动较少,导致研究生理论知识强,社会经验少。
2 农科类研究生就业帮扶现状分析就高等院校自身来说,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一方面取决于学校的教学质量、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学校对学生的帮扶程度及效果就业帮扶,是指在就业过程中对遇到困难的对象提供相应帮助和援助的内容、原则、方法和措施的系统工程它是一个动态、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实践活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就业帮扶举措已形成以就业指导、举办招聘、心理輔导、就业补助及政策解读等一系列环节的就业帮扶体系以湖南农业大学(后简称我校)为例,我校针对不同专业研究生毕业就业进行了专项指导分别从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与帮助、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开设心理讲坛、咨询室以及加强就业帮扶政策,如“一带一建”等,5个方面推进研究生就业工作3 建立就业帮扶体系3.1 建立合理就业目标 从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农科类研究生热爱自身专业,并认为在农科类就业中的前景比社科类研究生更有专业优势但是他们在就业观、择业观方面存在对自身定位不客观、不合理的情况主观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是大部分毕业生存在的观念误区农科类硕士与本科生相比,在找工作方面有更强的自主性但是在找工作过程中情绪化和个人主观化极大地影响就业结果。
农科类研究生就业期望值高于自身水平是另一个主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出台大量政策支持农科类学生发展,院校为其提供了优越的教学条件以及科研教学经费,平台高,起点高导致他们对发展前景要求也相对较高但社会对农科人才的需求现状呈基层化、乡村化发展态势,造成其就业期望值过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首先学校应开展相关知识讲座、课程等,改变学生对传统农业领域工作的误解,提高学生素质,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理想其次,对现有政策进行讲解,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国家地方项目,例如,根据基层实际需求和高校毕业生的意愿,实施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毕业生应征入伍”计划等项目3.2 优化教学,提高质量 研究生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对其给予相应的重视用人单位通常对研究生职业能力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引进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人才因此我校从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全方面培养,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视以加强专业知识培养为主,开展就业引导为辅以应届毕业生为重点,根据专业不同,学制不同设立相关的课程以加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包括就业指导、心理教育、政策讲解、就业技能培训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帮扶。
一方面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辅之以名师的就业讲座,为研究生打造适合自己的就业道路;另一方面,通过发放就业补助,组织大型招聘会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招聘平台3.3 实行导师责任制 在研究生群体中,导师发挥着不可提代的作用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培养学生引导其正确发展并将其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教师职业的客观要求,是教师职责的重要体现实行导师负责制明确责任,能够加强导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关注从而进行引导,循序渐进地鼓励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能力培养导师负责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以科学的激励手段来促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由于研究生阶段,学习自主性加强群体性减弱,注意力集中在专业学习和学术活动上,以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和自学研习为主因此导师在培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时可以细化到个人,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来打造适合的研究方向及就业规划3.4 划分受众层次,进行针对性帮扶3.4.1 贫困型硕士与非贫困型硕士 贫困型研究生虽然比重较小,但仍不可忽视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在刻苦学习之余进行兼职,长期压抑导致其自卑、胆怯心理他们在招聘过程中,通常显得紧张、局促、患得患失、情绪异常。
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对其开展相关的心理工作,舒缓贫困研究生的压力其次,对经济困难学生和非贫困学生开设不同的就业指导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业就业课程、职业能力素质拓展实践、就业政策解读课程等贫困型研究生根本问题在于经济,在就业中还应设立贫困就业补助金,从生活上减小其压力3.4.2 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 针对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要建立不同的就业帮扶体系专业型硕士培养旨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更适宜于社会发展,要求其有较高水平的职业能力,这对于院校的就业工作也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就业指导与服务发挥市场的作用,充分引入社会资源,形成广义一体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许多学校都已开展相关工作,但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实施学术型硕士则有科研型人才和社会型人才两种培养方式,在进行就业帮扶时,除了常规的就业政策还需搭建科研平台,为尖端人才进行科技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舞台3.4.3 女性硕士与男性硕士 2010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首次公开发表 《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被访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1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其中40%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