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的对比论辩艺术.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7595985
  • 上传时间:2022-06-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92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的对比论辩艺术    禹志刚战国诸子,以好辩、善辩为时尚,而孟子尤以知言善辩著称章沧授着力分析归纳了孟子“不同凡俗的论辩技巧”:一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针锋相对地辩驳答难二是引出话题,抓住要害,步步紧逼,势如风雷三是对比论辩,尖锐深刻,淋漓痛快从而形成了孟子“锋芒毕露、剜心入骨”的气势与风格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充分运用了对比论辩的方法在对比论辩中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环环相扣,紧紧抓住齐宣王的心理活动,逐步加强他对王道与霸道两者的认识,既揭示了行霸道的危险后果,也指出了行王道的光明前景,使王道之利显而易见,霸道之害触目惊心从而,最终以动之以义、晓之以理的说服,实现了“辨王霸之方,明治道之要”一、对比立论“王道”和“霸道”是本文贯穿始终的相对论点驳“霸道”立“王道”是孟子的行文主旨先秦时代,“王道”和“霸道”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文章开始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的要求他讲述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情“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公定乱扶周,破楚救宋。

      面对急功近利,企图称霸的齐宣王,孟子避虚就实,迅速将话题转移到王道上来,将话语的主动权抢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并适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无以,则王乎?”明知齐宣王是想实行“霸道”,孟子假托不知,避而不谈,接着便提出“王道”使“王道”和“霸道”对比出现,形成对立孟子既没有直接反驳齐宣王使谈话之初就造成紧张的气氛,又没有顺从齐宣王使他仍然抱有称霸的野心这一瓢冷水可谓浇得合适、浇得恰当二、对比举证面对着一个不愿听王道的人和他讲王道,而且要使他愿意听下去,必须紧紧抓住对方的心理,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引导对方;以充沛的气势,折服对方;以鲜明的事实,说服对方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运用了三组举证对比,及时的纠正了齐宣王的怀疑心理,有力的扭转了齐宣王的称霸的侥幸思想1.齐王爱与齐王不忍孟子举出对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的看法:“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而孟子“臣故知王之不忍也”这样百姓与孟子对齐宣王的做法形成了不同的两种评价,“吝啬”与“不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种对比并不是否定吝啬或不忍,而是替齐宣王发现解决人们认识上的矛盾,通过这件事来举证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肯定齐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基础,也就是具有了“合于王者”之心。

      2.齐王恩及禽兽与齐王功不至于百姓在肯定齐王有不忍之心的同时,孟子又提出了一组新的对比:在对待禽兽上齐王有不忍之心“以羊易牛”;然而在对待百姓上,齐王却“百姓之不见保”这一对比彻底释疑了“有不忍之心可以行不忍之政”的道理也揭示了齐王为何有不忍之心却没有实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原因3.明君的制民之产与如今的制民之产实行仁政是孟子说服齐王的根本目的,而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制民之产,在制民之产的实施上孟子又举证了两种不同的表现:明君的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如今实行的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理想的指引,残酷的现实,又一次给齐宣王有力的启示与深刻的思考三、对比辨析从齐王的不忍之心到齐王行不忍之政这始终是他无法跨越的防线,也是孟子说服齐王行仁政的关键环节有不忍之心就可以保民而王吗?面对齐宣王的思虑、怀疑、畏难,孟子连用四个比喻形成了“不能”与“不为”的鲜明的对比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老人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不能”,依照儒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原则顺序,仁民较易,爱物是难的。

      齐宣王既然做到了爱物,那么爱民、行仁政也就很容易做到了孟子认为,能否实行仁政不是“能”与“不能”的区别,而是“为”与“不为”的区别巧妙而不露声色地把对方引入自己的论题中,在轻松愉快、充满体贴的谈话中,将“仁政”主张,水到渠成地和盘托出,真可谓举重若轻四、对比结论在王道的实施上,齐宣王一直犹豫不决,虽然孟子积极引导与说服,但他始终绝不了霸道的欲望为了彻底打破他霸道的幻想,使他理解王道胜于霸道孟子在齐宣王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实现王道的基础上,给了他明确的指引对比举出王道与霸道的不同结果王道可以“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霸道却“危士臣、构怨于诸侯”从而,真正揭示了霸道的危害、王道的光辉前景■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