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大戏不朽经典.pdf
1页国际副刊国际副刊2017年 7月 23日 星期日7 7自从上世纪 20年代, 郭沫若把 《浮 士德》 翻译成中文, 很长时间里, 它在中 国人心目中, 都是最著名的德语文学作 品我们也曾以浮士德自强不息的精 神激励自己然而随着阅读和研究的 深入, 人们对浮士德形象有了更为全面 的认知 “窃以为, 倘有一日, 天丧诗文, 后 人或可以此剧重建之” 歌德曾如此称 赞卡尔德隆的剧作1832年, 他自己的 《浮士德》 出版面世, 于是后人化用前 言, 称倘有一日, 德语文学不再, 则必可 以 《浮士德》 重建之 《浮士德》 是德语文学中经典之经 典事实上, 在歌德之前, 德语文学尚 未出现享有欧洲声誉的作品, 或现代意 义上的文学经典, 歌德曾在一篇短文中 呼唤和期盼, 1800 年前后的时势, 能够 为 德 语 文 学 造 就 优 秀 作 家 和 经 典 作 品因与欧洲古典语言、 西部邻国语言 相比, 1800 年前后的德语还相当简陋 然而,《浮士德》 甫一出世, 则尽显德语 文学语言的全部潜能, 把德语文学语言 的表达力, 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浮士德》 的经典性首先表现在形 式和内容上都是空前绝后的集大成之 作。
对于文学形式, 它是一部戏剧的宝 典、 诗歌的总集概言之,《浮士德》 是 用诗写成的剧, 而且并非仅供书斋阅读 的案头剧, 而是要公开上演、 产生公共 影响的大戏2000年, 值汉诺威国际博 览会之际, 德国著名导演施泰恩完整上 演了 《浮士德》 , 动用 35 位主要演员, 切 换多个剧场, 历时 3天, 计 22个小时, 大 致呈现了 《浮士德》 的全貌 人们可以看到,《浮士德》 原来不是 一出戏, 而是戏戏相连, 戏中套戏, 科白 歌舞, 悉数具备从古希腊悲剧、 宗教 剧、 歌舞剧、 悲苦剧, 到讽刺剧、 滑稽剧、 哑剧、 笑闹剧, 再到大众剧、 寓意剧、 魔幻 剧, 它几乎囊括了欧洲古往今来所有的 戏剧形式打个比方, 它仿佛是话剧、 昆 曲、 梆子、 大鼓、 花灯游行的集合, 戏种与 情节交融, 穿插有致就诗歌形式,《浮 士德》 共 12111诗行, 从打油诗、 颂歌、 拟 古诗到讲究音步、 抑扬的格律诗, 一应俱 全, 与剧情、 人物角色相映成趣, 郭沫若 的译文, 也或以诗经、 楚辞, 或以乐府、 古 诗, 或以唐诗、 宋词、 新体, 形影相随 《浮士德》 的经典性还表现在秉承 和荟萃了欧洲文学传统, 集欧洲文学之 大成。
读之观之, 你会看到荷马史诗, 看到古希腊神话, 看到但丁的 《神曲》 , 看到莎剧中的女巫和 “仲夏夜之梦” 究其因由, 是歌德时代古风尚存, 作家 一方面把盏成吟, 彰显个性, 一方面以 文会友, 以博采众长为傲 然而归根结底,《浮士德》 的经典性 在于表达的内容极其丰富它是一场 无所不包的人间大戏, 演尽宇宙人生, 世间百态在这里或可插播一段歌德 的生平简历: 歌德 (1749年—1832年) 出 生在帝国城市——美因河畔的法兰克 福, 他 15 岁时, 在此亲眼目睹了神圣罗 马帝国皇帝的加冕盛典; 他是法学博 士, 按当时大学规制, 用拉丁语撰写论 文、 完成答辩; 他曾担任萨克森—魏玛 公国的枢密大臣, 负责农业改革、 征兵、 矿山管理和公国财务; 法国大革命期 间, 他随魏玛大公, 与普鲁士联军, 出征 法兰西, 围攻美因茨; 他是博物学家, 在 颜色学、 气象、 地质、 植物、 动物、 人体解 剖领域, 留下大量观察记录和理论探 索; 他年轻时想当画家, 留下好几大本、500 多幅风景画、 自画像、 科学绘图, 包 括 《浮士德》 的舞台设计方案; 他当了近 30 年魏玛宫廷剧院领导, 客串过演员; 此外, 他还有过不可胜数的恋爱经历, 直至年逾七旬…… 凡此种种, 无一不在 《浮士德》 中占 有戏份。
《浮士德》 中有学者剧、 爱情剧; 斯巴达的宫殿与中世纪的城堡联袂出 场; 它上演宫廷生活、 军事作战、 帝国分 封; 它以地貌学、 火成说, 讽刺法国大革 命、 暴民当政; 它嘲弄跟风的文学、 媚俗 的文化; 它揭露海外掠夺, 称 “战争、 贸 易、 海盗行径” 为新的三位一体; 它认定 拦海造田 “侵犯了自然的权利” , 是暴君 实施、 梅菲斯特主阵的 “魔鬼工程” 在这些场景背后, 也就是 《浮士德》 之经典性的关键所在, 是它探讨了关于 人以及人类社会的普遍和永恒问题歌 德善于通过反思, 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 问题, 使之具有形而上的高度, 获得普遍 意义围绕人展开的是善与恶、 欲望与节制的较量, 围绕人类社会展开的是新 与旧、 自由与守成、 秩序与变革的角逐 《浮士德》 中有两个主角: 浮士德和 梅菲斯特浮士德据说确有其人, 与马 丁·路德 (1483年—1546年) 生活在同一 时代, 是神学博士, 也是占星师、 炼金术 士、 江湖郎中和魔法师但作为文学形 象, 他主要源自 16世纪的故事书在故 事书中, 浮士德是一位学者, 为探索宇 宙奥秘、 遍历大千世界, 也就是为满足 所有好奇和欲望, 不惜接受黑魔法的诱 惑, 与魔鬼结盟。
歌德拿来这一模式, 化为己用 对于梅菲斯特, 须得花开两朵, 各 表一枝: 他时而充当单纯的丑角, 插科 打诨, 玩世不恭, 讽刺恶习, 针砭时事, 以幽默调侃制造喜剧效果; 时而充当老 年歌德的代言人, 不时播撒些至理名 言,《浮士德》 中的格言妙语多出于此公 之口梅菲斯特另一个身份是魔鬼, 人 性之恶的化身, 他刺激人的欲望, 诱惑人走向歧途, 充当人作恶的帮凶在这 个意义上, 他与浮士德相伴而生, 形影 不离: 浮士德一旦走出书斋, 有所行动, 就会与魔鬼为伍, 无法摆脱 这接下来正好解释, 为何 《浮士德》 以喜剧、 滑稽剧为主, 其副标题却仍叫 “一部悲剧”——这是因为它演绎了人之 存在的悲剧, 人作为受造物的悲剧: 人既 想超越自我, 达到神性的境界, 又无法摆 脱自身的局限, 抵御邪恶的诱惑人被 本能的欲望: 学者的求知欲、 常人对美女 的爱欲、 对自然和社会的权力欲所驱使, 欲令智昏, 愈是努力, 所犯错误、 所造成 灾难也就愈加深重对于这一悖论, 无 论哲学还是辩证法, 都无法帮助人在现 实中去逾越歌德在此沿寻欧洲基督教 传统, 为 《浮士德》 赋予了一个宗教剧框 架, 以天堂序曲拉开帷幕, 剧终于浮士德 升天, 灵魂得到救赎。
一部 200 年前的经典, 凭什么吸引 远隔万水千山、 身处异文化的国人?除 了永恒的对人的思考古今与中外相通 外, 还有通过它可以更加历史、 立体、 鲜 活地认识德国, 考察德国人的观念和心 态诚然, 德国一向以刚性的哲学和思 想著称, 然而相比康德、 黑格尔、 韦伯、 海 德格尔, 文学会更加丰富细腻地表现人 性的悖论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历史的 不同步,《浮士德》 所暴露的 200 年前德 国的问题, 正是当下我国现代化进程中 遇到的现实问题, 比如歌德对于发行纸 币、 科技进步等等的忧虑, 今日观之, 大 有穿越之感, 也受到启发 最后, 我们还是请歌德自己站出 来, 指导我们阅读他的 《浮士德》 对于 这部充满哲思与欢愉、 既严肃又热闹、 既悲切又妙趣横生的大戏, 他告诫读 者: 摆脱沉重的理念, 拿出勇气, 相信自 己的直觉, 让自己为之振奋、 为之喜悦, 有所受教 图①: 法国作曲家埃克特· 柏辽兹创 作的传奇剧 《浮士德的天谴》 唱片封面 图②: 法国作曲家夏尔· 古诺创作的 5幕歌剧 《浮士德》 于 1859年在巴黎演出 情景, 此为第三幕第二场 图③: 歌德雕像人民视觉 制图: 蔡华伟《《浮士德浮士德》》人间大戏人间大戏不朽经典不朽经典谷谷裕裕回望中外文明交融的历史, 无论陆 路还是海路, 东西文明交流互鉴, 给世 界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彰显出中华民 族和平、 开放、 包容的民族精神。
而故 宫, 既见证了古代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 丝绸之路的历史, 又是传播中国传统文 化、 展示文化自信的重要舞台7 月 6 日,“一带一路笔墨传情——弘扬丝路 精神谱写美丽篇章” 画展在故宫博物院 午门东雁翅楼拉开帷幕 画展汇集了刘大为、 尼玛泽仁、 蒋 威等著名画家最新创作作品他们以 敏锐的目光和精湛的技艺, 打破时空限 制, 将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 糅进笔墨之中, 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表 现形式, 描绘 “一带一路” 沿线各国、 各 地区的风土人情, 传达出中国绘画独有 的精神气韵 画展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艺术家们 赴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 坦等国进行实地采风写生, 创作出体现“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域风土人情的 作品; 二是多位画家联袂创作描绘 “草原 丝路” 的巨幅长卷, 80 米长、 1.9 米高的 《敕勒青城图》 (见上图, 故宫博物院中国 画法研究所供图) ; 三是体现 “一带一路” 中国各地域风土人情的作品 在中亚写生作品中, 艺术家们从各 自的艺术视角, 用不同的笔墨语言表现 出自己眼中的 “一带一路” 透过作品 中充满中亚特色的建筑、 老者的慈眉善 目、 孩童的活泼顽皮、 少女的温婉娇羞、 青年的健硕挺拔……我们能感受到艺 术家们在实地采风的哈萨克斯坦、 乌兹 别克斯坦等中亚各国, 不仅立足写生积 累, 将所观所感融于笔墨, 同时亦注重 笔墨韵味和意境营造, 以开阔的视野和 独具水墨特色的形式语言, 描绘出一幅 幅贯通古今、 联结中西的雄美画卷。
画 作简练的线条、 通透的色彩犹如古堡里 传出的歌谣, 吟唱出具有异域风情的曲 调, 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人物和场景则一下拉近中国与中亚间的距离 传统中国画, 尤其是山水画的 “写 生” 大抵是目识心记, 略勾小稿, 回到画 室才落墨完成20世纪以来, 山水写生 借鉴西法, 对景作画这种方法一方面 放弃传统程式性画法, 从对象自身特点 寻求新画法、 新程式, 适当引入西画方 法, 赋予作品更强的真实感、 丰富性; 另 一方面, 又尽可能发挥出笔墨语言的表 现力 《敕勒青城图》 巨幅长卷就是当代 山水画创作的典范之作作品描绘的 是黄河北岸、 阴山南 “草原丝路” 的时代 画卷, 由刘大为、 蒋威、 程振国、 张复兴、 王梦湖 5 位艺术家联袂创作这幅环 绕展厅一周的 80 米大长卷, 契合了传 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 顺 应了和平、 发展、 合作、 共赢的时代潮 流, 承载着 “一带一路” 的繁荣梦想, 赋 予古老丝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当下, 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日渐成为跨越国界、 不分种族的世界通用语言 狭义上讲, 传统笔墨是指基本的笔法、 墨 法, 比如笔法的平、 留、 圆、 重, 墨法的浓、 淡、 干、 湿等。
这是在漫长的绘画历史上 逐渐积累、 沉淀而形成的经典, 与千余年 中国艺术家对水墨的深入探索密不可 分, 也与传统文人思想密切相关笔墨 不仅仅是单纯的画法技巧, 它也承载着 各个时代的风气、 文化历史情境以及画 家个人的品性笔墨不是孤立的, 它本 身具有的文化符号性和精神内涵, 使其 成为中国文化有机生命的一部分, 凝聚 着中国文化独有的气质和性格 中国画的笔墨语言萌芽于传统文 化的土壤, 伴随着丝路之上中外文明的 交流与融合不断完善, 从未间断发展的 中国文化滋养、 丰富着中国绘画的笔墨 语言在今天, 继承传统、 创新未来成 为中国画继续发展的新课题展厅里 一幅幅画作, 即是艺术家们在继承与创 新上的成功探索一带一路, 笔墨传情李艳梅日前, 鼓浪屿与可可西里正式获准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引发人们对文 化遗产保护的关注而第四十一届 “世 界遗产大会” 举办地——波兰的克拉科 夫市, 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提起波兰, 多数人会想到华沙, 这 座历经战火洗礼、 体现波兰人民不屈反 抗精神的首都, 对克拉科夫却感到陌 生, 为何由它来举办 “世界遗产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