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斑点叉尾鮰的简介及养殖技术.docx
4页斑点叉尾鮰的简介及养殖技术斑点叉尾鮰亦称沟鲶,属于鲶形目、鮰科鱼类斑点叉尾鮰天然分布区域在美国中部流域、 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份地区,以后广泛地进入大西洋沿岸,现在基本上全美国和墨 西哥北部都有分布产地是水质无污染、沙质或石砾底质、流速较快的大中河流也能进 入咸淡水水域生活现为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斑点叉尾鮰是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 所于1984年与云斑鮰同时引进的一种鮰科鱼类,经过几年的研究及推广养殖,证实该种鱼 适合我国大部份地区养殖一、生物学特征:(一)形态特征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体前部宽于后部,头较小,吻稍尖,口亚端位,体表光滑无鳞, 粘液丰富,侧线完全,皮肤上有明显的侧线孔头部上下颌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其中鼻须 1对,颌须1对,颐须2对,长短各异,以颌须为最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鼻须最短鳃孔 较大,鳃膜不连于峡部,颐部有较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体重大于0.5公斤的个体斑点消失 具有脂鳍一个,尾鳍分叉较深,各鳍均为深灰色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鱼 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二)食性根据对2.3-28.1厘米327尾斑点叉尾鮰的观察和食性分析,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投喂的 配合饲料都能摄食,尤其喜食由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商品饲料配制而成的颗 粒饲料,还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常见的有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 机碎屑及大型藻类等。
斑点叉尾鮰从鱼苗至成鱼在以人工饲养为主的池塘中,鱼苗、鱼种及成鱼主要是摄食 人工配合饲料,但摄食商品饲料的强度鱼苗期要低于鱼种及成鱼,这可能与幼鱼阶段摄食 器官发育程度,池塘中对幼鱼适合的天然饵料数量有关如2.3-4.5厘米的幼鱼在投喂商品 饲料饲养为主的情况下,其食物组成为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部份商品 饲料为主,10厘米至成鱼阶段则以投喂人工饲料及部分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和陆生昆虫、 枝角类、无节幼体、轮虫等为主;在以培育天然饵料为主的池塘中、鱼苗、鱼种及成鱼对 天然饵料的摄食种类要求也有差异,前者主要摄食较小的生物个体,随着摄食器官的日趋 完善,鱼体的增大,摄食量的增加,逐渐以个体较大的生物为主在2.3-4.5cm鱼苗阶段主 要摄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无节幼体等为主在10cm以后对天 然饵料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摄食个体较大的生物,如底栖生物、水生昆虫、陆生昆虫、 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有机碎屑等为主在冬季低温期天然饵料不充足条件下能摄食个体较小的虾胆囊管道上有较多的胰岛 细胞,能分泌消化液促进消化功能肠长与体长之比随着鱼体增长而增长,肠弯曲也随之 增加。
鳃耙数目的变幅,外侧平均值17-20,内侧平均值为18-21鳃耙数目变化不大,鳃 耙间距变化较大,随着鱼体的增大鳃耙间距愈来愈大斑点叉尾鮰属底栖鱼类,较贪食, 具有较大的胃,胃壁较厚,饱食后胃体膨胀较大有集群摄食习性,并喜弱光和昼伏夜出 摄食摄食方式在10cm以前吞食、滤食方式并用,10cm以上开始以吞食为主,兼滤食三)温度适应范围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试验结果表明,适温范围为0-38°C,生长摄食温度为5-36.5°C, 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C在溶氧2.5mg/1以上即能正常生活,溶氧低于0.8mg/1时开始浮头, 正常生长的PH值范围为6.5-8.9,适应盐度为0.2-8.5%四)年龄和生长性成熟年龄为4龄以上,人工饲养条件好的少数3龄鱼可达性成熟,性成熟鱼体重为1000 克以上在美国有报道最大成熟个体鱼体全长为1270mm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第一年体长 可达18T9.5cm,第二年可达26-32cm,第三年可达35-45cm,第四年可达45-57cm,第五年 可达57-63cm斑点叉尾鮰第一次性成熟后其生长速度没有明显的下降迹象在池塘养殖中 常见体长超过53cm,体重超过1.5千克的个体。
五)生殖习性斑点叉尾鮰在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均能产卵于岩石突出物之下,或者淹没的树 木、树桩、树根之下或河道的洞穴里产卵斑点叉尾鮰的雄鱼是典型的筑巢鱼类,在与雌 鱼交尾后赶走雌鱼,并守护受精卵发育直至孵出鱼苗通常斑点叉尾鮰产卵温度范围为 21-29 ,最适温度为26°C,水温超过30°C不利于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和鱼苗成活在长江流 域斑点叉尾鮰的繁殖季节为6-7月体重(或年龄)较大的比体重(或年龄)较小的其产卵季节 要早些产卵时,每尾鱼通常以尾鳍包裹对方头部,雄鱼剧烈颤动鱼体并排出精液,与此 同时,雌鱼开始产卵卵受精后发粘,相互粘结而附于水池底部据报道,雄鱼护卵时位 于卵块上方,不断摆动腹鳍,以达到对受精卵增氧的作用二、 苗种培育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培育池面积以1-2亩为宜鱼苗下池前10-15天用生石灰、漂白粉、 茶饼等对鱼池进行消毒,然后用猪、牛、人粪将水质培肥,方法同家鱼苗种培育待水中 出现大量浮游动物时,将卵黄囊消失后2-3天的鱼苗放入肥水池中苗种培育宜采用二级饲养法一级饲养是将2厘米左右的鱼苗养到10厘米左右;二级饲 养是将10厘米左右的鱼种养成30-50克左右的大规格鱼种一级饲养亩放2.5-3万尾左右, 二级饲养亩放量为7000-8000尾左右,斑点叉尾鮰在苗种阶段不宜采用我国培养家鱼苗种的 "稀养速成法",因为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喜集群觅食,放养过稀不仅水体得不到充分利用, 也不利于训练鱼种的集群摄食能力,降低饲料利用率及鱼苗成活率。
苗种培育一般以单养 为主,或在鱼苗下池后15天左右每亩搭配规格为4c m的鲢400-600尾,以维持良好的水质斑点叉尾鮰在4.5c m以下时偏重摄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无 节幼体故可采用我国传统的肥水下塘方法进行苗种培育4.5cm后开始转入以人工饲料为 主10cm到成鱼阶段摄食人工饲料及个体较大的生物,如水、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 水蚯蚓,甲壳动物,有机碎屑等刚下塘的鱼苗4-5天可不喂食,或少量投喂混合饲料4.5cm 以后可将粉状配合饲料用水搅拌成团球状投喂,苗种长到6-7厘米时投喂粒径为1.5-2毫米 的破碎了的配合饲料鱼种生长到12cm左右时可使用直径为3.5mm的颗粒饲料饲料的参考配方为:鱼粉15%、豆饼35%、三等粉30%、玉米粉10%、米糠10%水 温在15-32C时每天上、下午各投饲一次,投饲量约为鱼体重的3-5%,水温降至13C以下 每天投喂一次,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冬季每周喂1-2次根据斑点叉尾群体摄食的习性, 投饲宜集中,将饲料直接投喂到鱼池中,投喂范围约占鱼池面积的10%苗种培育池应定 期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恶化苗种培育阶段常见的鱼病有小瓜虫病、抱子虫病、水霉病。
对小瓜虫病,可用20-25ppm 的孔雀石绿浸洗病鱼10-20分钟,隔天再洗一次对孢子虫病主要是预防,放鱼前每亩用生 石灰150公斤清塘,杀灭藏在泥土中的粘孢子虫水霉病的预防可在放鱼苗时用3%的食盐 溶液洗澡3-5分钟,效果极佳对已患水霉病的病鱼,用25pp m的孔雀石绿洗澡15分钟,效 果很好鱼苗经过120天左右的二级饲养, 10月底规格可达到30-50克,亩产250公斤,成活 率90-98%,饵料系数1.4-1.6三、 斑点叉尾鮰的成鱼养殖斑点叉尾鮰既可在池塘中养殖,也可在江河、湖泊、水库等大水面放养,同时也是高 密度流水养殖,网箱养殖及工厂化养殖的重要品种,我国目前斑点叉尾的成鱼养殖方式仅 限于池塘和网箱养殖一)池塘养殖斑点叉尾池塘养殖方法分主养和混养两种主养时放养密度为每亩600-800尾,搭配鲢、 鳙200-300尾美国科研人员认为在斑点叉尾鮰主养池中混养罗非鱼效果很好,奥本大学的 研究人员发现单养斑点叉尾鮰每公顷(15亩)可放养4400尾而收获1400公斤,如混养罗非鱼 1240尾,则可收获斑点叉尾鮰1568公斤,罗非鱼266公斤,使产量达到每公顷1834公斤,比 单养增产27.3%。
混养时每亩放斑点叉尾鮰300-400尾,鲢、鳙鱼300-350尾,鳊鱼100-150 尾,鲤、鲫鱼亦为杂食性鱼类,且争食能力强于斑点叉尾鮰鱼,故不予混养斑点叉尾鮰 鱼种放养规格一般为5-25cm,以15cm最好鲢、鳙搭配鱼种规格以50克左右为宜鱼种放 养时间一般在12月至翌年元月,或在秋季将斑点叉尾鮰鱼从大规格鱼种培育池直接转入成 鱼池养殖在湖北和广东等地,放养体长10-15厘米的鱼种,饲养300天左右便可达到商品 鱼规格(0.75-1.2公斤)在饲养管理中,应十分注意水中溶氧如放养密度大最好配置一 台增氧机除了天气突变外,投饵过量也会导致水中缺氧,水体溶氧量要求在每升4毫克以 上二)网箱养殖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0)有关人士 1988年考察,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主要分布在北美尤 其是美国的阿肯色州和南卡罗来纳州我国养殖这一品种的时间不长,网箱养斑点叉尾鮰 时间更短,但已显示出其强大生命力和更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如湖北省机械化养鱼开发公 司与广东联营的一亩机械化网箱养试验点,1990年6月投入2-3cm苗种19万尾,1991年初即 有部分达到0.5公斤的商品鱼上市,至1991年底收获商品鱼8.6万公斤,成活率为80%,平 均规格0.6公斤,最大个体2.4公斤,饵料系数为2.1,日均净重比原产地美国提高1.1%。
这一亩网箱除收回全部投资外,获利税达100万元左右,创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效益, 为我国机械化网箱大面积养殖斑点叉尾鮰鱼等名贵鱼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网箱养殖斑点 叉尾鮰鱼同养殖其它品种鱼类大致一样,即包括场地选择、安装网箱设备、苗种进箱、饲 养管理等一系列过程网箱养斑点叉尾鮰应注意以下数点:1、 斑点叉尾鮰体表无鳞,易造成机械损伤,苗种进箱及换箱时应小心操作苗种进箱 前应以食盐水消毒2、 坚持定时、定量、定质、定位投饵,苗种入箱后应利用投饵措施对其进行摄食驯化 投饵量随水温、鱼体重量变化而不同饵料配方可随鱼体重变化进行适当调正3、 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网箱养殖密度高,许多鱼病都有接触传染的特点, 在这一养殖环境下更应保持水质清新,加强防病措施4、 勤换箱、勤洗箱,使水体能充分自由交换,保持箱内水体溶氧充足四、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 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一) 病毒性疾病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病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 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
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 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 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水温30°C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 的鱼种, 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为3-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 缓慢防治: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但在生产上并不实 用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二) 细菌性疾病主要由气单孢菌、爱德华氏菌和柱状屈桡杆菌感染引起在病鱼中占相当大的比例1 、出血性腐败症 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病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 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 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 发于春季或初夏防治:一般采用内外结合治疗法使用2PPM的呋喃唑酮或土霉素溶液泼洒池水选用 磺胺剂、抗生素(如磺胺、甲氧嘧碇、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等)中的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