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赛戏的唱腔特点.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3068758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22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赛戏的唱腔特点    徐晓荣(河北省涉县文化馆 河北 涉县 056400)【摘 要】涉县排赛戏,又名邯郸赛戏,是古老的原始戏剧,有活化石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探讨赛戏的唱腔艺术特点,以期有助于保护传统艺术 【Keys】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县赛戏J805        :A       :1007-0125(2015)05-0031-01涉县赛戏本地称为排赛戏,起源于民间祭祀表演,属吟诵体戏曲,无唱腔和唱腔音乐,只有锣鼓击乐,以断句烘托气氛据考证,赛戏曾流传于山西、河北、内蒙古、陕西等地,是融民间祭祀与地方戏曲于一体的古老剧种,具有浓郁的边塞地方特色《汉书·郊祀志》中的祭祀活动就叫做“塞”,六朝以后称“赛”在举行祈求风调雨顺、驱鬼逐疫、追斩旱魃等赛祀活动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赛戏,这种特殊的戏剧表演活动与赛祀活动混称为“赛”所以,民间也把它叫做“神赛戏”由于其历史久远,赛戏在戏曲界有“活化石”之称,这说明赛戏这个剧种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基本保持了原始的风貌赛戏”与“俳优”同处一个时代,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故笔者认为,涉县排赛的“排”字应为“俳”,只是年代久远,以讹传讹,时至今日已不可考涉县排(俳)赛在涉县分布面较窄,只有上清凉、弹音、下庄等八九个村有排(俳)赛活动或叫排(俳)赛戏演出。

      文革”中停演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电视、网络等带来的文化冲击,戏曲艺术日渐式微,受众面越来越小,排(俳)赛生存空间十分有限,只有上清凉、弹音等两三个村还在苦苦撑持,面临后继无人彻底绝迹的危险一、唱腔特色排(俳)赛戏的唱腔极为简单,据老艺人讲,虽分大唱、小唱、中唱、急唱几种,但旋律变化不大在现在的人听来,都只有念白加拖腔,在每句末尾加语气词“咿哎”并且念白全是用方言这种念白,有的资料上称朗诵但毕竟有一点音韵,还是应叫唱因其唱词中含有很多诗词,而在诗句中每每加“兮”字,酷似《楚辞》的格式,且“排(俳)”又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或许排(俳)赛的腔调仍保留了古时的楚风楚韵的某些成分因为排(俳)赛和滑稽戏一脉相承,以语言诙谐风趣见长,而不以唱腔优美取胜,成语有“油腔滑调”一词,或许排(俳)赛的唱腔就是本来意义上的“油腔滑调”,也未可知二、伴奏配器排(俳)赛伴奏乐器只有打击乐,没有管弦乐器据老艺人讲,排(俳)赛戏最早的伴奏乐器可能就是用石头敲击石头而今排(俳)赛配器是鼓、铜锣、马锣、铙、钹三、剧本剧目上清凉排(俳)赛剧目有30多个,弹音村有20多个内容全是帝王将相,军国征伐;而绝无家长里短、男女欢爱经常上演的剧目有《长坂坡》、《火烧战船[来自wWW]》、《宁武关》、《杨十汉征南》、《渑知县》等。

      故事背景最早的为商代,最晚的为明代演出场地不限,舞台、场院、街巷均可也可沿街巡游,群众广泛参与俳)赛戏在表演过程中又吸收了傩的某些成分再加上增加人物的故事性和伴奏配器,逐步发展成具有完整戏曲意义的滑稽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涉县上清凉、弹音村所演出的排(俳)赛,实际上是古代俳优表演和滑稽戏的活化石、活标本这种排(俳)赛,据《中国古代戏曲词典》介绍,曾分布于内蒙古、山西、河北部分地区,今已绝迹舞台因此,涉县上清凉、弹音村硕果仅存,更弥足珍贵观摩它、欣赏它、研究它,就是直观、感性地了解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和成熟过程这就是涉县排(俳)赛的主要历史价值所在滑稽戏的出现是中国戏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表明中国戏曲从巫和俳优起源,经过角抵、百戏、参军、傩,主要由歌舞表演向以歌舞、语言、故事综合表达阶段发展也可以说是完成了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而今天的排(俳)赛戏应该是滑稽戏的传承排(俳)赛的唱腔可能仍保留了春秋时的楚歌楚韵,如大多作为唱词的诗词在念白中间加一“兮”字,就是楚辞这种文学体裁的格式;排(俳)赛扮演女性的演员在走台步时,时有“跳”的动作,从中可窥见“巫”的成分;所演出的剧目,上至演帝王将相,军国征伐,也和古时俳优在愉悦人主时借以讽谏有关。

      排(俳)赛只有男演员没有女演员,只有打击乐器,没有管弦乐器,这也和傩戏相通它的唱腔简单、粗俗,严格来讲还算不上唱,只能称之为念白或朗诵它的原生态戏曲艺术价值不容忽视特别是这种原生态古老剧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销声匿迹,涉县上清凉排(俳)赛这种古老剧种的活化石、活标本,就更加值得珍视呵护和扶持而它的唱腔粗糙、简约、平俗、诙谐、幽默和象征写意性,对今天戏曲艺术的发展不无借鉴作用作者简介:徐晓荣,女,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报告文学集、小说、散文等,现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工作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