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包的资料.doc
9页蒙古包的资料由来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游牧特色住房蒙古包(20张)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圈,然后就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 蒙古等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 蒙古包-国画谭翃晶作品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帐篷 简介 蒙古 蒙古包包(Mongolianyurts)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蒙古包美食(17张),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外观呈圆形,顶为圆锥形,围墙为圆柱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运输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许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多数蒙古人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到落脚点,再起帐篷 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多用在蒙古语中“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
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文化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那”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40峰骆驼或10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20小时就能搭盖起来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游牧民族的居舍就是蒙古包蒙古包,这是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 蒙古包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古人制造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沿,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洞顶要留一口子,供人出入及走烟、出气、采光、通风之用,后来发展成蒙古包的门和天窗那时称这种洞室为乌尔斡,“乌尔”原意为“挖”的意思,现代蒙古语中已经专指蒙古包天窗上的顶毡,引伸为“家”、“户”等意在狩猎采集时代,蒙古族住在窝棚里,这种圆形拱顶的隐蔽窝以活树为支柱,用桦树皮覆盖,制作简单,便于遗弃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养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胚胎这就要求有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在狩猎时代向游牧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木做支架上盖毛皮。
进入畜牧 蒙古包社会,支架变成哈纳,同上面提到的洞顶变成天窗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也出现了毛毡帐,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盖据《呼伦贝尔概要》载:“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可蔽风雪,可防虎狼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 古代的翰儿朵此系古代蒙古贵族所用的蒙古包亦做"窝裹陀",又称"宫帐"这种蒙古包与普通蒙古包相比较有三个特点: 其一,容积很大普通蒙古包高约十三、四尺,宽五、六尺古时的翰儿朵则高大得多据鲁不鲁乞记叙:"他们把这些帐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至有时可达三十英尺宽有一次,一辆车在地上留下的两道轮迹之间的宽度,为二十英尺当帐幕放在车上时,它在两边伸出车轮之外至少各有五英尺有这样的情况,有一辆车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帐幕……"这种用二十二条犍牛所拉的巨型蒙古包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其二,古代贵族用的翰儿朵富丽堂皇《黑鞑事略》徐霍注云:"霆至草地时,立金帐,其制则是草地中大毡帐,上下用毡为衣,中间用柳编为窗眼透明,用千余条线曳住,阈与柱皆以金裹,故名。
"《蒙古秘史》云:"王汗毫不介意地立起了金撒帐"撒帐即细毛布,此处为细毛布做成的金碧辉煌的钜帐这种经过装饰以后的宫帐也叫"金殿" 其三,宫帐的造型与蒙古包略有区别宫帐的架子,是在哈勒嘎斯上插入乌尼并竖起哈那制成的外形像人的脖子一样鲁不鲁乞称蒙哥汗的宫殿为"有颈发屋"据《水晶鉴》记载:"有天宫之帐曰宫帐"宫帐上面呈葫芦形,葫芦象征福禄祯祥;下面呈桃儿形,桃儿形模仿天宫现在成吉思汗陵寝地还保存有这种宫帐的造型宫帐金顶辉煌,蒙古包用黄缎子覆盖,其上还缀有藏绿色流苏的顶盖,极为富丽,表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建筑艺术 礼仪 如果您看中了或喜欢上了某个蒙古包的样式, 蒙古包或者您也想自己动手设计一款让自己心动的蒙古包,在内蒙古,有许多的这样的厂商可以为您提供个性化的蒙古包制作,比如内蒙古比较有名气的内蒙古心意达蒙古包厂,它们不但在为蒙古居民提供着家居式的蒙古包,还在为中央电视台提供演出用蒙古包,在一个追求个性化的今天,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架木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
套瑙 蒙古包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要求木质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两种套瑙的区别在于:联结式套瑙的横木是分开的,插椽式套瑙不分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这种套瑙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因为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起来十分方便乌尼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接哈那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乌尼为细长的木棍,椭圆或圆形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乌尼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哈那 哈那承套瑙、乌尼,定毡包大小,最少有四个,数量多少由套瑙大小决定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一般习惯上说多少个头、多少个皮钉的哈那,不说几尺几寸皮钉一般有十个皮钉,十一个皮钉等等(指一个哈那)皮钉越多,哈那竖起来越高,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钉越少,哈那竖起来越低,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大头一般有十四、十五、十六个不等。
增加一个头,网眼就要增加,同时哈那的宽度就要加大这一特点,给扩大或缩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作哈那的时候,是把长短粗细相同的柳棍,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小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以驼皮最好)钉住这样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窄,包的直径就小;要矮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宽,包的直径就大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风季要搭得低一些蒙古人四季游牧,不用为选蒙古包的地基犯愁,这样的房子是无论如何不能比拟的由于哈那这一特性,决定了它装卸、运载、搭盖都很方便 其二,是巨大的支撑力哈那交叉出来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乌尼的叫头,在下面接触地面的叫腿,两旁与别的哈那绑口叫口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每一个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哈那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的奥妙所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观哈那的木头用红柳,轻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哈那的弯度要特别注意掌握一般都有专门的工具,头要向里弯,面要向外凸出,腿要向里撇,上半不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这样才能稳定乌尼,使包形浑圆,便于用三道围绳箍住。
毡门 哈那立起来以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门框的高度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进毡门要吊在外面支柱 蒙古包上了八个哈那要顶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风天会使套瑙的一部分弯曲连接式套瑙多遇这种情况八---十个哈纳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蒙古包里,都有一个圈围火撑的木头框,在其四角打洞,用来插放柱脚柱子的另一头,支在套瑙上加绑的木头上柱子有圆、方、六面体、八面体等柱子上的花纹有龙、凤、水、云多种图案王爷一般才能用龙纹裁制 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门、毡门头、毡墙根、毡幕等组成顶毡 顶毡是蒙古包的顶饰,素来被看重顶毡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缀带子,它有调节空气新旧、包中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顶毡的大小,以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决定裁剪时,以套瑙横木的中间为起点,向两边一乍一乍地来量,四边要用驼梢毛捻的线缭住,四边和四角纳出各种花纹,或是用马鬃马尾绳两根并住缝在四条边上,四个角上钉上带子顶棚 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每半个像个扇形,一般由三到四层毡子组成里层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头(半个横木加乌尼)的距离为半径,画出来的毡片为顶棚的襟,以半个横木画出来的部分为顶棚的领,把中间相当于套瑙了么大的一个圆挖去,顶棚就剪出来了。
剪领的时候,忌讳把乌尼头露出来苫毡的制作讲究看吉日裁剪的时候,都分前后两片,衔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对齐的,必须错开来剪这样才能防止雨水、风、尘土灌进去里层苫毡子在哈那和乌尼脚相交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