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明朝河北移民的来源.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6655436
  • 上传时间:2017-11-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68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明朝河北移民的来源上次,我们讲了明代河北移民的历史背景今天,我向大家介绍河北明代移民的类型,分析移民的来源和迁入地点这些确凿的历史或许真的与您的祖先有着密切的关系 广义来说,明代的河北移民包括三种类型――军事移民,流落到河北的自由流民及商民,还有就是官方组织的迁民――包括永乐皇帝下诏从经济富庶地区迁来的部分富商 首先,我们讲第一种类型移民――“明政府组织的移民” 提起明代移民,老百姓大都说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了其实,官方组织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移民,仅是明代河北官方移民的一部分 据明实录等文献记载和我们的考察,洪武年间,官方组织向河北移民一共有 9 批,分别在洪武四年三月、四月,洪武五年七月八月,洪武十七年夏,洪武二丄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五年 其中洪武四年、洪武五年、六年的移民,大都来自北部边境山西北部的朔州、张家口以北的云州、承德的宜兴州、秦皇岛的抚宁等地,迁入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大兴、宛平,河北三河、滦州、固安、保定等地,成为明代河北地区较早的官方的移民这些移民丄,主要是随着攻打元朝残余势力的胜利,为了稳定边境,而潜入内地的边境的移民 从洪武十七年以后,官方组织向河北移民的来源地,主要是“地少人多”的山西中部泽、潞、沁等州的贫民,根据“狭乡之民移就宽乡“的政策,官府给这些缺少土地的贫民发给河北无人耕种的土地,组织他们迁居到河北真定、大名、广平、彰德等府和北平州县,也就是集中在今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等地。

      顾炎武《日知录之余》记载,洪武二十二年――1389 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从整等一百十六户, “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分田给之,仍命回沁,招募居民” 三年后,又有 598 户自愿“徙居彰德、卫辉、怀庆、广平、大名、东昌”等府,集中在河北南部和今河南北部可见起初官方组织德移民,是自愿迁到河北落籍的 永乐元年,随着朱棣定都北京,开始着力培植河北的经济基础 根据明朝官方文献整理的《永乐实录》记载,朱棣效仿秦始皇当年迁六国富商的举措,首先是从南直隶苏州等 18 郡和浙江等 9 省简选三千殷实大户迁河北永乐二年再次“迁大姓实畿辅 ”为的是消弱南京周围富商大贾的势力,而促进北京周围河北的经济发展永乐二年开始从山西等地组织迁民到河北据《明永乐实录》和相关的地方志统计,永乐朝组织向河北移民 15 批次 时间分别是在永乐二年、三年、四年、五年、七年、十二年、十四年、十五年大都是春季、夏季、秋季,只有一次是在冬季的正月 在移民来源的空间地域上,有两批来自南直隶、苏州、浙江、江南各地 有五批全部来自山西另有三批移民中包括山西人 有三批来自山东,有两批来自湖广地区 移民迁入地的空间分布上,主要是北京周围的河北地区。

      其中有六批明确记载迁入冀州、枣强、卢龙、山海关、永平、隆庆州、真定府、晋州、藁城、保安、广平、清河、南宫等地 如永乐十四年,迁山西民于真定、晋州、藁城等地屯田 永乐十五年,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地之民,迁于河北中部各县 永乐六年――1409 年农历六月,山东安丘县民刑义等, “以本邑人稠地隘,无以自给,愿于冀州,枣强占籍为民 ”经奏准,户部“徙青州诸郡民之无业者居冀州,凡八百余户 ” 这些迁民来到河北,除少数到旧村庄与当地人杂居外,多数是另立新村 根据河北省 20 世纪 80 年代进行的全省地名普查资料统计,河间、真定、永平、顺德等府,接受官方移民较多其中南宫市(明代属真定府)430 个自然村中,明代移民创建的村庄 200 多个;邢台县的 604 个自然村,有 190 个创建于明代沧州是 “靖难之役”的重灾区,永乐朝三次移民于此在全市 6200 个村庄中,创建于永乐年间的 4200 多个原石家庄市郊区的 100 个村落中,明初迁民建村的有东焦、西焦、马家店、孔寨、王村、槐底等十几处,占自然村总数的 15%在石家庄桃园村《吕杰夏墓碑》上有“世传家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往东古城村邵同社民籍第二甲,又迁至桃园村居住”字样。

      石家庄谈村《张氏祠堂碑记》也记载张氏与永乐二年从山右迁于此地都是山西移民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大名府的魏州, “非土著者什八 ”而且“多由山西泽、潞之民填实之 ”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河北平原的居民,都承认自己的祖先是从山西前来的呢? 这是因为,元末明初华北地区灾疫兵乱之时,山西相对风调雨顺,社会相对安定,加上邻省的难民流入,使山西南部的人口比较稠密据《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记载,洪武十四年,河南的人口一百八十九万一千多人,河北有一百八十九万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却达四百零三万零四百五十口,相当于河北、河南两省人口的总和还多所以,明朝政府从山西向华北移民数量确实比较多 正因为,从山西向外移民人数最多,所以明朝政府在洪洞县广济寺“设局驻员” ,成立迁民管理机构凡被迁的山西人,都集中到此,登记造册, “发给凭照、川资” ,编队迁送移民在告别故乡之时,便把洪洞县广济寺的大槐树记在心里,世代相传,便形成了后来广泛流传的民谣: 这是第一类移民 那么,第二类移民,就是数量可观的明代军事移民 所谓军事移民,就是明朝从全国各地驻守河北的军队,最后留居河北的移民 《明洪武实录》记载:明初“乃迁山西、河南之民以实畿辅,并有随大将北征留住者。

      ”说得就是这些军队移民 那么,为什么明朝的军队会成为河北的移民呢? 这是河北特殊的地位和特殊时代造成的 明代的兵制实行卫所军屯制而河北及现在的京津地区是京师所在,大批军队驻守河北,并设置军屯,大部分军队的军卒就地垦种,携带家眷,世代繁衍,最终成建制的落籍到河北,成为河北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不亚于官方组织的移民 洪武元年(1368 年),明朝大将徐达、常遇春等攻克元大都――就是现在的北京)朱元璋为巩固北征的胜利,编定军役法,从京师到郡县,设立卫所在要害之地,一府设所,两府设卫5600 人的军队为卫,1120 人为千户所,112 人为百户所,50 人为总旗,10 人为小旗创立了统一的卫所兵制 河北是明代驻军最多的地区之一仅驻地在今宣化的宣府就有屯守官军十万人还有真定卫、山海卫、抚宁卫、北平都司 17 卫,燕王三护卫,总兵力大约 20 多万人其中保定和真定两府设立真定卫,下属若干个千户所和百户所 为了解决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军需物质,洪武七年(1374 年)诏定屯田法,设立军屯,各个督司、卫所的士兵二分戌守,八分屯种如真定卫各所,共设“军屯七十有二,坐落滹沱河沿河一带与真定、藁城、获鹿、栾城等州县,村社错设,军民杂居屯地” 。

      朱棣称帝后,将南京的一些军队调往北京附近其中“迁大宁督司于保定” ;移山西行督司所属诸卫军于北平同时,消减藩王的兵权 “命令诸王军队量留随侍,余调赴北平”永乐二年――1404 年,在他“天子过河”之地,设立“天津三卫” ,就是天子渡河之地的意思 永乐十八年,北京城建成, “在南的诸卫多北调” 就是从南方向北京周边调拨军队据《明永乐实录》和《明史·兵志二》的记载统计:永乐时河北兵力达到八十个卫另二十余个守御、牧马千户所,比洪武年间增加了近三倍,总兵力不下五十五万人 宣宗时,为防止北方少数民族南扰,又大规模向北部调兵,并向河北中部调兵屯田,以补军需如宣德五年(1430 年)拨神武右卫于真定府,军役六千余名,军屯 300 余处,坐落冀州、深州、晋州、南宫、衡水、保定、博野等州县,每屯兵卒二三十名、地数十余顷赵县的杨扈、柏舍屯就是神武右卫左千户所的军屯石家庄的翟营、留营、高营、东营、西营等村,都是明代真定卫千户所或百户所驻地,大多数村民都是明代军卒后裔 在石家庄南翟营的《谭氏祖墓碑》记载:“始祖谭政明初从洪武帝北征,留真定卫南翟营军屯” 在石家庄市长安区南高营村,保留着《陈氏宗族题名记碑》 ,刻有陈氏七世祖戍驻真定卫的历史。

      “一世祖陈佑,扬州府高邮州昌平乡人洪武元年元月投徐丞相麾下归附,从军豪拨真定卫中(千户)所……洪武二十二年六月升总旗” 立碑人为嘉靖朝“真定卫前所百户陈策” 井陉威州东街张氏家祠始祖碑载“直隶真定府武功右卫军余厥祖张木卜居井陉县古威州 ”说明该村张氏是武功右卫屯种的军余士卒后裔 康熙十八年,清政府撤消了明代的卫所军屯编制,令军籍改为民籍,大批明朝卫所和军屯士卒从此落籍到河北,成为河北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张家口宣化城和宣化县的青边口、鸡鸣驿、山西河北交界处的娘子关等重要的军事城堡中的原著民,几乎都是明代军事移民的后裔 第三类明代的河北移民,就是自发的流民和商民 随着明朝向河北移民,河北成为迅速开发的地区不少商民和无业流民,自发地流浪或者迁徙到河北,逐步落籍河北,成为河北移民的一部分一些金元时期南迁的北人,也纷纷还籍河北比如,万历初徐贞明在《西北水利议》说,过去塞上很少南方人,可如今“南人应募而至者成市” 可见南方人自发到长城一线的很多他还记载了一位落籍真定的扬某,也是南人, “缘水垦田,岁入甚饶” 明代的真定,有许多水田,只到清朝雍正年间,十三王爷允详和大学士朱轼治理河北水利时,这里还是引种水稻的重点地区。

      而河间县盖官庄、齐官庄等村的盖、齐、方、牛等姓氏的始祖,据说都是南方流徙到此的自由移民明成祖攻入南京后,诛灭的建文帝近臣方孝儒十族事后,方孝儒以及随之受株连的盖、齐、牛、李等姓的幸免者逃到这里,沦为雇农,繁衍至今 明朝的正统年间,靖海县曾招抚逃民附籍者七百户在本县居住 嘉靖《南宫县志》记载:全县之民分为 24 社,其中土民 14 社,顺民 2 社,迁民 4社,新徙民 4 社而顺民、新徙民就有 “永乐以来四方之民流寓于此占籍者 ” 最典型的流民村落的代表是我前面讲到的井陉县的于家石头村和定州的一家庄 大批移民来到河北,无疑对河北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移民和军屯士卒的耕种,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恢复以真定府为例,万历《真定县志》载,当时真定县户口 1856 户、24179 人而军户 369 ……杂役匠户 59,校尉户 3 户军户总数占全县总户数的 20% 获鹿县有真定卫人丁 2023 丁,神武卫人丁 166 丁,总数占全县总人口的 9%由真定卫和神武右卫屯种的耕地 550 多顷,占全县耕地总数 4673 顷的近 12%卫所军屯的垦种,对维持军费开支、减轻封建国家的经济负担,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次,明代和河北移民和卫所军屯将士直接参与了抢险救灾、修建城垣、疏浚河道、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如宣德六年(1431 年)“山水暴涨,冲毁(滹沱河) 堤岸” 真定府、真定卫“发军民浚之,并修真定护城堤 ” 再有,明代的卫所、军屯的许多关城、寨堡、营所、仓储、屯舍等设施,后来发展为著名的城垣和村镇,对河北城市和村落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如著名的天津市就是在明代的军事建制――天津卫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张家口市的部分县城和很多村、镇,都是在明朝军事设施基础上形成的,如万全、怀来是明代万全右卫和怀来卫的驻地而宣化城,就是明朝宣府的城垣而青边口就是在长城关隘基础上形成的村落村民的住宅一半是用长城砖建造的 石家庄市内五区的 113 个自然村中,有 11 个是真定卫下属千户所、百户所或军屯正定 212 个村落中,有 13 个是营所或军屯;栾城县 205 个村落中,有柳林屯、北屯、南屯、东马坊营、西马坊营等 11 个村,原是神武右卫的军屯和牧马坊营地 石家庄市的北高营万历三年《重修三官庙碑》说:“其地系军屯,其乡俗名高家营” 石家庄市城市起源的母体――石家庄村《于氏家谱》 、义堂村《戚氏家谱》 、南高营《何氏家谱》等谱牒中也都记载,他们的祖先都是明代真定卫的军校,屯戍落籍于此,繁衍至今。

      明代河北移民究竟有多少?很难统计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张岗先生估计,洪武、永乐两朝政府组织的移民大约 15 万多户,75 万人,占全省总户数的三分之一强而我们分析,落籍河北的明代卫所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